-
髀枢
概述:髀枢:1.人体部位名;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部),再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病症可见本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以及疝气、猝发性口角斜。上循胁,属脊。太阳经筋成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成为“目下纲”(下睑)。
-
机
骨盆外方中央的髋臼部位,为髀骨嵌入之处,有转枢的作用,故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坐而膝痛治其机…王冰注:“髋骨两傍相接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
委曲
委曲为经穴别名。四总穴之一。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骫中
骫中即委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曲䐐内
^^内为经穴别名。四总穴之一。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膝中
膝中为人体部位名。指膝盖骨外侧中点。《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尺九寸。”张景岳注:“膝中,言膝外倒骨缝之次。”或指腘窝横纹外侧端。
-
两外肾冷
两外肾冷证名。两睾丸冷凉之证。外肾,即睾丸。见《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又称两丸冷。《证治准绳》:“两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宜柴胡胜湿汤。”参见两丸冷条。
-
腿弯穴
腿弯穴为经穴别名。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阳别
《医学入门·附杂病穴法》:“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GB35)。属足少阳胆经。为阳维脉的郄穴。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5~
-
阳角
阳角即阳交。《琼瑶神书·卷四》:“五寸光明穴,更有七寸名外丘阳角。”为阳维脉的郄穴。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
-
髀骨
概述:髀骨:1.膝上之长骨;6.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沿身骨脉论》:“横髃骨之前者为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锁骨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尻骨空在髀骨之后。”
-
参耆托里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参耆托里散:处方:人参、黄耆、当归、川芎、麦冬、芍药、黄柏、知母、柴胡、甘草、金银花。功能主治:腋胠胁肋疮疡,热毒壅滞,气血虚弱。主治:疮疡气血俱虚,不能起发,或腐溃不能收敛,及恶寒发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此必瘀血未尽,留而成毒也。亟令延外科商之。
-
枢机
枢机解剖部位名。指活动自如的大关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名曰机,又名髀枢。”此谓髋关节之枢机。
-
踝
俗名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掌后高骨·踝: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
股骨
指大腿骨。又名髀骨、楗。《医宗金鉴》:“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鎚,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股骨解剖学同名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髌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
大楗骨
大楗骨为人体结构名,又名髀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股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
-
利枢汤
处方:羌活2钱,独活2钱,苍术2钱,防风1钱,防己1钱,木瓜1钱,牛膝1钱,肉桂1钱,甘草节8分,生黄耆1钱,虎胫骨(酥炙)1钱,松节1两。功能主治:去寒湿,壮血气,舒筋活骨。主伏骨疽,生于两腿上,当髀枢。用法用量:水煎熟,加酒冲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臀骱
臀骱解剖部位名。即髋关节。见《伤科补要》卷二。详髀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