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胜则动
风胜则动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风邪侵袭,或肝风内动,出现头目肢体动摇、震颤等的病理变化。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 斜、卒然昏仆等。
-
风证
风邪外袭肌肤,以恶风、发热、汗出、头身疼痛,或鼻塞、喷嚏、咳嗽、咽喉痒痛,或皮肤瘙痒、水肿、发疹,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风
外感病因之一·外风: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病证之一·风:风为病证之一。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外风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风邪外袭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风性主动
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类比于人体病理,则认为具有动摇、抽搐、震颤、眩晕等病候,或具有游走、多变特点的,多属于风证。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 斜、卒然昏仆等。
-
熄风
熄风为平熄内风的治法。内风主要表现为眩晕、震颤、发热、抽搐、小儿惊风和癫痫等病症,治分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泻火熄风、和血熄风等。熄风为治风法之一。指平息内风的治疗方法。即治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内风可见眩晕、震颤、筋惕肉瞤、抽搐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
动
概述:动:1.病证名;振掉动摇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动脉为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
唇缩
唇缩证名。口唇内缩之证。由脾经寒盛所致。《证治汇补·口唇章》:“唇属于脾,经合于胃,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风胜则动,寒胜则缩。”治宜温中祛寒,用理中汤等方。参见唇萎条。
-
比类
比类即类比法。出《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等篇。比,比较;例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等一类“动”的症状,其表现与自然界草木受风吹而动摇的现象相类似,故可将其病变机理类比为“风”,从而提出了“风胜则动”的病机理论。
-
热胜则肿
热胜则肿为病机,即阳热偏胜出现局部肿痛。指热邪炽盛,蕴郁肌肤,导致痈肿疮疡的病理变化。热郁于肌肤腠理,气血壅塞,热盛则血聚成脓,表现红肿热痛,故疮疡属热者必红肿。《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王冰注:“热胜则阳气内郁,故洪肿暴作,甚则荣气逆于肉理,聚为痈脓之肿。”
-
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为病机。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 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