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子明堂灸经
《西方子明堂灸》为灸法专书。初刊于元至正末年(1368年)。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并绘有图。清代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附:冯氏校勘记1卷)。
-
大容
大容即天容。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俯伏或正坐取穴。有清热利咽,疏经理气作用。如耳聋、耳鸣、咽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腮腺炎、胸痛、咳嗽气喘、唾沫、肋间神经痛及颈项肿痛、肩痛不举等。配听宫、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配合谷、少商治扁桃体炎;配阳溪治胸满不得息。一般直刺0.5~
-
西方子
西方子为元代名医。名姓里籍不详。西方子撰《西方子明堂灸经》8卷,现有刻本行世。书中只论灸法,不谈针法。其书比《铜人针灸经》于穴位、主治病证及灸法方面,均有较详细论述,但后书未见流传。初刊于元至正末年(1368年)。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并绘有图。清代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
-
巨虚
概述:巨虚为穴名,即下巨虚。《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如肠鸣腹痛、泄利脓血、消谷善饥、腰痛控睾、涎出、喉痹、偏风不遂、寒湿脚气、胫肿、足痿、胸胁痛、乳痈、暴惊狂言、小便黄等。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
-
井花水
井花水即“井华水”。《本草纲目》:“平旦第一汲为井花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西方子明堂灸经》百会穴下有刺百会出血后,淋以井花水,使气宣通的记载。
-
目眵
《西方子明堂灸经》:“阳白主目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眼科问诊时,常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一般治宜泻肝胆火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耳骨
经穴别名·耳骨:耳骨为曲骨之别名。为足厥阴、任脉之会穴。仰卧取穴。功能主治: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巨门
巨门即巨阙。为心募穴。仰卧取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本穴配心俞、郄门、通里治心绞痛;配中脘、丰隆、通谷、后溪治癫狂;配足三里、内庭治反胃吞酸。
-
气𣅠
^^为经穴别名。即中极穴。膀胱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交会穴。仰卧取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本穴配三阴交、委阳治癃闭;一般直刺0.5~
-
目眴
目眴指眼睛昏花。《西方子明堂灸经》:“四白主目眴泪出。”
-
曲踿
曲踿指膝弯。踿,通䐐。《西方子明堂灸经》:“曲踿中筋急,委中主之。”
-
次关
次关为穴名。小肠募穴;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
-
杨山
杨山为穴名。承山为经穴名(ChéngshānBL57)。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的作用。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等。现代多用以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下肢瘫痪等。
-
㽱痛
㽱痛指腹中急痛。㽱(jiǎo音绞)。阴交主之。见《西方子明堂灸经》。
-
冐阳
冐阳为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
周谷
周谷见《针灸学》(南京)。“周”,疑“间”之误,即间谷,二间之别名。间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
泉掖
泉掖即泉腋。见《针灸聚英》。《备急千金要方》作“液”。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GB22)。属足少阳胆经。举臂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等。一般沿皮刺0.3~
-
闻谷
闻谷为穴名。间谷为经穴别名。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般直刺0.2~
-
神舍
神舍为穴名。疑即脾舍,地机之别名。脾舍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正坐或仰卧取穴。有健脾、理血、行水等作用。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痔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胃痉挛,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富出血、精液缺乏症等。一般直刺1.0~
-
清昊
清昊为穴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窗簧
窗簧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侧伏或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提肌→头、颈夹肌。配风池、后溪治颈项痛;配外关、听宫治耳聋、耳鸣;配间使、通谷治暴痦不能言。一般直刺0.3~
-
畺尾
畺尾为经穴别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间谷
概述:间谷:1.运气术语;成熟于主岁左右间气的谷物,与岁谷相对而言。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般直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