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寺女科
概述:《竹林寺女科》为书名。《竹林女科证治》全文在线阅读:/guji/273/zhulinnvkezhengzhi/index.html《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为女科丛书。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
-
妇科秘方
《妇科秘方》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女科旨要
《女科旨要》为书名,属于《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丛书系列,4卷,清·雪岩禅师增广。包括《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撰年不详,1771年始予刊行。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为女科丛书。又名《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包括《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撰年不详。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周纪常
周纪常清代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医,取前人妇科书之长而成《女科辑要》八卷(1823年),以专篇论述经脉、胎孕、产孕、产育、杂病,并附载《竹林寺女科》、亟斋居士《达生篇》及单养贤《胎产全书》。书末附方药。
-
宁坤秘籍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竹林寺女科秘书
《竹林寺女科秘书》为妇科著作。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一卷。刊于1795年。书中总论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现存清·绍兴富文斋刻本。
-
胎前头风痛
胎前头风痛病证名。指怀孕后孕妇患头痛时发时止,常突然触发。多因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所致。《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头风痛,不可服药,恐伤其胎,宜用雄黄散吹入鼻内少许,其痛可止。”
-
胎前焦渴
胎前焦渴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传》。即妊娠烦渴。详该条。
-
室女经闭浮肿
室女经闭浮肿病证名。见《肖山竹林寺女科》。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兼有浮肿的病证。多因外邪客于胞脉,血壅经隧,化为水液,流溢四肢,导致经闭及遍身浮肿,面色青黄。治宜活血通经,方用通经丸,经通则肿自消。
-
肾虚蛊肿
肾虚蛊肿病名。指产后四肢不肿而唯腹大如鼓,青筋显露的病证。《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蛊肿,四肢不浮,肚大青筋。如大便硬,用醉公丸通泄,后进理脾顺气丸;如大便滑泄,宜用木香调胃散。”
-
妊娠衄血
妊娠衄血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女科》。多因孕妇素嗜辛辣,积热不散,孕后仍嗜食不辍,积热更炽,上蒸于肺,灼伤肺络,血热上冲,发为鼻衄。若鼻衄不止,血少不足养胎并热伤胞络,则有堕胎之虞。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安胎。方用丹皮汤(《竹林寺女科秘方》:丹皮、黄芩、白芍)。
-
经行不止
经行不止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经水不止。详该条。
-
经水或多或少
经水或多或少病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多因肝郁脾虚,郁久则生热,虚则血益亏,冲任失养,复为热伤,故经来或多或少不定,兼见面色萎黄,头目眩晕,饮食不思,五心烦热等。治宜先用清凉散(黄芩、知母、当归、丹皮、茯苓、白芍)退去虚热,后用调经四物汤(四物汤加香附、砂仁、丹皮、黄芩、生姜)治之。
-
经来如黄泥水
经来如黄泥水病证名。又名经来黄色、月水色黄。《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经来如黄泥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不可用凉药,宜乌鸡丸、服半月,非但病愈,兼能怀孕,再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小茴香、生姜、黑枣),以暖其经、和其血。”
-
经来咳血
《竹林寺女科秘方》:“伤于生冷又触于热毒,以致经来咳血,痰气急满,五心烦热。宜先用五虎汤(陈皮、甘草、桑皮、桔梗、苏子、石膏、知母、枳壳),次用紫菀汤(阿胶、桑皮、紫菀、五味子、杏仁、冬花、桔梗、苏子、贝母、陈皮、枳实)。”
-
经来黑色
经来黑色病证名。指月经来时,色如黑灰或如黑豆汁样。《竹林寺女科秘方》:“此属虚弱血衰之症。如见面色青,嗜睡,或卧不安,五心烦热,口舌干,头目眩晕,小腹作痛者,宜服调经丸。若沉黑色败,由于虚寒者,宜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归脾汤等温之。”
-
错经
错经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指月经不循正常途径出,有经血上逆而从口鼻出,有经血从大小便出者。可参见逆经、差经、产后交肠病条。
-
产后漏黄水
产后漏黄水为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一月,漏黄水不止,此乃血虚之故,宜服补血汤”(当归、肉苁蓉、附子、川芎、白芍、茯苓、甘草)。
-
产后脚痛
产后脚痛为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双脚痛不可忍者,乃下血虚也。下元清冷,寒邪入骨。治宜乌药顺气散加减(乌药、僵蚕、桔梗、枳壳、天麻、白芷、干姜、川芎、石南藤、陈皮、乳香、麻黄、甘草、桑寄生、葱头、加姜三片)。”
-
女科秘旨
《女科秘旨》为书名,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系列丛书之一。包括《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女科旨要》4卷,清·雪岩禅师增广;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女科秘要
《女科秘要》为书名,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系列丛书之一。《女科旨要》4卷,清·雪岩禅师增广;《女科秘旨》8卷,清· 印(一作 应)禅师续辑。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宁坤秘笈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血咳
血咳即经来咳血。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竹林寺女科秘方》:“伤于生冷又触于热毒,以致经来咳血,痰气急满,五心烦热。宜先用五虎汤(陈皮、甘草、桑皮、桔梗、苏子、石膏、知母、枳壳),次用紫菀汤(阿胶、桑皮、紫菀、五味子、杏仁、冬花、桔梗、苏子、贝母、陈皮、枳实)。”
-
产后蛊肿
产后蛊肿为病证名。指产后四肢不浮肿而腹大青筋显露的病症。《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蛊肿,四肢不浮,肚大青筋。如大便硬,用醉公丸通泄,后进理脾顺气丸;如大便滑泄,宜用木香调胃散。”
-
妇科秘传
《妇科秘传》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月水色黄
月水色黄为病名。出《竹林寺女科秘方》。即经来黄色。《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来如黄泥水,全无血色,乃大虚大寒,不可用凉药,宜乌鸡丸,服半月,非但病愈,兼能怀孕,再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小茴香、生姜、黑枣),以暖其经、和其血。”
-
竹林寺女科全书
《竹林寺女科全书》即《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包括《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女科旨要》4卷,清·雪岩禅师增广。撰年不详。1771年始予刊行。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