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背俞穴:背俞穴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俞穴
概述:俞穴:1.所有穴位;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俞募穴
概念: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
-
脏俞
概述:脏俞:1.位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2.经穴别名。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脾虚久泻
定义:久泻·脾虚证(chronicdiarrheawithspleen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
久泻·脾虚证
定义:久泻·脾虚证(chronicdiarrheawithspleen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
急痛
治疗:针刺法: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处方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选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人胆道所引起的急性病症。治疗:针刺法:治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脾虚泄泻
概述:脾虚泄泻为病证名。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
阳病行阴
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参见阴病行阳: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
-
阴病行阳
阴病行阳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即说明背俞穴可治五脏病证(阴病行阳)。参见阳病行阴:阳病行阴为针灸治疗选穴法之一。即说明募穴可治疗六腑病症(阳病行阴)。
-
肺念
肺念即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经穴测定
经穴测定指用经穴测定仪在体表测定穴位的导电量,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多在各经的代表性穴位和原穴、井穴、郄穴及背俞穴上进行。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左右两侧经穴导电量的高低和差数,可判断何经受病以及各经气血的盛衰。一般以高出其他穴位1/3者为高数,低出1/3者为低数。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俞原配穴法
俞原配穴法为配穴方法之一。指脏腑所属的背俞穴与其相应的本经原穴相配伍,用以治疗本脏腑疾病的配穴方法。
-
脉俞
概述:脉俞:1.经脉、腧穴之合称;心俞为经穴名(XīnshūBL15)。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狭肓
狭肓为经穴别名。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大仓俞
大仓俞为三焦俞别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三焦的背俞穴。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
-
裂结俞
裂结俞为经穴别名。即大肠俞。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腰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
脾穴
脾穴指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的背俞穴。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腰三针
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本穴配肾俞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
-
鹰中外俞
概述:鹰中外俞:1.肺俞;2.云门、中府穴。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仰卧取穴。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
-
心悸·心脾两虚证
定义:心悸·心脾两虚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以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取心俞、巨阙、膈俞、脾俞、足三里。随证配穴: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
脏腧
脏腧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脏腧亦作“脏输”。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俞穴。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偶刺
概述:偶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
厥俞
厥俞即阙俞。厥阴俞为经穴名(JuéyīnshūBL14)。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包背俞穴。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特定穴
特定穴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等。
-
六府俞
六府俞指六府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六府亦各有俞。”王冰注:“六府俞亦谓背俞也。”即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
心之俞
心之俞即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冬取诸井诸腧
冬取诸井诸腧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井,指各经井穴,如少商、隐白之类;腧,指脏腑背俞,如肺俞、心俞之类。因冬天阳气深藏于内,用针刺治疗,应取相应的井穴及背俞穴。
-
穴位皮肤温度变化
如对60例肝实证患者双侧肝俞、太冲穴的皮温测试中,病人穴位皮温测值的平均数都较健康人对照组高。其中肝俞穴增高0.38℃,太冲穴增高0.39℃。而在重症患者中,肝俞、太冲穴皮温较健康人组分别高0.7℃或1.55℃,说明病情轻重与皮温变化成正比关系,同时也提示原穴和背俞穴皮温变化可作为反应相应内脏病变的客观指标。
-
穴位压痛选穴
穴位压痛选穴指选取有压痛的经穴、奇穴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如阑尾炎选用阑尾穴来治疗。
-
压痛点选穴
概述:压痛点选穴即以痛为输。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穴位压痛选穴:穴位压痛选穴指选取有压痛的经穴、奇穴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四肢部的腧穴等。参见阿是穴: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
-
伍焦之间
伍焦之间指心俞。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之背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
-
俞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combination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病取肺俞配中府;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背腧穴
背腧穴经穴分类名。即背俞穴。参见该条。
-
经络经穴溯定仪
经络经穴溯定仪,针灸仪器名。种类很多,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均由电源、电流计(微安表)、控制电量的可变电阻和接触人体的两个电极等组成。测辨脏腑经络功能时,主要通过原穴、井穴及背俞穴进行;探测穴位位置则以皮肤电阻大小为标志,电阻小处即为穴位。
-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触摸到的阳性反应物内,再施用一定手法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经络疗法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循摸出经穴的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的依据。一般是先检查背腰部第一侧线的夹脊穴、第二侧线的背俞穴和第三侧线的经穴,再触诊胸膜部各脏腑的募穴,最后触诊四肢部的郄穴、原穴、下合穴等。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