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子
饮子方剂学名词。指不规定饮服时间的汤剂。可频频呷饮代茶,亦可冷服。如《千金要方》的芦根饮子,《宣明论方》的地黄饮子等。
-
豉栀汤
别名:豆豉汤、栀豆饮子、栀豉饮子处方:豉2合,栀子仁7枚。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虾蟆黄。舌上青脉起,昼夜不睡。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法用量:豆豉汤(《普济方》卷三八四)、栀豆饮子(《普济方》卷三八四)、栀豉饮子(《医学纲目》卷三十七)。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生葛汁饮子
《圣惠》卷八十五:别名:生葛饮子组成:生葛根汁1合,竹沥1合,牛黄如杏仁大(细研)。主治:小儿欲发痫,极热不已。制备方法:上药相和。附注:生葛饮子(《卫生总微》卷五)。本方方名,《幼幼新书》引作 生葛汁饮。
-
刘奇奴汤
别名:刘寄奴饮子处方:刘寄奴、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产后百病,血运。用法用量:刘寄奴饮子(《产宝诸方》)。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
越桃饮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庄氏方:方名:越桃饮别名:越桃饮子组成:山栀1分,甘草1分,红芍药1分,大黄1分,连翘半分,黄芩半分。主治:小儿积热诸疾。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至1钱,蜜汤调下。《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方名:越桃饮组成:越桃(去皮)1两,甘草(锉)2两,藿香叶半两,石膏(飞过)半两。主治:小儿风热。
-
梨浆饮
别名:梨浆饮子处方:青蒿(取花头,用童便浸1-2次,晒干为度)、柴胡(去芦)、人参、黄芩(去心)、前胡、秦艽(去土)、甘草(炙)。功能主治:脾积寒热,其状如疟,或头痛呕逆,久则2-3岁不歇,左胁有块,小者如桃李,大者似杯碟。胃热口气,痰饮呕逆,不思饮食。方中青蒿,《医统》作“茵陈”。
-
催生柞木饮
别名:催生柞木叶饮、催生柞木饮子、柞木饮、催生神柞散、柞木饮子、催生神柞饮处方:大柞木枝1大握(长1尺,洗净),大甘草5寸(并寸折)。功能主治:妇人难产。妇人横产倒生,死胎在腹,胀烂不出。注意: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乱为也。摘录:《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产宝》
-
蔷薇汤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方名:蔷薇汤组成:蔷薇根1两,黄芩1两,当归1两,桔梗1两,黄耆1两,白蔹1两,鼠李根皮1两,大黄1两,芍药1两,续断1两,黄柏1两,葛根1两。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2次;亦可用浆水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积年口疮。附注:蔷薇饮子(《伤寒总病论》卷三)。
-
一清饮
处方:柴胡9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制)川芎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锉。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六《伤寒大白》卷三:方名:一清饮组成: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黄芩、川芎、甘草。主治:疸证发热,诸热,肝血肺气交热之证。附注:一清饮子(《医学入门》卷八)。
-
黑灵丸
处方:羌活1分,独活1分,巴豆30粒(不去皮,半夏30个,同入瓶子内,盐泥固济,炭火3斤煅,取出,入前2味)。功能主治:咳嗽不已,日久年深。用法用量:每服1丸,以后味药煎汤送下:马兜铃半两,官桂1分,甜葶苈半两(微炒),上为末,每服1钱,水1盏,煎至8分,下丸子;其余饮子时时呷,令药香常在咽喉中。
-
解交饮
处方:元明粉1钱。功能主治:小儿初得伤寒两日,发时壮热,四肢寒,朝轻暮剧。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同卷人卫本作“解交饮子”。摘录:《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四引《谭氏殊圣》
-
口唇焦裂
口唇焦裂为症状名。多为脾胃积热、阴津不足或燥热伤津所致。见《石室秘录》。1.唇裂由脾经积热所致之口唇干燥开裂,甚则干裂出血,渴欲饮水。治宜养阴清热润燥,服泻黄饮子加减,外擦润燥油脂。2.唇裂指兔缺或外伤所致唇破裂等。
-
大虫魄五味散
别名:五味散处方:大虫魄(即琥珀)6两,石韦3两(去毛),瞿麦穗4两,冬葵子1升,茯苓6两。制法:上为散。煮桑白皮作饮子。功能主治:淋病,体气热,小便涩,出处酸洒。用法用量:五味散(《普济方》卷二一四)。注意:忌酢物。摘录:《外台》卷二十七引《许仁则方》
-
丁香导痰饮
处方:半夏8两(汤泡7次)7钱半,丁香(不见火)7钱半,附子(炮,去皮脐)7钱半,甘草(炙)7钱半,白豆蔻7钱半,陈橘皮(去白)半两,缩砂仁半两,肉桂(不见火)半两,人参(去芦)4两,干姜(泡洗)4两。制法:上为饮子。功能主治:痰饮。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二
-
冬瓜饮子
处方:大冬瓜子(去皮,捣烂,取自然汁5大碗),五苓散(去桂)1两。制法:上调成饮子。功能主治:渴疾。用法用量:时时吃1盏。吃药时不得与水,不过2料立愈。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
-
四味茯苓汤
《魏氏家藏方》卷七:组成:宣黄连5两,藿香叶2两,阿胶(粉炒)1两,白茯苓1两半(去皮)。主治:伏暑泻痢,不进饮食,赤痢腹痛。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早、晚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饮子。
-
枳梗二陈汤
《医学入门》卷八:方名:枳梗二陈汤别名:枳桔二陈汤组成:二陈汤加枳壳、桔梗。功效:宽胸膈,化痰气。主治:痞满;痰饮子嗽;小儿停痰(口见)乳,胸膈膨满,呕吐痰涎;小儿湿痰懒食,倦怠嗜卧,面色多黄,痰多者。
-
五生散
《百一》卷九:方名:五生散组成:天雄半两,附子尖半两,防风1两,天南星1两,川续断(并生用)1两。功效:去头风,退翳。主治:头风,目赤。用法用量:每服2钱,重水1盏半,加生姜7片,酒少许,煎至6分,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饮子。
-
柞叶汤
别名:柞木散(《普济本事方》卷六),柞木饮子(《外科精要》卷上)。处方:柞木叶(干)120克干荷叶120克萱草根(干)60克甘草节30克地榆30克制法:上药锉细。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服,滓并煎作一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一切毒物。摘录:《苏沈良方》卷九
-
三棱饮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七引《婴孺方》:方名:三棱饮组成:三棱根3分,鳖甲3分,大黄3分。主治:癖疟,发无时。用法用量:水8合,煮2合半,分为3服。用药禁忌:乳母忌苋菜,油腻。附注:本方方名,人卫本作 三棱饮子。
-
消水毒饮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消水毒饮组成:吴茱半升,生姜1两,犀角1两,升麻1两,陈皮1两,乌梅7个。主治:水毒。用法用量:用水7碗,煎至2碗,分2服。附注:本方方名,《东医宝鉴 杂病篇》引作 消水毒饮子。
-
除热饮子
别名:除渴饮子(《普济方》卷一二○)。处方:甘草(炙)陈小麦麦门冬赤茯苓(去皮)于葛灯心木通人参各等分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口燥烦渴。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入竹叶数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
-
五汁饮子
《医家四要》卷三:方名:五汁饮子组成:甘蔗汁、藕汁、韭菜汁、梨汁、鲜芦根汁。主治:噎塞膈食。用法用量:和匀煮服。
-
润血饮子
《明医指掌》卷五:方名:润血饮子组成:阿胶1两,竹沥半盏,人乳半盏,蜜5匙。主治:血槁成噎。用法用量:水1钟,入阿胶化开,煎至7分,加竹沥、人乳、蜜,徐徐服之。
-
红玉饮子
处方:干胭脂半钱,绿豆粉3钱。制法:上研匀。功能主治:疮气呕吐,恶心不止。用法用量:新汲水调下。只1服立止。摘录:《普济方》卷二七二
-
束胎调气饮子
《宋氏女科》:组成:条芩、茯苓、苏梗、白术、陈皮、枳壳、甘草。主治:怀孕八月,觉腹大,妊妇气喘,不问有无外感者。用法用量:7日1服。
-
瞿麦饮子
处方:连翘1斤,瞿麦穗半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瘰疬。用法用量:水煎,临卧服。摘录:《活法机要》
-
黄柏饮子
处方:黄柏(薄切小片)。功能主治:天行口疮。用法用量:蜜渍1宿。嚼柏汁渍疮。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