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迎脉
人迎脉为古代诊脉的部位。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现不常用。
-
人迎
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颈脉
颈脉即人迎脉。王冰:“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是也。”出《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人迎为人体部位名。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
上盛
概述:上盛:1.人体上部邪气盛;2.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人迎脉浮盛的脉象·上盛:上盛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关阴
脉象·关阴:关阴是指阴盛已极,不能与阳气相交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的四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病名·关阴:关阴为病名。小便不通,由于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阴窍关闭。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伤食发热
《证治汇补·发热章》:“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其热先见于腹部,以后手足俱热,而以腹背较甚,嗳气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肿。
-
格阳
格阳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阳气格拒。阳盛已极,而不能与阴气交通,故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相格拒,表现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指寒邪壅遏胸中,胃阳被格拒的吐逆症。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不欲饮食,食则呕逆等。
-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阳,人迎脉。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芎苏香葛散
《医便》卷二:组成:紫苏叶(去梗)1钱,香附(炒)8分,白茯苓(去皮)8分,干葛8分,藿香8分,半夏(制)8分,前胡(去芦)8分,陈皮8分,川芎8分,白芷7分,防风(去芦)7分,甘草3分,苍术1钱5分,羌活1钱。主治:春月感冒伤寒,及感触山岚瘴毒疠气,头疼身痛,恶寒发热,人迎脉浮大。用药禁忌:忌鸡、鱼、猪、羊肉。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