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mutualroot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中医学中常用以说明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九转灵砂丹
摘录:《成方便读》卷二《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组成:破故纸5两(芝麻同炒香熟,去芝麻),杜仲3两(去皮,锉细,麦麸同炒去丝,麸不用),川当归2两(去芦皮及须用),川巴戟2两(汤浸,去心用肉),川萆薢2两(切作薄片,新瓦焙微黄),木香1两(形如枯骨者。用药禁忌:忌咸猪肥肉、湿面并房事7日。
-
阴阳格拒
概述:阴阳格拒(expulsionofyin-yang)为病机。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阳损及阴
人体阴阳互根,阳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阴,使阴气生化不足,而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相应症状:如水肿、腰酸、膝冷等肾阳虚的证候,发展日久,阳气不能温煦,气化失职,导致阴精的产生和摄取不足,就会出现烦躁、咽干、喉痛、齿龈出血、耳鸣、盗汗、颧红、潮热等肾阴不足的证候。
-
阳杀阴藏
阳杀阴藏为阴阳学说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肃杀收束,则阴气封蛰潜藏。以此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阳脱
概述:阳脱为证候名。症状:临床上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冷而清稀,肌肤凉,手足厥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气微,舌淡暗,脉微细欲绝等症状。病因病机:引起阳脱的病因主要有三:一是邪气极盛暴伤阳气;三是亡阴导致亡阳(阴阳互根)。治疗:治疗时多采用回阳救逆的方法,如四逆汤、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
阴损及阳
概述:阴损及阳(yindeficiencyinvolvingyang)为病机。人体阴阳互根互生,阴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阳,使阳气化生不足,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症状:如盗汗、遗精、失血等症候耗损阴精,阳气化生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气虚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