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阴清肺汤
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星形奴卡菌等10余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甘草锌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及基质,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因而具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
-
清肺利咽汤
兼痰郁,酌加瓜蒌、马兜铃、枇杷叶;主治:慢性咽炎合并咳嗽。方解:本方乃治白喉方“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的基础上化裁而成。方中南沙参清热养阴生津,生地滋养肾阴,麦冬滋养肺阴,玄参清虚火而解毒,丹皮凉血消肿,贝母润肺化痰,白芍敛阴泄热,少佐薄荷散邪利咽,射干、山豆根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
郑宏纲
郑宏纲即郑梅涧。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郑宏纲(约1727-187年)。集多年临证经验,由方成培整理成书,名《重楼玉钥》两卷。书中详析喉风证治,常内服、外治兼施。谓白喉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遇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烈之物而触发,治疗强调养阴清肺为首务,创喉科名方“养阴清肺汤”。
-
舌长
舌长为病证名。此外,心火炽盛,热病伤阴、肾阴亏损等也可致本病。《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舌纵涎下,烦愧,取足少阴。”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胃气虚寒者,舌伸长吐出口外,收缩无力,口吐清涎,四肢逆冷,脉象沉伏。
-
口齿疳
口齿疳为病证名,即疳疾毒热疳疾毒热攻胃反映于口齿的证候。多由阳明湿热火毒熏蒸所致。《小儿药证直诀》:“初发之时,小儿口臭,上干胃口,气息臭郁,渐进损筋,龈肉生疮,或肿或烂;又进热逼入脉,常出血,其热注久,齿龈腐坏,糟宽齿脱。”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白喉咙
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如虚寒白喉、痨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
-
舌纵
是指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的舌象。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治宜温胃散寒,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肾阴亏虚致舌纵者,症见舌伸出口外而兼腰膝酸软,盗汗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
阴虚肺燥
概述:阴虚肺燥为病机。指热病后肺胃津液受伤,或素体阴亏,虚火上炎的病机。症状:症见咽痛、干咳、咯血、胸痛、潮热、舌尖红、苔干、脉细数等。本证多见于急慢性咽炎、白喉及多种慢性肺和支气管的病患。治疗:治宜养阴清肺,如养阴清肺汤。
-
咽生白点
咽生白点病名。系指咽喉干燥疼痛,两边生白点,形似珍珠的疾病。多因阴虚火旺灼咽喉所致,宜滋阴清热,方选清咽润燥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
-
内伤燥痰
《症因脉治·内伤痰症》:“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伤燥痰之症也。”多因肺肾阴亏,或膏粱厚味,肠胃积热,火灼津液而致。选用二冬二母汤、二母固本丸、养阴清肺汤等。痰证之一。《医学入门》卷五:“升于肺,多毛焦,面自如枯骨,咽于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
-
喉间发白证
喉间发白证病证名。系指今之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此病之初,根据其症状命名为喉间发白证。又名白缠喉。本病由太阴肺经伏热盗其肺金之气所致。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也可外用吹喉药配合治疗,参见白喉条。
-
白喉·疫毒伤阴证
定义:白喉·疫毒伤阴证(diphtheriawithpatternofepidemictoxininjuringyin)是指疫毒伤阴,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咽干舌燥,干咳无痰,咽喉微红肿并有白膜,或伴低热、头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白喉·疫毒伤阴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养阴清肺。
-
阴虚喉风
概述:阴虚喉风为病证名。症见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干咳无痰,咽喉或两颊生苔癣若虾皮,心烦口渴等。用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症见咽干无津,唇红颧赤,咽喉或两颊生斑癣若虾皮,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
疫喉会厌腐溃
疫喉会厌腐溃病名。指患疫喉后疫毒薰灼会厌、咽喉,致使会厌腐溃,咽喉腐烂渐重,口出臭秽之气,声音嘶哑,汤水难入,入口即呛逆者。治宜解毒祛腐养阴。治选养阴清肺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
养阴清肺
养阴清肺是治疗肺热阴虚的方法。如肺结核患者干咳、痰少偶见血丝、午后低热、盗汗、胸闷隐痛、口干、舌边尖红、脉细数。针灸常选肺俞、定喘、尺泽、太溪、三阴交等穴。多用于阴虚咽喉痛及白喉,方如养阴清肺汤。劳伤咳嗽,干咳少痰,偶见血丝,午后低热,胸闷隐痛,口干舌红,脉细数,用四阴煎加减。
-
阳强舌
概述:阳强舌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是指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的舌象。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篇》:“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
周耀銮
周耀銮近代医家。广东顺德人。谓《白喉忌表抉微》只有养阴清肺汤与神仙活命汤二方,未及阴寒证治,遂以该书为蓝本,参张绍棠、陈修园等人著述,附以西医生理知识和己见,补编而成《喉症全书》(1933年)。
-
舌裂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舌出不收
《证治准绳·杂病》认为:“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伤寒热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治宜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宜温胃散寒,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肾阴亏虚致舌纵者,症见舌伸出口外而兼腰膝酸软,盗汗等。
-
久嗽失音
久嗽失音为病证名,多由久咳不止,气阴暗耗所致。症见咳嗽经久不愈,声音嘶哑甚或失音。治宜止咳、敛肺、养阴。方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等加杏仁、五味子、人参等。
-
蚕子症
蚕子症证名。指咽后壁泛起白膜或黄膜状的蚕子。《喉科方论》:“发左则平肝,发右则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驱风解毒之药治之。”一般以养阴清热、凉血化瘀为主。如养阴清肺汤、增液汤、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
白象
白象为病证名。见《白喉忌表抉微》。《白喉忌表抉微》:“白喉初起,症象轻而白未见,即服此方。俟一见白象,即改服养阴清肺汤。”相当于白喉伪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