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水
出处:泉水首载于《本草拾遗》。生境分布:主产青岛、广东、贵州;游离二氧化碳 250;氟化物(以F计)2.5;(3)污染物指标(mg/L):酚类化合物(以苯酚计)0.002;氰化物(以CN计)0.01;性味:甘;养阴利尿。小便赤涩;脾胃火邪;口燥口苦用法用量:饮服,适量。注意:注意水质,有硫黄味、朱砂色者,均不可饮。
-
冷水疗法
冷水疗法是用冷水冲洗、浸浴、饮用、摩擦、包敷或拍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本法是根据疾病性质和需要,以确定冷水的种类和治疗方法。5.冷水饮用,取清洁井水、泉水,经消毒后饮用。用2条冷湿巾交替使用,5-10分钟换1次。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作全身冷水冲洗和冷水浴、冷水浇灌、冷湿巾包裹等。
-
橘皮枳壳汤
处方:枳壳(麸炒,去瓤)2两,半夏(不制)2两,陈皮(不去白)3两,人参1两。功能主治:胸膈气痞,气短噎闷,不得升降。如大便涩,入白蜜少许,食后大剂;此是半夏汤古方,上4味用泉水5大升,入白沙蜜4两调匀,用木勺扬药水240遍,煮取1大升,去滓,分作3服,日常服尽,食后服之。
-
神应汤
《鸡峰》卷十四:方名:神应汤组成:草豆蔻2个,枣10个,乌梅10个,半夏10个,橘皮半个,青橘皮1个,生姜半两。主治:疟疾。用法用量:上以此1料,用泉水3升,于银器内煎至1升半,并将药锉为粗末同煎,不以时,去滓,任意。如发热可冷服,如发寒可热服。
-
七水凌
《千金翼》卷十八:方名:七水凌组成:朴消5斤,芒消3斤(如雪者佳),滑石1斤半,玉泉石1斤,石膏1斤,卤碱5斤(如凌者),凝水石1斤(如雪者),冻凌水5升,霜水1升,雪水1升,露水5升半,寒泉水5升,雨水1升,东流水5升半。伤寒发热服1刀圭;用药禁忌:不可多用;服药得热退之后七日,乃慎酒、肉、五辛等物。
-
阴地流泉
阴地流泉是指流于阴地的泉水。因长期不见日光,又含有动、植物腐烂后的毒质,如不经处理,饮后易引起中毒。
-
八宝月华丹
《药奁启秘》处方炉甘石1两,羌活1钱,荆芥1钱,防风1钱,细辛1钱,薄荷1钱,麻黄1钱,白芷1钱,赤芍1钱,大黄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当归1钱,木贼草1钱,龙胆草1钱,密蒙花1钱,蔓荆草1钱,蝉衣1钱,菊花1钱。用法用量用泉水浓煎,将甘石煅透,倾入汁,令汁尽,再用上川连5分,煎汁煅如前法,研细,加辰砂3钱。
-
国老膏
《外科大成》卷二:国老膏:处方:粉甘草250克功能主治:治悬痈。摘录:《外科大成》卷二《本事》卷六:国老膏:别名:独圣汤处方:横纹甘草1斤。素服丹石刚剂,而致丹毒发,生于背,形如汤火所伤,细癗无数。《普济方》本方用法:每服一二匙。制备方法:上药用桑柴文武火煎头、二、三汁去滓,再煎成膏。
-
急痧至宝丹
处方:蟾酥3钱(活蛤蟆,取下晒干,临用切片,烧酒化开),西黄3分(研),茅术4钱(土炒焦),丁香2钱(研细),朱砂1钱5分(水飞净),木香2钱(研细),雄黄3钱(水飞净),沉香2钱(研细),麝香1钱(拣净)。主霍乱吐泻,腹痛昏瞶;及一切痧气、暑气、瘴气、途行触秽,中暑热,绞肠痧。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
胶红饮
处方:陈阿胶1两(米粉拌炒成珠),全当归1两,西红花8钱,冬瓜子5钱。功能主治:年迈妇人骤然血海大崩不止,亦名倒经。用法用量:以天泉水煎服2次,然后去滓。身发热,即以六安茶叶3钱煎服。临床应用:崩漏有少妇大崩不止,服大补剂不效,畅饮不下,昏晕几次,势在危笃,即此胶红饮减去红花一半,投之立效。
-
陈芥菜卤汁
《*辞典》:陈芥菜卤汁: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nJi C iLǔZhī别名:腌芥卤(《随息居饮食谱》)来源:为腌芥菜的陈年卤汁。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治肺痈喘胀,用陈久色如泉水(者),缓呷之。附方:治肺痈吐脓血,咳嗽,面肿:陈年芥菜卤久埋地中者,每日取十数匙,温汤炖热饮之。(《本草汇言》)摘录:《*辞典》
-
咸秋石
:咸秋石:来源:用食盐与泉水煎熬而成。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滋阴退热。适用于骨蒸劳热,咽痛,口疮等症。用法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
油鱼
《*辞典》:油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Y uY 别名:泉水鱼(《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下唇后面有一小部为小角质突起所盖,口张开时吻皮及下唇内面外翻成喇叭形,口即在此喇叭口之正中。生境分布:分布长江上游及岷江、西江中上游。性味:味甘,无毒。功能主治:补益元气,和养脏腑。
-
资液救焚汤
《法律》卷五:方名:资液救焚汤组成:生地黄2钱(取汁),麦门冬2钱(取汁),人参1钱5分(人乳拌蒸),炙甘草1钱,真阿胶1钱,胡麻仁(炒,研)1钱,柏子仁7分(炒),五味子4分,紫石英1钱,寒水石1钱,滑石1钱(俱敲碎,研为末),生犀汁(研)3分,生姜汁2茶匙。主治:五志厥阳之火而成之关格。空朝先服崔氏八味丸。
-
泉脉
泉脉即泉水。《灵枢·邪客》:“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
参贝六贤散
处方:制半夏4两,玄参3两,甘草3两,姜制南星2两,青盐10两,陈皮1斤(去白,略煎去辣味)。制法:6味以好泉水同煮,候干晒燥,为细末。以西洋参2两,川贝母(去心)2两,蛤壳(煅,飞)6两,俱研细和匀。功能主治:涤痰止嗽,清火降气。主胸膈不舒,痰多食少。瘦人阴虚多火并风寒夹痰。摘录:《鸡鸣录》
-
人参枳壳汤
《御药院方》卷五:组成:人参1两(去芦头),枳壳(麸炒,去瓤)1两,陈皮(去白)3两,半夏(汤洗7次)2两半。功效:消痰利膈,下气润肠胃,消导一切气。每用药2两半为1服,用泉水2大盏半,先扬水210遍,加生姜1钱匕(切碎),慢火同熬至6分,滤去滓,食后温服。加减:大便秘者,加白蜜半匙头,再熬蜜消服之。
-
滋营养液膏
《中风斠诠》卷三引薛一瓢方:方名:滋营养液膏组成:女贞子、旱莲草、霜桑叶、黑芝麻、黄甘菊、枸杞子、当归身、白芍药、熟地黄、黑大豆、南烛叶、白茯神、萎蕤、橘红、沙苑蒺藜、炙甘草。内风乍定,痰壅已开者。制备方法:天泉水熬浓汁,入黑驴皮胶,白蜜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