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Z 41—2019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A.3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热衰竭是在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
中暑
中医·中暑:中暑:1.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者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他支持治疗。
-
中暍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证治准绳·诸中门》:“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脉从证之良法也。”
-
静暑
静暑病名。属中暑类病证。《伤寒指掌》卷四:“静处高堂大厦之中,偶或冒暑应接,亦能中暑;或处斗室低楼,热气外逼,;既或静处室中,亦能吸收暑邪。”参见中暑条。
-
等渗氯化钠
药品说明书:别名:等渗氯化钠,氯化钠外文名:SodiumChloride适应症:1.用于各种缺盐性失水症(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吐泻、大量发汗、强利尿药、出血等引起)。2.还用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阿狄森病)、肾盂肾炎尿毒症等的酸中毒。4.直肠透析液:一般每次用1000毫升,以每分钟5~
-
暑迷
暑迷病证名。中暑之轻证。(《医碥》卷一)“暑迷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壮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散加香薷一钱;醒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香薷饮。”参见中暑条。
-
类中暑
类中暑病名。《六气感证要义·暑》:“有伤于劳役,以致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按之无力,此血虚发热,所谓类中暑也。东垣以当归补血汤治之。”参见中暑条。
-
刮痧法
刮痧法指以汤匙等物蘸油(或水)刮动体表某些部位使之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时,用汤匙、铜钱或麻纱等物蘸香油或水,于患者脊柱两旁从上往下顺括,用力先轻后重,干则再蘸再括,以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症见头眩、胸闷、肢体麻木、上吐下泻、恶心等,多因中暑或感受秽浊所致。
-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为治法。指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穴位或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高热、神昏、中暑、感冒、各种疼痛、风眩、急惊风、中毒、毒蛇咬伤等病证的方法。临床操作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扣刺,滚刺,或小眉刀挑刺放出少量血液。
-
暑中
病因病机:因夏季酷热,猝中暑邪所致。症状:症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或渴。《医学心悟·类中风》:“暑中,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备急千金要方》消暑丸灌之…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厚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
-
黄麻
拼音名:Hu nɡM 别名:苦麻叶、络麻来源:椴树科黄麻属植物黄麻CorchorusCapsularisL.,以叶、根及种子入药。夏秋采收,分别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暑,拔毒消肿。用于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痢疾;外用治疮疖肿毒。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蛎菜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conglobataKjellm.原形态:藻体亮绿色,丛生,高2-4cm,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成许多裂片,相互重叠,似重瓣花朵,边缘略卷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在中潮带以上,带有沙土的岩石上或石沼边缘。性味:咸;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甲状腺肿。
-
痧药蟾酥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yaoChansuWan标准编号:WS3-B-1250-92处方:蟾酥(酒化)102g麝香34g甘草(炒)?469g大黄780g苍术(制)390g麻黄(沸水泡)469g雄黄409g丁香78g制法:以上十味,除蟾酥、麝香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细粉,其余甘草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用于痧胀吐泻,腹中绞痛,中暑昏迷,四肢厥冷。
-
掐不齐
掐不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细梗胡枝子的全草(鸡眼草的嫩茎叶)。掐不齐的营养价值掐不齐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解暑截疟的功效,可用于感冒、中暑、痢疾等病症上。可治感冒发烧、暑湿吐泻、虐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等。苞片披针形;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丛林中。
-
龙肤散
处方:天南垦(牛胆制者)8钱,雄黄半钱,甘草半钱,天竺黄2钱,朱砂1钱,麝香1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伤寒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冒闷。用法用量:每服1字,薄荷汤调下;摘录:《普济方》卷三六八
-
绿豆粥
处方:绿豆适量北粳米100克制法:先将绿豆洗净,后以温水浸泡2小时,然后与粳米同入砂锅内,加水1000克,煮至豆烂米开汤稠。适用于冠心病、中暑、暑热烦渴、疮毒疖肿、食物中毒等。注意: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食用,一般不宜冬季食用。摘录:《普济方》《本草纲目》卷二十四引《普济方》:方名:绿豆粥组成:绿豆。
-
广顺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广顺散:处方:甘草(三两半.一两半)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中暑烦渴。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杨氏家藏方》卷三:方名:广顺散组成:甘草3两半(炙),肉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乌梅肉1两半(焙干),紫苏叶半两。沸汤调服亦得。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回生至宝丹
处方:胆星2钱,雄黄2钱,琥珀2钱,朱砂2钱,冰片2钱,全蝎2钱,巴豆霜1钱,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感冒风寒,瘟疫,中风不语,霍乱吐泻,绞肠痧,中暑,大小便不利,红痢,食积,风痰头眩,妇人血崩及月水不止。感冒风寒,生姜汤送下;大小便不利,灯心汤送下;摘录:《仙拈集》卷四
-
御爱姜苏丸
功能主治:治中暑恶心,头疼烦躁,生津止渴。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传信适用方》卷一:方名:御爱姜苏丸组成:紫苏叶(拣净)5两,乌梅肉(切,炒)2两,甘草(生)3分,真官桂(去粗皮)半两,香薷叶(拣净)半两,生姜(洗,切,焙干)1分,木瓜2两(干者。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
诸葛行军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ugeXingjunSan标准编号:WS3-B-2985-98处方:麝香150g冰片180g牛黄150g雄黄225g硼砂150g硝石(精制)30g珍珠粉300g姜粉60g制法:以上八味各研细粉,配研均匀,过筛,混匀,即得。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长卵形、广卵形或形状不规则,有的较小端略尖凸,直径25~
-
热伤神明
热伤神明为病机。指因邪热炽盛,扰乱神明,而致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证同热入心包,都是热性病因高热而出现神志症状的病变。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等。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热病的极期。
-
闷痧
痧证病发晕闷倒地者。《痧胀玉衡·闷痧》:“痧毒中心,发晕闷倒地,一似中暑、中风,人不知觉,即时而毙。治法,如略有苏醒,扶起放痧;如发晕不醒,扶之不能起,审脉辨证,先用药数剂灌醒,然后扶起放痧,渐为调治。刮痧取紫宫、膻中、中脘、中庭,并刺间使、大陵穴。方用金花散、薄荷汤、藿香汤等。
-
扯法
扯法推拿手法名。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捏住皮肤一提一放,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保赤推拿法》:“扯者,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弃之也。”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处。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对感冒、中暑的头胀、胸闷和晕车、晕船等症有一定的效果。
-
膀胱中暍证
膀胱中暍证病证名。属中暍之一种证型。《证治汇补》卷一:中暍“不恶寒、但恶热而渐厥者,为膀胱中暍证。……宜泻火益元。”参见中暍、中暑等条。
-
血浆热应激蛋白70
正常值:免疫印迹法:4688.7~7398.3(光密度积分)。化验结果意义:降低:高温中暑。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蛋白质测定化验类别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类别二:蛋白质测定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保幼培元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处方藿香1两6钱,赤苓6钱,清夏4钱,柴胡8钱,苏叶8钱,木瓜6钱,白芷4钱,广皮8钱,檀香6钱,扁豆6钱,三仙2两,木通4钱,泽泻6钱,竹茹6钱,山药9钱,砂仁4钱,白术8钱(土炒),甘草4钱,木香4钱,川连4钱。功能主治小儿中寒中暑,腹痛呕吐泄泻,头痛身烧。
-
白虎加人参竹叶汤
处方: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竹叶。功能主治:中暑,平昔阴虚多火者。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
二香汤
处方:藿香正气散加香薷、扁豆。功能主治:中暑,呕吐,头痛,泻利,胸满或腹痛。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
-
和合阴阳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2钱,茯苓5钱,香薷1钱,藿香1钱,苏叶1钱,厚朴5分,陈皮3分,枳壳3分,砂仁1粒,天花粉1钱。功能主治:和其阴阳之气,佐以祛暑。主中暑,气不升降,阴阳拂乱,霍乱吐泻,角弓反张,寒热交作,心胸烦闷。用法用量:水煎,探冷,徐徐服之。摘录:《辨证录》卷六
-
红轮散
处方:牙消2两,寒水石(煅)2两,麝香半钱,脑子半钱,朱砂2两,甘草1两(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惊热夜啼,涎壅心燥;并治中暑昏冒。用法用量:周岁儿1字,薄荷汤调下。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
-
黄金丹
处方:川连2两4钱,黄芩2两1钱(酒炒),干姜1两2钱,香附(醋制)3钱,砂仁3钱,丁香3钱,木香3钱,槟榔6钱,车前6钱,泽泻3钱(盐水炒),川贝6钱,荜拔3钱,陈皮3钱,麦芽(炒)3钱,荆芥穗3钱。功能主治:中暑发痧,霍乱痢疾。用法用量:《春脚集》有前胡六钱。注意:忌炭火铁器。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
救斑再苏汤
处方:玄参3两,升麻3钱,荆芥3钱,黄连3钱,黄芩3钱,麦门冬3两,天冬1两,青蒿1两。功能主治:中暑忽倒,口吐白沫,将欲发狂,身如火烧,紫斑灿然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救急丹
处方:藿香10两,苍术10两,公丁香2两,沉香2两,五倍子4两,山慈姑4两,千金子霜4两,红芽大戟4两,木香4两。制法:上为细末,兑入雄黄、朱砂(上衣用)各2两,麝香、冰片各3钱(均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祛暑止呕,息痛利水。主中暑呕吐,腹痛水泻。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
-
六味香薷饮
概述:六味香薷饮为方剂名,出自《医方集解》方。处方:香薷、厚朴(姜汁炒)、炒扁豆、茯苓、甘草、木瓜。五物香薷饮加木瓜。功能主治:功能解暑化湿,和中止呕。主治中暑湿盛,恶心呕吐,泄泻。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千金丹
别名:人马平安散(《兰台轨范》卷四)。处方:麝香冰片各6克朱砂15克雄黄硼砂消石各30克金箔100张(或加牛黄)制法:上药七味,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中暑,霍乱,及感受不正之气,心神不安,甚至昏不知人。或嗅少许于鼻内。
-
参术二香汤
处方:人参3钱,香薷1钱,甘草1钱,砂仁1粒,神曲5分,白术2钱,陈皮5分,藿香5分。功能主治:劳倦中暑,内伤中气,服香薷饮反加虚火炎上,面赤身热,六脉疾数无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九
-
天水丸
处方:白滑石(水飞)180克大粉草(微炒)30克制法:上为细末,生蜜捣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开水化服1丸。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
香薷缩脾饮
处方:香薷(三钱)缩砂(二钱)草果仁(一钱半)干葛(一钱半)乌梅肉(二钱)白扁豆(二钱)炙甘草(二钱)功能主治:驱暑和中,除烦止渴。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直指》卷三:方名:香薷缩脾饮组成:缩砂仁2两,草果仁1两半,乌梅肉1两半,香薷1两半,甘草(炒)1两半,白扁豆(姜制)1两,白干葛1两。
-
消暑圆
处方:半夏(醋五升煮干)、甘草(生)、茯苓(去皮),各半斤。炮制:上细末,生姜汁作薄糊为圆,如梧桐子大。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若痰饮停积,并用姜汤咽下。备注:(易简方)云,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毋见生水,臻志修合,用之神效。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杯菊
拼音名:BēiJ 别名:小红蒿、红蒿枝来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purpurea(Buch.-Ham.)O.Ktunz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除湿利尿,杀虫。主治急性胃肠炎,中暑,膀胱炎,尿道炎,咽喉炎,口腔炎,吐血,衄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凤眼兰
拼音名:F nɡYǎnL n别名:水葫芦、水浮莲来源:雨久花科凤眼兰属植物凤眼兰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Laub.,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用于中暑烦渴,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黑草
拼音名:HēiCǎo别名:鬼羽箭、羽箭草、黑骨草、克草来源:玄参科鬼羽箭属植物黑草BuchneracruciataBuch.-Ham.,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淡、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荨麻疹。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良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良藤:别名:滚天龙、山豆根来源:为防己科 环藤属植物 环藤CyclearacemosaOliv.,以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理气,止痛。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中暑腹痛,胃痛。5钱,水煎服,或干粉0.5~1钱,开水冲服。
-
三点金草
别名:三脚虎、六月雪[福建、广东]、纱帽草、斑鸠窝[云南]、品字草、三点桃、哮灵草来源:豆科山绿豆属植物三点金草Desmodiumtriflorum(L.)DC.,以全草入药。性味:苦、微辛,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经散寒,解毒。用于中暑腹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关节痛,狂犬病。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腊梅
别名:亮叶腊梅、毛山茶、岩马桑、香风茶来源:腊梅科腊梅属植物山腊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CalycanthusnitensRehd.;性味:微苦、辛,凉。功能主治:解表祛风,清热解毒。预防感冒,流行性感冒,中暑;治慢性气管炎,胸闷。(2)用量过大,偶可出现恶心或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细叶七星剑
拼音名:X Y QīXīnɡJi n别名:野香薷来源:唇形科石荠宁属植物小花石荠宁MoslacavalerieiL.,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发汗解暑,健脾利湿,止痒,解蛇毒。用于感冒,中暑,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水肿;外用治湿疹,疮疖肿毒,跌打肿痛,毒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太乙紫金片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组成:茅慈菇2两,五倍子(捶破,拣去虫土,刮净毛)2两,千金子霜1两,红毛大戟1两5钱,麝香3钱,梅冰片3钱,苏合油1两。主治:霍乱痧胀,山岚瘴气,中暑昏厥,水土不服,喉风中毒,中风诸痫,小儿急惊风,以及暑湿瘟疫,秽浊熏蒸,神识昏乱危急诸症。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丝瓜白梅方
《医学从众录》卷六:组成:丝瓜叶1片,白霜梅1枚(并核中仁)。主治:中暑霍乱。用法用量:上同研极烂,新汲水调服。用药禁忌:切不可饮热汤。
-
玉壶丹
《医略十三篇》卷七:组成:石硫黄。制备方法:入猪大肠内,煮肠烂为度,蒸饼为丸。《普济方》卷一一七引《经效济世方》:组成:硫黄1两,焰消2两或2两半,绿豆细末4两或5两。主治:中暑。或嚼生姜亦佳,或丸如梧桐子大,新水吞数10丸亦可。制备方法:上药并生为末,以绿豆粉糊为丸,如樱桃大。
-
竹叶粥
《圣惠》卷九十七:别名:苦竹叶粥组成:竹叶50片(洗净),石膏3两,沙糖1两,折粳米2两。主治:风热目赤头痛;湿病口渴心烦,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痈疽肿毒,以及小儿高热惊风,中暑。用药禁忌:凡胃寒病人或阴虚发热者不宜选用。《圣济总录》卷一八八:组成:甜竹叶1握(细切),粟米2合(净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