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方大成
《医方大成》医方著作。又名《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元·孙允贤辑。本书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等。均首先扼要论述病候,次选医方并注明出处。全书约2000余方。方论比较简要,当时流传颇广。此后明代及日本医家又有若干种增补和选编本。
-
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医方著作。十卷。本书为孙允贤《医方大成》的增补本改名者。参见医方大成条。
-
冰柏丸
概述:冰柏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观聚方要补》卷七引《淡寮方》方之冰柏丸:组成:硼砂(疮甚者用冰片)、黄柏、薄荷。《医方大成》卷八引《澹寮方》之冰柏丸:处方:硼砂(研)、黄柏(晒干)、薄荷叶各等分。功能主治:《医方大成》卷八引《澹寮方》之冰柏丸主治口疮、舌疮。用法用量:每服1丸,津液噙化。
-
必用四圣散
《医方大成》卷十引《简易方》处方紫草茸、木通(去节)、甘草、枳壳(去白麸炒)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出不快透,及倒压一切恶候。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袖珍》引作“必用四神散”。
-
醋煮香附丸
别名:醋附丸处方:大香附子(置盆中擦去皮,以米醋浸半日,用瓦锅慢火煮令醋热,滤出切片)。制法:上研为粉,用米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功能主治:妇人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晕恶心,崩漏带下,便血症瘕。用法用量:醋附丸(《校注妇人良方》卷一)。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
-
丁附治中汤
《医方大成》卷二引《局方》:丁附治中汤:处方: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青皮(炒)半两,陈皮(炒)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1两,白术(煨)1两,干姜(煨)1两。功能主治:胃冷停痰,呕吐不已。用法用量:《医学正传》引《局方》有大枣二个。主治:伤食腹痛,呕吐不止;或虚寒之甚,呕吐腹痛。
-
豆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豆附丸:处方:肉豆蔻(炮)白茯苓(焙)附子(炮,去脐)各120克木香(不见火)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60克丁香(不见火)3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补脾肾,理气和中。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泄泻注下,腹痛肠鸣。手足逆冷。一切虚寒泄泻困乏。
-
附术汤
《得效》卷四:附术汤:处方:香附子5两(炒去毛,赤色止),莪术(醋煮)2两,甘草2两。功能主治:脾积气,妇人诸般气痛。摘录:《得效》卷四《济生》卷四:组成:附子(炮,去皮)1两,白术1两,杜仲(去皮,锉,炒去丝)半两。主治:湿伤肾经,腰肿冷痛,小便自利。附注:本方方名,《医方大成》引作 术附汤。
-
鬼哭散
方出《外台》卷三十六引刘涓子方,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七引《圣惠》:鬼哭散:处方:黄丹半钱匕。瘅疟但热不寒。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鬼哭丹”。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幼幼新书》卷十七引茅先生方:方名:鬼哭散别名:鬼哭饮组成: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鳖甲(醋炙)、甘草(炙)各等分。
-
诃子汤
《宜明论方》卷二:诃子汤:别名:诃子甘桔汤(《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引《医林集要》)、诃子清音汤(《古今医鉴》卷二)。功能主治:宜肺止咳,利咽开音,治因伤风咳嗽,而失音不能言语者。功能主治:冷热不调,泄泻,里急后重。寒甚,加附子。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温服,不拘时候。
-
厚朴橘皮煎
处方:厚朴(去皮,姜制)3两,枳壳(麸炒)1两2钱,干姜(炮)1两2钱,良姜1两2钱,青皮、陈皮(各去白)、肉桂(去皮)、全蝎(去尾足毒)斟酌分量。功能主治:伤冷溏泄,腹肚(月真)胀,其状如覆栲栳,喘息奔急,气不得舒。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橘皮汤或紫苏汤送下。摘录:《医方大成》卷六引《澹寮方》
-
滑胎枳壳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处方:枳壳(去瓤.入月,日进三服。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用法用量:瘦胎枳壳散(《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宽肠枳壳散(《婴童百问》卷七)、瘦胎枳甘散(《医学入门》卷八)、枳壳宽肠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枳壳散(《准绳·类方》卷三)。
-
加减观音散
《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加减观音散:处方:白术(炒)、白扁豆(蒸)、人参(去芦)、白茯苓、干山药、甘草、黄耆(蜜水炙)、神曲(炒)、麦芽(炒)、香附子(炒去毛)各等分。功能主治:调理脾胃。功效:止吐泻,截虚风。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散。
-
脚气止痛方
处方:蓖麻子7粒(去壳)。制法:研烂如泥,同苏合香丸打和。功能主治:脚气痛疼。用法用量:贴脚心。其痛立止。摘录:《医方大成》卷五
-
金星丸
处方:郁金末1分,雄黄1分,腻粉半钱,巴豆7个(去油心膜)。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急惊壮热,上壅痰涎,大便不通。风热结聚,喉内痰鸣,喘粗咳嗽,面红腮肿,咽膈壅塞,发热狂躁,多渴。用法用量:每服1岁2丸,薄荷汤、腊茶清送下。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
-
进食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食散:处方:青橘皮(去瓤)、陈皮(去白)、高良姜(薄切.功能主治:醒脾和胃。主疹后不食。摘录:《治疹全书》卷下《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组成:白扁豆(微炒)2钱半,石莲肉(炒,去心)2钱半,人参(焙)2钱半,茯苓1钱半,神曲2钱半,甘草(炙)1钱,白芷1钱,木香1钱,黄耆1钱。
-
经效立应散
别名:经验立应散处方:麻黄(去节,炒)2两,僵蚕2两(炒断丝),丁香1钱,没药(别研)5钱,乳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湿脚气。用法用量:经验立应散(《普济方》卷二四二引《医方集成》)。摘录:《医方大成》卷五
-
九龙控涎丹
别名:九龙控心散处方:滴乳香1钱(别研),天竺黄2钱半,雄黄(别研)1钱,腊茶1钱,白矾(煅)1钱,甘草(炙)2钱,荆芥穗(炒)2钱,绿豆100粒(半生半炒),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蕴热,痰塞经络,头目仰视,名为天吊者。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
-
九珍散
《杨氏家藏方》卷八:九珍散:处方:细辛(去叶土)、射干、半夏(汤洗7次)、麻黄(去根节)、黄芩、白芍药、五味子、款冬花、甘草(炙)各等分。功能主治:肺脏乘寒,咳嗽喘急,喉中有声。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组成:赤芍、白芷、当归、川芎、大黄、甘草、生地、瓜蒌、黄芩各等分。
-
均气散
《御药院方》卷十一:均气散:处方:桑白皮2两,陈皮(去白)1两半,桔梗1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1两,藿香叶半两,木通4两。功能主治:小儿脾肺气逆,喘嗽面浮,胸膈痞闷,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方大成》引作“匀气散”。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
哭风散
处方:赤脚金头蜈蚣1枚,蝎梢4尾,僵蚕7个,瞿麦半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断脐为风湿所伤,或尿在抱裙之内,遂成脐风撮口,面赤喘急,啼声不出。用法用量:《普济方》有半夏末半钱。摘录:方出《医方大成》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三六○
-
敛阳丹
处方:灵砂(研末)、钟乳(研末)2两,金铃子(蒸,去核)1两,沉香(镑)1两,木香1两,附子(炮,去皮脐)、葫芦芭(酒浸,炒)1两,阳起石(煅成细粉,水飞)1两,破故纸(酒浸,炒)1两,茴香(炒)1两,肉蔻(面裹煨)1两,鹿茸(酒炙)1两,苁蓉(酒洗)1两,牛膝(酒浸)1两,巴戟(去心)1两,肉桂(去皮)半两。
-
鹿茸煎丸
别名:鹿茸丸处方:鹿茸1两,禹余粮1两,赤石脂1两,当归1两,艾叶半两,柏叶半两,附子半两,续断2两,熟干地黄2两。功能主治: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用法用量:鹿茸丸(《医方大成》卷九)。
-
搜风散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方名:搜风散组成:大戟1钱,甘遂1钱,大黄1钱,槟榔1钱,牵牛(炒)1钱,青皮半钱。《疯门全书》:方名:搜风散组成:白附子(面裹煨)2两,白蒺藜(炒去刺)2两,熟川乌1两,草乌(二乌均用黑豆煮)1两,北全蝎(洗去泥沙,姜汁炒)1两,猪牙皂1两,白头翁1两,金钗石斛1两,条甘草1两。
-
五拗汤
《医方大成》卷二引《澹寮方》之五拗汤:别名:五拗散组成: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各五钱,甘草二钱半。功能主治:《医方大成》卷二引《澹寮方》之五拗汤主治感受风湿,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者。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面青鼻扇,麻疹俱收者。
-
五精丸
概述:五精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五精丸:组成:秋石、茯苓、山药、阳起石、鹿角霜各等分。功效主治:《医方大成》卷四引《澹寮方》之五精丸功在大补元气。主治肾虚瘦弱,阴痿。需要常近火边,使干燥,庶几服之无恋膈之患。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生附散
概述:生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之生附散:别名:生附汤组成:生附子、滑石各五钱、瞿麦、木通、半夏各三分。功能主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之生附散主治冷淋,小便淋漓涩痛,憎寒凛凛。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加生姜七片、灯心三十茎、蜜半匙,水煎服。
-
玉匮丸
《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见《医方大成》卷五):别名:三匮丹组成:大木瓜1个(去皮瓤,作缸子,入附子在内,须留盖子盖之,竹钉签定,蒸熟,取去竹钉),大附子1个(7-8钱重者,用汤浸洗,去黑皮脐,作窍子),辰砂1两(研,入附子窍内,不尽者留入木瓜内铺盖附子)。一法用人参切片,砌定附子于木瓜内蒸,尤妙。
-
十全丹
《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组成:枳壳(去白,麸炒)1分,槟榔(生用)1分,青皮1分,陈皮(去白)1分,木香1分,莪术(炒)半两,三棱(炒)半两,缩砂仁半两,丁香1两,香附子(炒)1两。主治: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致患丁奚,哺露。功效:生肌收口主治:疮疡毒净,正气大薄,不易生肌者。有热,薄荷汤送下。
-
走马散
《医方大成》卷八引《经验方》:组成:柏叶(生)、荷叶(生)、皂角(生)、骨碎补(去毛)各等分。用法用量:姜汁调灌,量之。《玉机微义》卷十五:组成:大黄3两,黄柏2两,当归2两,白及2两,赤小豆2两,黄芩2两,荆芥穗1两半,半夏1两半,白芷1两,白蔹1两,南星1两,檀香3钱,雄黄3钱,乳香7钱,没药5钱,红花1两。
-
三味黄丸子
《医方大成》卷一引《经验秘方》:方名:三味黄丸子组成:黄连8两,枳壳4两,黄柏4两。主治:诸痢。加减:如里急后重,加枳壳汤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黄丸子。
-
神仙索金散
《医方大成》卷九引徐同知方:方名:神仙索金散别名:神仙索金丹组成:金藤2两,川牛膝2两,当归2两,川芎2两,麻黄2两,玄胡索(炒)2两,官桂2两,神曲2两,荆芥2两,粉草2两,赤芍药2两,熟地黄2两,雄墨豆2两。主治:妇人产后,血晕血虚,血积不散,寒热往来,膈不快,气喘,不进饮食,骨节疼痛,生血肌疮。
-
梦中神授方
《医方大成》卷五:方名:梦中神授方别名:神授方、梦中仙授方组成:木鳖子、厚桂。主治:脚气。用法用量:热酒调服,以酒醉为度。盖覆得汗即愈。制备方法:用木鳖子每个作两遍麸炒,炒毕,切碎再炒,用皮纸渗尽油为度。每1两用厚桂1两为末。附注:神授方(《奇效良方》卷三十九)、梦中仙授方(《济阳纲目》卷七十七)。
-
紫蕺膏
《普济方》卷四十引《医方大成》:方名:紫蕺膏组成:紫蕺1大握(又名鱼腥草,擂烂如泥)。主治:脏热肛门脱出。制备方法:先用朴消水洗净肛门,用芭蕉叶托入,却用药贴于臀下稳坐,自然收入。
-
暖胃丸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名:暖胃丸组成:江子10粒(去皮,肥润者),黄腊2钱(欲多配此2味倍之)。附注:原书治上症,用针法行针后,乃以此丸助针暖胃。《医方大成》卷三引《澹寮》:方名:暖胃丸组成:硫黄(研)1两,白矾(制炒)1两,丁香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半夏2两(姜汁炒)。主治:痰饮。
-
攒风散
《医方大成》卷五引卢陵欧阳康叔家传方:方名:攒风散别名:攒风汤组成:麻黄(不去节)、甘草(不去皮)、淮乌、川萆薢、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主治:寒湿脚气。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煎服。用药禁忌:不可多进。附注:攒风汤(《证治宝鉴》卷十二)。
-
孙允贤
孙允贤为元代医生。文江人。撰有《医方大成》等书。
-
北枣散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处方北枣1枚(去核,入鸭嘴胆矾1片在内,纸裹火煅通红,出火毒)。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疳。用法用量敷牙左右。
-
丹矾散
处方:白矾1两(飞至半两),黄丹1两(炒红色,放下再紫色者为度)。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口疮。用法用量:掺疮上。立愈。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九引《医方大成》
-
分利顺元散
处方:川乌1两,附子1两,南星2两,木香5钱(别锉,临时入)。制法:上除木香不见火外,3味各将一半去皮生用,一半炮熟,合和,(口父)咀。功能主治:体虚之人患疟,寒多,不可用截药者。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大枣7个,生姜10片,水1盏,煎7分,当发前1日及当发日早晨连进2-3服。摘录:《医方大成》卷二引《澹寮》
-
附子茴香散
《仁斋直指附遗》卷十五引《澹寮方》:附子茴香散:处方:肉豆蔻干姜(炮)附子(大者1枚,炮,去皮、脐)各30克茴香木香白术(炒)人参甘草(炙)各15克白茯苓丁香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盐少许,煎取105毫升,空腹时服。
-
附子建中汤
《易简》:附子建中汤:处方:附子3分,官桂3分,白芍药1两半,甘草半两。摘录:《易简》《金匮翼》卷八引海藏方:附子建中汤:处方:桂、白芍、甘草、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功能主治:温养营血。主治:脾气虚寒,腹胁胀满,身体沉重,面色萎黄,呕吐不食。
-
附子养气汤
别名:加味四柱散、附子降气汤处方:附子3两(炮裂,水浸,去皮脐,切片),人参(切片)1两,白术(纸裹煨,切片)1两,白茯苓(去皮)1两(切),木香半两(纸裹,炮裂)。功能主治:壮脾养气,止呕进食。主丈夫元脏气虚,真阳耗散,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眩目晕,四肢倦怠,小便滑数,泄泻不止。
-
疳疮轻粉散
处方:抱鸡卵壳、鹰爪黄连、轻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外肾痈疮。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黄连轻粉散”。摘录:《医方大成》卷八引《经验方》
-
归茸丸
《医学入门》卷七:归茸丸:处方:鹿茸(酒蒸)当归(酒蒸)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乌梅水煮去核,与前末捣匀,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精血枯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暗,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者。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主治:月候不干。用法用量:阿胶汤送下。
-
胡椒丸
《普济方》卷二十引《医方大成》:胡椒丸:别名:浮椒丸处方:陈茱萸2两,胡椒1两,蚌粉(炒赤色)1两。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引《医方大成》《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胡椒丸:处方:胡椒3两,荜茇3两,干姜3两,白术2两,桂心2两,高良姜2两,人参2两,款冬花2两,紫菀2两,甘草(炙)2两。功能主治:偏坠。
-
加减建中汤
《保命歌括》卷十九:加减建中汤:处方:小建中汤1剂,加柴胡、木瓜各等分。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九《医统》卷三十九:加减建中汤:处方:人参3两,炙甘草,官桂,白茯苓2两,当归4两,附子(炮)半两,厚朴(姜制)半两,龙骨1两,黄耆3两,麦门冬(去心)3两,白芍药4两,生地黄4两。主治:伤寒,发热自汗,虚烦。
-
加减至宝丹
处方:石膏(水煮30沸)2两,当归(酒浸)2两,槟榔2两,骨碎补4两(去皮毛,炒净3-5次),月宝砂5两(醋煮干),白蒺藜(炒赤,去尖刺用)3两,木瓜(生用)3两,紫金皮(去骨,生用)3两,淮乌3个(起1两者,炒赤2两),白胶香2两(净水煮十数沸,冷水中讫)。功能主治:止疼痛,除风湿。摘录:《医方大成》卷五
-
金樱煎
处方:金樱子。制法:霜时取金樱子,先擦洗去刺,然后去瓤,杵烂,用酒酢取汁,绢帛滤过,慢火熬成膏,后入檀香诸香在内,瓦罐收贮。功能主治:活血驻颜。主用法用量:沸汤点服酒调。摘录:《袖珍》卷四引《医方大成》
-
橘皮饮子
处方:陈皮(去白)2钱,人参2钱,高良姜(米泔煮)2钱,槟榔2钱,白茯苓1钱2分半,甘草1钱2分半。功能主治:宿食不化,心腹胀满,呕逆恶心,不进乳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小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医方大成》卷三十引汤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