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线
处方:芫花15克壁钱6克白色细衣线9克制法:上三物,用水250毫升,盛贮小瓷罐内,慢火煮至汤干为度,取线阴干。主治:外痔漏,囊痈,悬痈,臀痈。主治:诸痔,瘿瘤。制备方法:用白色细衣线3钱,同上药用水1碗盛贮小瓷罐内,慢火煮至汤干为度,取线阴干,《外科十三方考》:方名:药线组成:白砒3钱,明矾7钱。
-
药捻法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者。2.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
流痰
阴虚火旺:流痰·阴虚内热证(flowingphlegm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internal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在原发和继发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症状: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
-
药线挂线法
药线挂线法是采用药物丝线或纸裹药线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鹅管内消”。主治病症肛瘘肛瘘挂线方(《中医外科学》)丝线(或橡皮筋)、球头探针1根。在腰俞穴位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消毒手套。左手食指作肛门指诊或用探针查到内口,然后按挂线法操作方法操作。
-
紫霞锭子
处方:信石(煅)白矾(煅)硇砂各3克胆矾雄黄朱砂各1,5克乳香没药各0.75克麝香片脑各0.15克功能主治:散结祛腐,消肿止痛。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准绳 疡医》卷三:方名:紫霞锭子组成:信石(煅)1钱,白矾(煅)1钱,硇砂1钱,胆矾5分,雄黄5分,朱砂5分,乳香2分半,没药2分半,麝香半分,片脑半分。
-
蜘蛛线
《外科十三方考》卷下:方名:蜘蛛线组成:大黄2两,黄柏1两半,黄芩1两,归尾1两,大戟6钱,芫花6钱,甘遂5钱,地榆2两,槐角1两,防风1两,生地1两,连翘1两,土芩2两,巴豆5钱,白砒1两,血竭5钱,乳香1两,没药1两,白矾1两,香墨1两,花蜘蛛100枚(用麻布采取浆,入药水中)。
-
芫花线
《外科十三方考》:组成:芫花、皂矾、地胡椒。主治:痔瘘。以球头银丝由瘘管外口轻轻探入管道,使由瘘管内口穿出,待银丝经瘘管内口进入直肠中,即将挂子进入肛门,套住银丝,向外拉出肛门。再将线之两端打一单结,使线紧贴管口,再留药线约5-6厘米长,最后在线的两顶端合并拢来,打成死结,外敷消炎膏,以胶布固定。
-
龟头皮裹
龟头皮裹病证名。阴茎包皮过长之病证。系由先天因素所成,每因包皮包裹龟头,致小便淋涩,或因包皮所裹而藏污纳垢,引起感染而肿痛。《医门补要》卷中:“以骨针插孔(由包皮包裹所形成之外口)内,逐渐撑大,若皮口稍大,用剪刀将马口(即外尿道口)旁皮用钳子钳起,量意剪开,速止其血;
-
药线结扎法
药线结扎法是用药物丝线结扎所需除去的组织,阻断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如明代《外科正宗》中用芫花、壁钱与白线同煮至汤干;清代《外科大成》用芫花根、雷丸、蟾酥、草乌煮生丝线药汁尽被丝线吸收;2.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用缝针贯穿其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采用“四”字形结扎。主治寻常疣。
-
挂线疹法
挂线疹法外治法之一。多用于治疗肛漏。如该书称:“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指用药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挂开漏管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扎线的张力,逐渐使局部气血阻断,使组织缓慢发生坏死,以达到逐步切开漏管的目的。此外,对于疮疡溃后形成的漏管也可采用挂线疗法。
-
药钉
药钉药品制剂名。临床使用分为:①即捻子的俗称。②用药粉加少许赋形剂所制成的钉状剂。因其制剂之形状似钉状,故名。依其药物组成不同,可有去腐、生肌等不同作用,如《外科正宗》中所载三品一条枪即属以化腐力强而著名之药线制剂。
-
八二丹
概述:八二丹为经验方名,其组成为煅石膏24g,升丹6g。为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治溃疡脓流不畅。处方:熟石膏24克升丹6克制法:研极细末。摘录:《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
碧玉锭子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碧玉锭子:处方:铜绿9克轻粉砒霜(煅)白矾(煅)硇砂(生)各3克胆矾雄黄朱砂各1.5克乳香没药各7.5克麝香冰片各少许制法:上药各研极细粉,和匀,打稠糊做成豆大扁形锭子;主治:瘰疬恶疮。制备方法:上为末,稠糊为锭子,如豆大,带扁些及作药线阴干。
-
单纯结扎法
单纯结扎法,医疗技术名。治疗肛门内痔仅只用结扎疗法者。其法系经肛门部位清洁消毒,在局部麻醉条件下,使内痔暴露于术野,以7号医用丝线或药线作成瓶口结扣住痔核根部,渐抽渐紧,可见痔核变深紫色,将线头绞紧绝其血脉,促其痿缩坏死脱落,线头留在肛外,以胶布粘住贴在肛边,已扎住的痔核推进肛门复位,外盖纱布保护。
-
结扎法
概述:结扎法(ligationmethod)又称缠扎法,是指用线结扎病变部位的根部,使其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渐至脱落坏死,再经创面组织修复的治疗方法。结扎法的禁忌证:癌肿,血瘤。方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
-
三才绛云锭子
《准绳 疡医》卷三:方名:三才绛云锭子组成:天才:白矾(煅)5钱,雄黄3钱,信石(生)2钱,硇砂(生)2钱,朱砂2钱,胆矾(生)1钱半,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麝香少许,片脑少许。用法用量:先用铁罐膏点疬头令黑,次絍此锭膏药贴上,3日1换药,腐肉不尽出者,可更用下品锭子及针头散取尽腐肉;又作药线如麻黄样。
-
附骨痰
相当于腰椎结核或大转子滑囊结核,形成脓液流注于大腿内侧或外侧的冷脓肿。附骨痰的病因病机:附骨痰多由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附骨痰的治疗:治疗附骨痰,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
-
口齿类要
约刊于16世纪中期。主要内容:《口齿类要》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12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验案与方剂。《口齿类要》对口齿各科疾病的认识颇有见地,如其论茧唇病时,强调“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清毒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由此看出薛己在当时对唇癌一病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
药线引流
药线引流(medicatedthreaddrainage)又名纸捻,为外治法之一。是指将药线插入溃疡疮孔中,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使脓水外流的外治法。见《太平圣惠方》。即用吸水性较强的纸(古时多用桑皮纸)搓成纸捻,代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
-
肾俞漏
概述:肾俞漏(Shenshufistul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肾俞穴处的流痰,溃后难敛而形成窦道的疾病。初期宜以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
-
肛瘘挂线手术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肛瘘挂线疗法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火针烙法
概述:火针烙法(cauterizationwithheatedneedle)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烫烙病变部位,以达到消散、排脓、止血、去除赘生物等目的的外治法。火针烙法的适应证:粗针烙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需要疮口开小,可在拔针时取直出方向。
-
缠扎法
概述:缠扎法即结扎法(ligationmethod)。是指用线结扎病变部位的根部,使其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渐至脱落坏死,再经创面组织修复的治疗方法。缠扎法的禁忌证:癌肿,血瘤。方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
-
引流法
引流法(drainagemethod)为中医治法名。是指脓肿切开或自溃后,在脓毒未尽,腐肉未脱时,采用导管、药线或扩创进行引流的方法。
-
掺药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之掺药:方名:掺药组成:海螵蛸半两(研),染燕脂(研)半两。《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九方之掺药:方名:掺药组成:珍珠2分(生研极细),乳香(箬上炙燥)5分,没药5分,铅粉5分,瓜儿血竭5分,真扫盆轻粉4分,儿茶3分,上白占1钱,大冰片2分,象皮1钱(切小方块瓦条,细灰拌炒成珠)。
-
二宝丹
《药奁启秘》:二宝丹:处方:升药熟石膏各等分制法:研极细末。功能主治:杨梅结毒,或在头脑、咽喉、鼻中溃烂腐臭者。鼻病,加辛夷。摘录:《仙拈集》卷四《中医外科学讲义》:别名:八二丹组成:煅石膏8两,升丹2两。用法用量: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附注:八二丹(《外伤科学》)。
-
封口药
《准绳·疡医》卷六:封口药:处方:乳香1钱,没药1钱,儿茶1钱,当归1钱,杉皮灰1钱,麝香5厘,片脑1分,猪母聍叶1钱(如无此叶,葛叶、毛藤子叶亦可)。功能主治:刀斧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碎。主治:肉皮损伤破裂者。用法用量:香油调涂疮口、待消肿散血合口,再加血竭干掺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九一丹
概述:九一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之九一丹:别名:清凉散、珠宝丹、九仙丹处方:石膏(煅)7克黄灵药3克石膏(煅)9钱,黄灵药1钱。功效:提脓拔毒,退管生肌。用法用量:上为极细末,用绵纸捻作药线、润以面糊,将丹拌上,插入脓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
-
挂线疗法
中医·挂线疗法:挂线疗法为治法。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使治疗较困难,需分期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或截石位。手术步骤:1.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
-
烙法
概述:烙法是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烙法:火针烙法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激患部的治疗方法。适应证:粗针烙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适应证:烙铁烙法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突出等。
-
溃疡去腐法
溃疡去腐法外治法之一。即用外敷药或手术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若面积小,腐肉不多者,可外用提脓去腐力强之药剂,如五五丹之类,直接撒在腐肉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贴之。若为窦道、漏管,可将其粘附于药线上插之,或以之作成锭剂如三品一条枪。面部慎用或不用。
-
龟背痰
概述:龟背痰(tortoise-backphlegmthoracicspinetuberculosis)是指生于胸背部,易损伤脊骨而成龟背之状的流痰。龟背痰的治疗:龟背痰的治疗,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七三丹
概述:七三丹为经验方。为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方名:七三丹七三丹组成:熟石膏7钱,升丹3钱。七三丹的主治病证:七三丹治流痰,附骨疽、瘰疬、有头疽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尽者。七三丹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参见:《外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讲义》
-
牛鼻漏
牛鼻漏为病名。形似牛鼻孔之肛漏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漏与曲尺痔相似,形状如牛之鼻孔。”《外科十三方考》下编:“肛门侧边一寸处,如疽如节,穿头后,时出脓水不干,延数日后,患部即肿起化脓,再数月后又有一枚肿起成脓,脓水不干,延穿至三四孔后,内中结玺。”治宜内服槐角丸,外以药线插入,薰洗汤外洗;
-
五五丹
概述:五五丹为经验方,出自《外伤科学》(广东中医学院)。方名:五五丹组成:煅石膏、升丹各15g。熟石膏5钱,升丹5钱。主治流痰、附骨疽、瘰疬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用法用量:上药为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盖膏药或油膏,每日换药1~
-
乳漏挂线切开法
概述:乳漏挂线切开法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纸裹药线、橡皮筋线等来挂断乳漏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此法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深层乳漏。如采用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紧一次,切开日期较迟。
-
挂线法
概述:挂线法(setoncuttingmethod)是指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等来剖开瘘管或窦道的外治法。挂线法的原理: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的目的。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
-
曲尺痔
曲尺痔为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肛门侧边一寸处,如疽如疖,穿头后,时出脓水不干,延数日后,患部即肿起化脓,再数月后又有一枚肿起成脓,脓水不干,延穿至三四孔后,内中结玺。”治宜内服槐角丸,外以药线插入,薰洗汤外洗;或用挂线,手术疗法均可。
-
秘传拔毒丹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拔毒丹组成:白矾3钱,雄黄3分,硼砂3分,辰砂3分,雌黄5分,血竭5分,硇砂5分,牛黄2分,乳香2分,没药2分,砒霜1分(炼),斑蝥3个(去翅足),巴豆3粗(去油)。主治:疮疡。如已溃烂臭腐眼大者,只以末药津调敷疮内外,亦用乌金纸粘封。用药禁忌:每用此法,须用围药护卫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