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
2.腰以下尾骶部及臀部;主治病症:耳穴·髋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类经》卷八:“髋,尻也,即脽臀也。髋骨·髋:髋为髋骨,又称髁骨、胯骨、跨骨、骻骨、 。由髂骨、耻骨与坐骨组成。
-
回旋复位法
回旋复位法操作方法:回旋复位法具体操作法为:患者仰卧,助手以双手按压双侧髂嵴固定骨盆,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窝提托其胴窝部,在向上提拉的基础上,将大腿内收、内旋,髋关节极度屈曲,使膝部贴近腹壁,然后将患肢外展、外旋、伸直。
-
髎
概述:髎:1.同窌;多用于命名骨骼孔隙上的穴位,如八髎、巨髎、禾髎等。髋为耳穴名。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
机
骨盆外方中央的髋臼部位,为髀骨嵌入之处,有转枢的作用,故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坐而膝痛治其机…王冰注:“髋骨两傍相接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
挑筋灸癖法
挑筋灸癖法为挑治法的一种。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其药纸制作法为: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即成。
-
环握法
环握法医疗技术名。诊断骨关节损伤手法之一。凡人体肩、肘、髋、膝关节之脱位,或软组织损伤,医家进行诊断检查时,一手环握关节部位之半周,另一手作柔和被动之运动,此时仔细体察环握关节之手下感觉,用以判断伤情,或脱位之性质,或探明整复后之关节是否正确复位。
-
大楗骨
大楗骨为人体结构名,又名髀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股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行)骨。”
-
大关节
大关节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髋、膝、踝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胜则大关节不利。”《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
按肌群取穴
按肌群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病变所在的肌肉或肌群而选取穴位。如小儿麻痹后遗症,伸髋无力为臀大肌、胭绳肌受损,可选环跳、殷门、承扶等穴;足下垂为胫前肌受损,可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
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分为体及上、下两支。耻骨上支的上缘薄锐,称耻骨梳,其向后与弓状线相续,向前终于圆形隆起,为耻骨结节。耻骨结节是重要体表标志,其向内延伸静到耻骨联合面上缘也有一嵴,称耻骨嵴。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有卵圆形的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耻骨与坐骨围成的大孔,称闭孔。
-
会阴部手术体位
操作名称常用手术的体位-会阴部手术体位(膀胱截石术位)适应症用于肛门、尿道、会阴、经腹部会阴联合手术切除直肠、刮宫、阴道及经阴道子宫切除、膀胱镜检查术等。方法仰卧,两腿分开。屈髋膝,两侧胭窝部用软垫衬好,放在脚腿架上(长时间手术应选用能放置小腿与身体平行的脚腿架),以免压伤神经,然后用绷带固定。
-
膀胱截石术位
操作名称常用手术的体位-会阴部手术体位(膀胱截石术位)适应症用于肛门、尿道、会阴、经腹部会阴联合手术切除直肠、刮宫、阴道及经阴道子宫切除、膀胱镜检查术等。方法仰卧,两腿分开。屈髋膝,两侧胭窝部用软垫衬好,放在脚腿架上(长时间手术应选用能放置小腿与身体平行的脚腿架),以免压伤神经,然后用绷带固定。
-
大腿骨
大腿骨为骨骼名,即股骨。股骨又名大腿骨、髀骨、楗。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股骨是人体最大的长骨。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朝向内上方。头外下的缩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的外侧有粗糙的隆起,称大转子,后内侧突出部分叫小转子。
-
颈椎旋转复位法
颈椎旋转复位法是治疗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后关节错缝、压缩等的复位手法。其操作方法为:先嘱患者摇晃头颈若干次,医者在其颈部两侧施行揉、滚手法,以松弛颈肌,然后令患者半蹲位(髋膝关节半屈曲),医者立其身后,稍微侧身。如运转自如,表明已复位,如运转受限,为复位不全,可按上法再行提牵旋转。
-
四肢大关节
四肢大关节(bigjointsoffourlimbs)是指肩、肘、腕、髋、膝、踝关节。
-
环边
环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髋部,肩胛骨脊柱缘线向下与髂骨嵴上缘相交处作点,再从此点外开3寸处是穴。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偏瘫、髋关节炎、下肢麻痹。一般斜向前刺1.5~2.0寸。
-
腰胯疼痛
腰胯疼痛证名。腰痛连及胯(髋、股)部,多为双侧,亦可单侧。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属肾虚、风邪侵袭者,用虎骨散、牛膝丸等方;湿热下注者,用清热胜湿汤;寒湿流注者,用渗湿汤加减。并宜配合针灸、按摩等治法。
-
臀骱骨出
臀骱骨出病名。指髋因外伤而关节出臼者。见《伤科补要》卷二。详胯骨出条。
-
股骨
指大腿骨。又名髀骨、楗。《医宗金鉴》:“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鎚,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股骨解剖学同名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髌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
感传停顿性
感传停顿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存在的间歇停顿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感传在行进时,往往不是均速行走,而存在一个个的停顿点,出现走走停停的间歇现象,这些停顿点多是穴位所在处。尤其是在通过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或主要穴位时,感传常有停顿。
-
滚摇
滚摇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指医生握住患者肢体进行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旋转滚动。如腰部滚摇时病员仰卧,两髋屈曲,医生一手扶住双膝,一手扶住两踝,旋转髋关节,使腰部也随之活动。
-
骨伤导引法
骨伤导引法是用意识和呼吸配合身体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以利骨伤的愈合和功能康复。有玉柱搅海、古鹤耸肩、举火烧天、力提千钧、大鹏展翅、烟云缭绕、壮士背剑、举臂拔刀、龙舟划浆、白猿献果、蝎虎爬墙、采和挎篮、易如反掌、天女散花、金丝绞腕、鲤鱼摆尾、棕叶迎风、金龙探爪、孔雀开屏、五指起落、撮指成钩等21种。
-
足太阳膀胱经病
足太阳膀胱经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