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络
浮络指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皮部以十二经脉分区,观察十二经皮部上浮络的色泽变化,可以了解邪正的盛衰,认识各经疾病,以便早期诊断,亦可行刺络放血。《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
关枢
概述:关枢为六经皮部之一。太阳经阳络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少阳之阳
少阳之阳为少阳经之阳络。《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阳经循行部位上所见的浮络都属于少阳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阳之皮部。张景岳注:“枢,枢机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
少阴之阴
少阴之阴为少阴经之阴络。枢儒为六经皮部之一,属少阴的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说明手足少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少阴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少阴络。“儒”是柔、顺的意思,少阴为三阴关阖之枢,其阴气柔顺,故称枢儒。
-
阳明之阳
阳明之阳是指阳明经之阳络。“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
-
害肩
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厥阴皮部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络俞
络俞指浮络之穴。常用以刺血。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林忆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气在孙络’。《类经》张介宾注:“络俞,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
-
络脉
络脉是指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络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关蛰
概述:关蛰为六经皮部之一,指太阴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关于关阖枢: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太阳之阳
太阳之阳为太阳经之阳络。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张景岳注:“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
-
血络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设专篇论述刺络泻血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怎样观察血络。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窍穴
窍穴指孔穴,同腧穴义同。见《圣济总录》。《圣济总录》:“今于逐脉之下,载其经穴,与其病症,兼及浮络经筋之病,共为一编。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
缠络
出《经络汇编》。参见络脉:络脉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
-
辨络脉
辨络脉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及小儿指纹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
太阴之阴
太阴之阴即太阴经之阴络。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