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刺
概述:扬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操作方法: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
-
十二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十二节刺
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
-
阳剌
阳剌即“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作阳刺,与“阴刺”对举。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而浅,可治疗寒气稽留面积广大而浅的病症。近代所用的梅花针,即衍生于这种多针浅刺法。
-
七星针
七星针形如小锤,头上装有7枚小针,用以叩击浅刺皮肤。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皮肤针(图出《中国针灸学词典》)皮肤针法是古代的“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
-
皮肤针
硬柄皮肤针和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姿势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种:(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短刺
概述:短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
-
浮刺
概述: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操作方法:在患部邻近处斜刺,进针浅而上浮。斜针浅刺。
-
针挑疗法
这种特殊的针治疗法,是在古代“毛刺”“扬刺”“浮刺”“半刺”“络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操作名称:针挑疗法适应症:适应证有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关节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肥大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偏瘫、前列腺炎、痔、脱肛、肛门瘙痒、月经过多、面瘫、慢性咽喉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等。
-
阳刺
阳刺为古刺法名。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但十二刺之阴刺为“左右率刺”之法。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亦谓:“本作阴刺者,字误耳。”因本法用治头病,头为阳;
-
十二节
《灵枢·邪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称十二节刺。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