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膂
膂为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膂筋
膂筋为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足太阳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足太阳之正:别入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语译: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分出,进入腘窝中,一支在骶骨下五寸处分出,进入肛门,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开;
-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其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
𦛗肉
𦛗肉指脊椎两旁的肌肉。𦛗,同膂。《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摩𦛗肉之表肋间空处。”
-
晏食
晏食时辰名,指寅后二十五刻。《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王冰注:“人定,谓申后二十五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一说:晏食即“晏晡”,晚饭后申酉之间那段时辰。按:“晡”,古作餔,“晏食”为“晏餔”省文。
-
中(月吕)
中(月吕)脊骨。(月吕)与膂同。《素问·气穴论》:“中(月吕)两旁各五,凡十穴。”
-
膊
膊为人体部位名。或作髆。又称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三顺丸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方名:三顺丸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天南星(炮)1两,楝实(锉,炒)1两,威灵仙(去土)1两,乌药(锉)1两,地龙(去土,炒)1两,黑牵牛(捣,取粉)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蜀椒(取红)1两,茴香子(炒)1两。主治:风劳。风气攻作,大肠秘涩,下部疼痛,脊膂牵强。
-
增损复脉汤
《湿温时疫治疗法》卷下引《验方传信》:方名:增损复脉汤组成:高丽参1钱半,提麦冬3钱,大生地3钱,炙甘草1钱,生白芍3钱,真阿胶1钱半,山萸肉8分,北五味3分,乌贼骨3钱,净白蜡3钱。主治:湿温化痢疾,虚坐努责,按腹不痛,一日数十度,小腹腰膂抽掣痠软,不耐坐立,寝食俱废,阴虚欲垂脱者。
-
髆
膊为人体部位名。又称胳膊。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胡荽酒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胡荽酒:处方:胡荽90克功能主治:治小儿痘疹,初起未出者。用法用量:上细切,以酒60O毫升,煎令沸,入胡荽,便以物盖住,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全遍,勿喷于面。制备方法:上细切。附注:胡荽散(《普济方》卷四○三)。
-
背偻
曲背俯身,脊椎突出之证,又称背伛偻、大偻。因肝虚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所致。《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亦可由督脉虚,精髓不充,或中湿邪所致。
-
神应圆
处方:威灵仙(去土)二十两,当归、肉桂(去粗皮),各十两。炮制:上为末,以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腰痛如折,引背膂仰不利,转侧亦难,或因役用过多,劳伤于肾、或因寝冷湿,地气伤腰,或因坠堕伤损,或因风寒客搏,皆令腰痛,并皆治之。妇人煎桂心汤下,加至二十圆。
-
羊肝煎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别名:羊肝羹组成:羊肝(细切)1具,羊脊膂肉(细切)1条,陈曲末3两,枸杞根5两(切,以水1斗2升,煮取9升,去滓)。主治:虚劳。用法用量:上4味,先以枸杞根汁重煎令沸,次入肝肉、曲末,并葱豉汁调和,渐渐煎如稠糖,分作3服,空腹、日午、夜卧食之。
-
中𦛗
中𦛗指脊骨。𦛗与膂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
-
尸疝
尸疝为病名。《外台秘要》卷七:“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曰尸疝。”即突发性剧烈心腹疼痛,向背部放散,或伴有厥冷气闭的病证。治同热疝。
-
脊疳
脊疳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背(月吕)
背(月吕)人体部位名。(月吕),同膂,指脊骨部。背(月吕)。即背脊部。《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身痛体……三日背(月吕)筋痛。”
-
背(月吕)筋痛
背(月吕)筋痛证名。背脊椎骨两侧的膂筋肌肉疼痛。(月吕),同膂。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由脾、肾疾病邪侵膀胱经脉所致。
-
白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种疳证的合称。《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