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痛
概述:气痛为病证名。凝滞下焦,则为疝瘕、腰痛,宜四磨汤、木香槟榔丸;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
-
丹参膏
主治:伤寒时行,贼风恶气在外,肢节痛挛,不得屈伸,项颈咽喉痹塞噤闭,入腹则心急腹胀,胸中呕逆,缓风不遂,湿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喎斜,耳聋齿痛,风颈肿痹,脑中风痛,石痈,结核瘰疬,坚肿末溃,赤白瘾疹,诸肿无头作痈疽者,风结核在耳后,风水游肿疼痛翕翕。主治:恶肉、结核、瘰疬,脉肿、气痛。
-
四香散
《寿世新编》卷下:组成:茴香4分,广木香5分,沉香5分,香附(制)4钱。《杨氏家藏方》卷十二:组成:地龙粪(火煅通红,新瓦盆盖覆,出火气)5两,寒水石(火煅通红,依前出火气)3两,龙骨1两,木香1两,槟榔1两,黄柏1两(去皮),降真香1两,枫香(研)1两,牡蛎3两(烧),乳香半两(别研),雄黄(研)半两。
-
香樟根
《*辞典》:香樟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XiānɡZhānɡGēn别名:香通(《四川中药志》),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志》)。②治风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香樟根五钱,铁筷子五钱,白龙须五钱,岩川芎五钱(生者各一两)。③治风湿疼痛:香樟根煎水外冼。
-
保生丸
或以秦艽、糯米煎饮亦好;《博济》卷四别名保生丹处方金钗石斛1分(别杵),秦艽1分,官桂(去皮)1分,干地黄1分,贝母1分,防风1分,糯米1分,甘草(炙)1分,干姜(炮)1分,细辛1分,当归2分,蜀椒(去目子)2分,大麻仁2分,大豆卷2分,黄芩2分,石膏(明净者)1钱半,麒麟竭1钱半,没药1钱半,龙脑1钱半。
-
痛
寒痛:寒痛(coldpain),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减的表现。风痛:风痛(windpain),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的表现。瘀血痛:瘀血痛(staticbloodpain),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的表现。刺痛:刺痛(stabbingpain),痛如针刺的表现。
-
自制芙蓉截流丸
《喉科心法》卷下:组成:清膏烟3钱,陈米饭3两。主治:喉症,大便水泻,并各种气痛腹泻。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饭蒸荷叶煎汤送下;气痛用广玉金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共捣如泥,匀搓60丸,晒干。用药禁忌:服药时,勿饮浓茶。
-
芙蓉截流丸
处方:清膏烟3钱,陈米饮3两。制法:上药共捣如泥,匀搓60丸,晒干听用。功能主治:腹中水泻,并各种气痛腹泻。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饭蒸荷叶煎汤送下;气痛,用广郁金煎汤送下。注意:勿饮浓茶。摘录:《喉科心法》卷下
-
神仙沉麝圆
处方:没药(研)、血竭(研)、沉香、麝香(研细)、辰砂,各一两。木香半两,甘草二两。炮制:上为末,熬甘草为膏搜和。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用姜盐汤嚼下。备注:松滋令万君拟宝此药,妇人产后血痛、气痛,不可忍者,只一圆立愈。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治气汤
《医统》卷四十一引《活人心统》:方名:治气汤组成:枳壳1钱,青皮8分,紫苏8分,半夏(制)8分,茯苓8分,甘草4分。气郁成火,加黄连、栀子。《千金翼》卷十五:方名:治气汤组成:人参1两,茯苓1两,桂心1两,厚朴(炙)1两,半夏(洗)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3两,生姜(切)3两,大枣20枚(擘)。
-
池泉
概述:池泉为经外奇穴别名,即中泉。主治心胸疼痛,胸闷,胃痛,吐血,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腹胀,腹中诸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腰痛,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
-
过江龙子
《*辞典》:过江龙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Gu JiānɡL nɡZǐ别名:木腰子(《生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九龙藤的种子。冬季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九龙藤条。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活血散瘀。①《岭南采药录》:止气痛,理跌打伤,去瘀生新。②《生草药手册》:妇科消郁气痛,肝胃痛。
-
柃寄生
出处:《湖南药物手册》拼音名:L nɡJ Shēnɡ别名:方叶子、螃蟹脚、吊兰、胡龙须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的枝叶。花单性,雌雄同株,着生于节间顶部的两侧,排列成简单、3花的聚伞花序;雄花被3,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2,侧面纵裂;生境分布:常寄生于杨桐、柃、女贞等树上。功能主治:治气痛,打伤。
-
布膏药
功能主治男子艰嗣,梦遗精滑,妇人半产漏下,白带及跌打损伤,遍身筋骨疼痛,腰脚酸痛,足膝无力,左瘫右痪,水泻痢疾,手足麻痹,腰胁气痛,哮喘咳嗽,症瘕痞癖,心腹肚痛,呕吐,木肾疝气,偏正头风,漏肩鹤膝,疟疾,瘀血作痛。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肩井、曲池、环跳;鹤膝风,贴膝眼;胁肋气痛,贴期门、章门;
-
沉香荜澄茄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沉香荜澄茄散:处方:附子(炮.微炒)、补骨脂(微炒)、巴戟天(去心)、木香、川楝(炮.去核),各一两;麸炒)二两。功能主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黄,手足厥冷,胁肋虚满,精神困倦,脏腑自利,小便滑数及盲肠小肠一切气痛。摘录:《博济》卷二
-
黑虎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黑虎丸:别名:黑虎丹处方:白矾(研)2两,鸡冠花(干者)1两,乌龙尾半两,青橘皮(洗,去白,焙)4两,五灵脂(炒)4两。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黑虎丸:处方:三棱1两,大黄1两5钱,干漆5钱,巴豆霜1钱。取积滞,米汤送下;气痛,艾汤送下;
-
黄杨木
《*辞典》:黄杨木: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Y nɡM 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全年可采,晒干。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牙痛,气痛,庙痛,胸腹气胀,跌打损伤,妇人难产,及暑月疖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备注:同属植物细叶黄杨,又名雀舌黄杨,分布山东、江苏、福建、湖北、四川、云南、贵州。
-
槐白皮
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热病口疮,牙疳,喉痹,肠风下血,疽,痔,烂疮。③《日华于本草》:治中风皮肤不仁,喉痹;(《圣惠方》)④治牙齿疼痛:槐白皮一蟹,荆芥穗半两.上药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盐少许,热含冷吐,以瘥为度。(孟诜《必效方》)⑨治火烫伤:槐根二层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
-
黄皮根
《*辞典》:黄皮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Hu nɡP 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辛微苦,温。功能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胃痛。②《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气痛,利小便。治黄疸,疟疾;附方:治胃痛:干黄皮根一至二两。
-
茴香根
《*辞典》:茴香根: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u XiānɡGēn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根。7月间采挖。油含莳萝油脑、α-松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α-蒎烯、β-蒎烯。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温肾和中,行气止痛。治寒疝,胃寒呕逆、腹痛,风湿关节痛。治肾气冲心卒痛。③《天宝本草》:治胃气胀满。
-
剑花
出处:《广东中药》拼音名:Ji nHuā别名:量天尺花、霸王花(《岭南采药录》),昙花(《广州植物志》),七星剑花、龙骨花(《广东中药》Ⅱ),霸王鞭(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量天尺的花。生境分布:生长于废墙上或树上,庭园中有栽培。化学成份:全草中曾分离出卅一烷和β-谷甾醇。
-
橘根
《*辞典》:橘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J 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根。10月采收。性味:《重庆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除寒湿。②《重庆草药》:理气。治气痛,气胀,膀胱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冷杉果
《*辞典》:冷杉果: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LěnɡShānGuǒ别名:唐则(藏名)来源:为松科植物苍山冷杉的种子。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雄球花短而下垂,呈圆柱形或长椭圆形,着生于小枝基部的叶腋,花药朱红色,2室,冠以球形的药隔;生境分布:生长于高山。功能主治:理气散寒。治发痧气痛,胸腹冷痛及小肠疝气。
-
柳白皮
《*辞典》: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LiǔB iP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9.12%鞣质。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古今录验方》)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
-
母草
《*辞典》·母草: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MǔCǎo别名:四方草、小叶蛇针草、铺地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四方拳草、蛇通管、气痛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母草的全草。附方:①治急性泻痢或伴发热:母草一两,甘葛五钱,马齿苋、陈茶叶各适量同炒,煎服。
-
女贞根
《*辞典》:女贞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NǚZhēnGēn来源: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根,9~10月采挖。性味:《重庆草药》:苦,平,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散气血,止气痛。炖五花肉,早晚空心服,隔一周,可再如法炖服。(《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干病经闭、咳嗽:女贞根半斤,女儿茶根四两,红藤四两。
-
芡实根
《*辞典》:芡实根:出处:《纲目》拼音名:Qi nSh Gēn别名:役菜(《食性本草》)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根。性味:①《纲目》:咸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疝气,白浊,白带,无名肿毒。①《食性本草》:主小腹结气痛。②《重庆草药》:补脾益肾。附方:①治偏坠气块:鸡头根切片,煮熟,盐醋食之。
-
青檀香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īnɡT nXiānɡ别名:青藤香(《阳春县志》),青风藤(《四川中药志》),小葛藤(《中国经济植物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叶。治诸风麻痹,痰湿流注,脚膝瘙痒,胃痛及发痧气痛。外用:捣敷或煎水洗。附方:治大头风、头肿:青檀香叶、山慈姑、母猪藤叶、上树蜈蚣。
-
杉木根
《*辞典》:杉木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hāM Gēn别名:杉树根(《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根皮。功能主治:治淋病,疝气,痧秽腹痛转筋,关节炎,跌打损伤,疥癣。治五淋,气痛,心腹胀肿,气喘。③《广西药植名录》:利尿,治白带。注意:《四川中药志》:无寒邪冷气者忌用。
-
树救主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救主:别名:假八角、小花八角、土八角、野八角来源:木兰科树救主IlliciummicranthumDunn,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散瘀消肿。主治胃痛,胸腹气痛,跌打损伤。注意:孕妇忌服;服药后觉牙浮、牙松、喉干,头晕等可用银花解毒。
-
铁树叶
出处:《药性考》拼音名:TiěSh Y 来源:为龙舌兰科植物朱蕉的叶。花长约1厘米;花柄基部有总苞状的苞片3枚;性味:甘淡,凉。②《本草求原》:散瘀止血,活筋骨中血。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咯血,先兆流产,月经过多,尿血,痔疮出血。附方:①治赤痢:铁树叶一两,石榴皮三钱,马齿苋一两,银花五钱。
-
香橼根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XiānɡYu n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橼的根,9~10月采挖,晒干。①《分类草药性》:治风痰咳嗽,理气和血。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气行滞,治心胃痛及小儿疝气。③《重庆草药》:理气,治胸腹气痛、气滞、积胀。附方:治胃气胀,体力衰弱:香橼根二两,淫羊藿二两。泡酒常服。
-
夜合花
《*辞典》:夜合花: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Y H Huā别名:夜香木兰(《广州植物志》)。5月采摘,晒干。花瓣6片,倒卵形,卷缩,外列3片较大,长约2厘米,宽约1.2厘米,外表面基部显颗粒状突起,内表颈光滑,质厚,坚脆。化学成份:茎含氧化黄心树宁碱、柳叶木兰碱、木兰花碱、千金藤碱、西红柿枝叶碱和夜合花碱。
-
阴香根
《*辞典》:阴香根: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īnXiānɡGēn来源:为樟科植物阴香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阴香皮条。性味:《岭南采药录》:味辛。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煎服,治心痛,气痛。附方:治水泻,胃痛:阴香根皮一至三钱。(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鱼香根
《*辞典》:鱼香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Y XiānɡGēn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圆叶薄荷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鱼香草条。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痛,阴寒,红白痢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辞典》
-
蜘蛛七
别名:珍珠七、马蹄、七星、七里香、地花椒、拔地麻来源:败酱科蜘蛛七ValerianafaurieiBriq.,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根:主治气痛,心痛,腹痛,神经衰弱。全草:捣烂外敷,治无名肿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竹叶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莲:拼音名:Zh Y Li n别名:地藕来源:鸭跖草科杜若属植物杜若PolliajaponicaThunb.,以全草和根入药。功能主治:理气止痛,疏风消肿。用于胸胁气痛,胃痛,腰痛,头肿痛,流泪;原形态:竹叶花,多年生草本。总苞片卵状披针形,膜质;花梗长约5mm;2.《湖南药物志》:根茎:养肾,益阴。
-
元阳丹
《阴证略例》:组成:乌头、干姜各等分(并生用)。主治:阴毒伤寒始得,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垫,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并治气痛。制备方法: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心红散
《古今医鉴》卷十:组成:银朱、鸡粪(炒焦干,为末)各等分。主治:心痛,气痛,及孕妇心疼。用法用量:每服1钱,熟黄酒调下。即出冷汗,立止。制备方法:上药和一处。
-
木香破气散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组成:香附四两,乌药、姜黄各二两,炙甘草、木香各五钱。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主治中焦气滞,脘腹刺痛。《袖珍》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别名:不老汤组成:木香半两,甘草半两,香附子4两,乌药2两,片姜黄2两。每服2钱,空心用盐汤调下。
-
平气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组成:槟榔1枚(锉),乌梅1两(一半去核,一半和核),京三棱(炮)半两,青橘皮(去白,焙)1两,缩砂(去皮)半两,巴豆(去皮心,别研)2钱,胡椒半两。气痛,煎石菖蒲汤迭下;气胀、面肿,煎大腹皮汤送下;《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乌梅1个,巴豆4粒(去油),丁香3粒,砂仁4粒。
-
玉环来笑丹
《本草纲目》卷三十一引《皆效方》:组成:荔枝核49个,陈皮(连白)9钱,硫黄4钱。主治:疝气(疒颓)肿,亦治诸气痛。用法用量:遇痛时,空心酒服9丸,良久再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盐水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
壮骨散
《嵩屋尊生》卷十三:组成:当归、故纸、杜仲、牛膝、小茴。主治:五种腰痛。《普济方》卷三一一:组成:杜仲2两(去粗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浸1宿,慢火炒),莳萝1两(微妙)。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服;闪挫气痛,以陈皮汤送下;心气脾痛,以煨姜汤送下;妇人血气,以艾醋汤送下;小肠气,以茴香汤送下。
-
延年草
《养老奉亲》:别名:延年散组成:青橘皮4两(浸洗,去瓤),甘草2两(为细末),盐2两半(炒)。功效:通滞气,进食顺气。青橘皮辛苦而温,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开胃消食,善治食、气停滞胃脘引起的心腹气痛,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以及咳嗽痰多等症,以其理气消食而不伤正,老人服用堪称良药;
-
三脘散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方名:三脘散别名:大三脘散、三脘汤组成:大腹皮(酒浸1遍,更以大豆汁洗3遍,焙干用)1两,白术3分,木香3分,甘草(微炙)3分,槟榔3分,陈橘皮(汤浸,去瓤)3分,川芎3分,独活1两,紫苏(并梗)1两,沉香1两,木瓜(干者)1两。主治:中焦虚痞,两胁气痛,面目手足浮肿,大便秘涩,兼治脚气。
-
桃灵丹
《回春》卷五:方名:桃灵丹组成:玄胡索1两,桃仁(去皮)5钱(另研),五灵脂5钱,乳香5钱,没药7钱。主治:心腹痛疼及阴症,或绞肠痧。腹痛,干姜汤送下,或用黄酒送下。《寿世保元》卷五:方名:桃灵丹组成:桃仁5钱,五灵脂5钱(火煨裂)。主治:诸般心腹气痛,或瘀血作痛。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秘传枳壳丸
《朱氏集验方》卷三:方名:秘传枳壳丸组成:枳实18片(去瓤),巴豆27粒,丁香27粒。主治:积气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以姜盐汤送下。制备方法:将枳实2片合作1个,入巴豆、丁香各3粒,线缚定,用黄子醋1碗,煮令干,去巴豆,留小盏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
逐气丸
《永乐大典》卷一四九四八引《经验普济加减方》:方名:逐气丸组成:缩砂仁、红豆、良姜、青皮、陈皮(去瓤)、枳壳(炒,去瓤皮)1两,甘草(炙)半两,干姜(炮)半两,木香半两,硇砂半两,木瓜(干者)1两半,当归6钱。主治:妇人血气衰弱,小腹痃癖,气痛牵心,阴户浮肿胀闷;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生姜汤下;
-
清玉散
《寿世保元》卷七:方名:清玉散组成:当归(酒洗)、川芎、生地黄、牡丹皮、陈皮、黄连、升麻、甘草、半夏(姜制)、白茯苓、赤芍、苍术(米泔浸)、香附、黄芩、柴胡(去芦)。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上热下寒,口出恶气,或咽干,或牙痛,或耳鸣,或遍身流注疼痛,发热憎寒,或口吐酸水,或心腹气痛,或下五色腥臭。
-
小竹沥汤
《千金》卷二十二:方名:小竹沥汤组成:淡竹沥1升,射干2两,杏仁2两,独活2两,枳实2两,白术2两,防己2两,防风2两,秦艽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茵芋2两,茯苓2两,黄芩2两,麻黄2两。主治:痈疽气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