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瘴疟指南
《瘴疟指南》疟疾专著。明·郑全望撰于1609年。后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辑《瘴疟卫生方》,以为可取。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以及瘴疟药用宜忌、预后等。但对本病病因、病理等方面杂有某些不切合实际的论述。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补理煎
处方:人参5分,川连6分(酒炒),当归5分,甘草5分(炙),白术5分(土炒),条芩6分(酒炒),白芍4分(酒炒),橘红6分。制法:上咀片,如法炮制。功能主治:痢延至月余,脾胃弱而虚滑。用法用量:水煎服,滓再煎服。摘录:《瘴疟指南》卷下
-
沉香附子汤
别名:沉附汤、二味沉附汤处方:沉香1块,附子1只(9钱,重者,炮,去皮脐,切片子)。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寒凝气滞,水湿停留,身面浮肿,胀满气喘,胸膈痞闷,小便不利。各家论述:《瘴疟指南》:是方用附子,乃肾经本药,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阳气入肾,肾中有阳气则下元暖,根本固而邪风自息矣。
-
冷汤
《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冷汤:处方:甘草3寸(炙黄,为细末),人参半钱(为末),黑附子(去皮脐,末)半钱,淡竹叶14片,大枣5枚。功能主治:瘴毒,内寒外热,咽嗌间烦躁不解。主治:冷痰虚热,诸劳寒热。附注:冷香汤(《本草纲目》卷三十四引《元戎》)、冷汤饮(《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
郑全望
郑全望明代医家。信州(治今江西上饶)人。自幼体弱多病,乃长益甚,乃自取《内经》、《难经》等书研读,复采传奇验方,自疗而愈。万历壬寅(1602)年,四方疫疠大作,诸医皆术穷,郑氏遂取宋李待制《瘴疟卫生方》,加以发明,以治闽广间地方病。并在此基础上,析其原委、调剂,附以己意,编成《瘴疟指南》(1609年)。
-
陈皮半夏汤
《济阴纲目》卷八:陈皮半夏汤:处方:陈皮(去白,盐水炒)茯苓各3克半夏(制)4.5克子芩(淡姜汁炒)枳壳(麸炒)紫苏各2.4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切药一剂。各家论述:瘴疟本于痰,痰主于湿,半夏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与陈皮同用,其味辛,辛能散滞气、利水谷、下气,气行则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气理痰也。
-
截瘴丸
处方:常山5两(醋炒7次),乌梅40粒(去核),槟榔40粒,甘草3两。制法:上同炒,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瘴病不问冷热,或1日一发,或2日一发,或3日一发。注意:瘴止后,忌鸡、鱼、羊肉及鲊面、葱、韭、蒜、生冷瓜果,一切毒物。摘录:《瘴疟指南》卷下
-
七枣汤
用法用量:用水2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7个,煎至200毫升。2.《瘴疟指南》: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枣汤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疔痛,心下气逆,腹中虚呜,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
五苓五皮散
《瘴疟指南》卷下:组成:茯苓皮、白术、猪苓、泽泻、五加皮、肉桂、陈皮、生姜皮、大腹皮、地骨皮各等分。主治:瘴疟后脾气凝滞,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急促,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热服。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坚硬诸物。
-
乌沉散
概述:乌沉散为方剂名,出自《瘴疟指南》卷下方。方名:乌沉散组成:乌药、炒甘草各一两,香附三两。乌药1两,香附3两(焙干),甘草1两(炒)。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功效主治:主治瘴疟,心腹刺痛。功在调中快气。用法用量:加盐少许,开水调服。
-
痖瘴
痖瘴病名。瘴症证见神昏不能言者。如证见目上视,口噤,牙关紧闭,昏不知人,遗尿遗屎不能言者,宜以手重拿曲池、虎口、颊车、人中、亦知畏疼,不能出声叫哭,待热微时,稍能言语,为痰迷心窍,宜用青州白丸子,二陈合星附汤,或三生饮等方。亦可选用香附散、养正丹、苏感丸、正舌散、及血竭、麝香、南星、茯苓等药。
-
山瘴疟
山瘴疟为病名。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其病有三,而形状不外于头痛,发热,腰重,脚软,或冷,或呕,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红,口渴,心烦,胸中大热,舌或黑,狂言谵语,欲饮水,欲坐水中,或吐血,或衄血,或腹痛,或有汗,或无汗诸证。”有冷瘴、热瘴、哑瘴之分。
-
目上视
目上视为症状名。指眼睛上翻、白多黑少的表现。亦称瞳子高,戴眼。多因精气竭绝,肝风或痰闭所致。《瘴疟指南》卷上:“如其证目上视,口噤牙关紧闭,昏不知人。”可见于痉厥、瘴疟、癫痫、惊风等。属危候。
-
冷瘴
证候分析:瘴毒内盛,湿浊蒙蔽心窍:感受瘴毒疟邪,而素体阳虚,或湿重于热,或湿从寒化,以致瘴毒湿浊壅闭,寒湿内盛,蒙蔽心神而发为冷瘴。寒湿内困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调,故呕吐腹泻。冷瘴的治疗:方药治疗:冷瘴治宜温通或温下为主,如来复丹、夺命散、真武汤、截疟丸、姜附汤、黑锡丹、感应丸等方均可选用。
-
寒瘴
寒瘴病名。瘴疟中之一种。即冷瘴。《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以有寒有热者为寒瘴。”参见瘴疟、冷瘴条。
-
补脾丹
处方:干山药(一半炒黄色,一半生用)。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噤口痢。用法用量:米饮调下。摘录:方出《百一》卷六,名见《瘴疟指南》卷下
-
冷香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冷香汤:处方:良姜(二钱)附子(炮.二钱)干姜(炮.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或吐或泻。用法用量:冷香饮子(《医级》卷七)。各家论述:《瘴疟指南》: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川姜、良姜、檀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热之药,去寒温胃;大渴引饮者,心肺中有邪热,故冷饮以导邪热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