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酥丸
《玉机微义》卷十五引郭氏方:蟾酥丸:处方:川乌莲花蕊朱砂各7.5克乳香没药各6克轻粉蟾酥各3克麝香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糊丸如豌豆大。制法:将活虾蟆以手指甲挤白浆如乳汁者,逼板上取下,为蟾酥,于五月五日午时取者为佳,每1两用透明雄黄1两5钱,为细末,捣拌匀,为丸如小绿豆大,用辰砂为衣。
-
皮肤炭疽
概述:皮肤炭疽(cutaneousanthrax),亦称恶性脓疱(malignantpustules)。发生在眼睑、颈部等皮肤松弛部位时可仅有弥漫性水肿而无水疱,可迅速形成坏死。并发症: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炭疽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用5%高锰酸钾液局部湿敷15分钟也可杀死芽胞。(3)疮面:白降丹0.5g、及蟾酥丸2~
-
经效蟾酥丸
别名:蟾酥丸处方:蟾酥1字,生附子角2豆大,巴豆1枚(去皮,研),麝香少许。制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牙疼不可忍。用法用量:蟾酥丸(《普济方》卷六十五引《济生》)。
-
内府蟾酥丸
《仙拈集》卷四:别名:回生丹、经验蟾酥丸组成:蟾酥1钱,血蝎1钱,乳香1钱,没药1钱,胡连1钱,轻粉6分,冰片4分,麝香4分,朱砂4分。功效:解毒消肿。主治:痈疽发背,疔毒恶疮。如疔疮走黄,遍身发肿,昏迷不省,用3丸研末,葱白汤灌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生蟾酥为丸,如绿豆大。
-
鱼肚疽
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蛇腹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鱼肚毒
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蛇腹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鱼肚疔
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蛇腹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天蛇头
天蛇头为病名,系指部疔疮之一。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发指。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4.用白萝卜一段,挖孔入雄黄1g,蒸半熟套指,或取乌梅仁,嚼烂涂指敷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蛇腹疔
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蛇腹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舌疔
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疔大如樱桃,或红或紫,疼痛肿胀,易致化脓出血。《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舌上发丁,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宜本方(即清瘟败毒饮)增石膏、犀角、连翘加银花。
-
鳅肚疔
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蛇腹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黑丁
黑丁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病根在肾,发于耳前,色黑坚硬,状如瘢痕,可用紫花草敷于疮上。②出《证治准绳》卷二,为耳疔之别名。③出《外科启玄》卷三。肾疔之别名。④出《外科正宗》卷四。,用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饼水调滴于耳内立效。灸后谿穴七壮。
-
寸疔
寸疔为病名,指疔之一。指疔均由外伤感染或脏腑火毒郁发所致,患指赤肿焮痛连心。功能障碍、易溃脓者为顺;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雌雄霹雳火
概述:雌雄霹雳火为直接灸法之一。指将药物掺入艾绒中做成艾炷置患处施灸的方法。该法主治阴证疮疡及脱疽。《外科正宗》卷二:方名:雌雄霹雳火组成:艾茸2钱,丁香2分,雌黄2分,雄黄2分,麝香1钱。毋论痛烊,以肉焦为度;灸后仍用提疔麦子贴上膏盖,次服蟾酥丸,及解毒济生汤兼治,转回活色,有脓为妙。
-
飞龙丹
概述:飞龙丹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别名:蟾酥丸处方:寒水石、蟾酥(酒化)、蜈蚣(去足)各三钱,血竭、乳香、没药、雄黄、胆矾、铜绿、僵蚕、全蝎(酒炒)、穿山甲各一钱,红砒、枯矾、朱砂、冰片、皂角剌、轻粉各三分,蜗牛二十一个。功能主治:主治痈疖疔疮。使用注意:白疽忌用。
-
胜金锭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名:胜金锭组成:人言、雄黄、硇砂、轻粉、麝香。主治:火疔,气疔。用法用量:用羊骨针拨开疮口,放药在内,用膏药贴之,仍用蟾酥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黄蜡熔化,和药成膏子,水浸少时取出,同时捏饼子,如钱眼大。
-
中节疔
概述:中节疔为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蛇腹疔。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中节疔的治疗:内治: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关于指疔:指疔为病名,是手指疔疮的总称。
-
手指节发
《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疔。又名钉节天蛇、病蛇节、病茧、手指节发、蛀节疔。指疔生于手指中节,绕指俱肿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水蛇头疔
水蛇头疔为病名。即水蛇头。指疔之一。出《疡科心得集》卷五。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4.用白萝卜一段,挖孔入雄黄1g,蒸半熟套指,或取乌梅仁,嚼烂涂指敷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发指
发指为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天蛇头。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外治:1.早期宜雄黄外敷;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4.用白萝卜一段,挖孔入雄黄1g,蒸半熟套指,或取乌梅仁,嚼烂涂指敷之。
-
疫疔·疫毒蕴结证
定义:疫疔·疫毒蕴结证(cutaneousanthraxwithpestilenttoxinamassmentpattern),疫毒蕴结,以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则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疫疔证候。治法:清热解毒。
-
水蛇头
水蛇头为病名。指疔之一。又名水蛇头疔,有明亮黄色水疱者,治宜挑破去其恶水。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2.雄黄2g,白芷1g,共为细末,猪胆汁一个,倾去胆汁一半,入前药调匀,套指扎牢以消之;4.用白萝卜一段,挖孔入雄黄1g,蒸半熟套指,或取乌梅仁,嚼烂涂指敷之。即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肌腱炎。
-
石榴疽
石榴疽的病因病机:石榴疽多因少阳相火与湿热相搏而成。石榴疽的治疗:石榴疽初起宜服蟾酥丸,次服菊花清燥汤;外治法:早期宜艾灸九壮,贴蟾酥并用万应膏盖之,红肿处敷冲和膏;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弄舌喉风
指患喉风并以手弄舌者,故名。病因病机及症状:《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弄舌喉风心脾经,实火外寒凝滞成,舌出搅动因胀闷,咽喉作痛更兼疼。”治疗:治宜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口中含化蟾酥丸。或内服清咽利膈汤。外治,可在患处吹金锁匙。
-
内疔
出《疡医准绳》卷二。内疔者,先发寒热,体痛、头痛,数日后,胸腹、背胁、头面手足间有一处甚痛而肿起,即内疔所发之处。急用霹雳火汗之,并内服败毒散;若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不减,宜服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蟾酥丸;外用野菊花根、叶捣烂敷之。
-
耳疔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赤面疔
赤面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牙痈
牙痈又名附牙痈、牙蜞风。病因病机:多由阳明胃经火毒郁而不宣,上攻牙龈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牙周脓肿并发颌骨骨髓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便加快痊愈。
-
蛇头疔
指疔之一。又名蛇眼疔、天蛇毒、调疽。是指手足指端肿痛,形似蛇头的疔疮。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强调:蛇头疔发自指端筋骨、根深毒重,天蛇毒发自指端肌肉、其毒稍轻。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蛇头疔的治疗: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
-
颧疔
颧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颧骨疔
概述:颧骨疔为病名,是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颧骨疔的治疗:内治初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调痈
概述:调痈为病名,即调疽、蛇头疔。指生于手指尖处之疔疮。指疔之一。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强调:蛇头疔发自指端筋骨、根深毒重,天蛇毒发自指端肌肉、其毒稍轻。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调痈的治疗: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服仙方活命饮,蟾酥丸,银花解毒汤等。
-
疮疡解表法
疮疡解表法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在疮疡初起之时,约七日之内,如尚未成脓破溃,正气未虚而兼有表证者,可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床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法。辛凉方剂有蟾酥丸、银翘散、万灵丹等,辛温方剂则有荆防败毒散等。
-
黯疔
黯疔病名。指疔疮生于腋下且坚硬如钉,色紫黑者。出《医宗金鉴》卷六七。该病因肝脾二经火毒所致。症见患处坚硬如钉头,痒且痛,色紫黑,并伴有身发寒热,四肢拘急,烦躁作呕,痛引半身等症,宜服麦灵丹、蟾酥丸之类汗之。余可参见疔疮条。
-
一效集
《一效集》为方书。清·司马湘(晴江)辑。辑年不详。此书汇集七珍双治散、金疮铁扇散等42方,多为外科验方。卷末附“市肆所卖丸散膏丹目录”,收回生再造丸、蟾酥丸等25方;“治杂方目录”,收治哮喘方及治蛇头疗方等23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