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厥
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的逆冷、麻木、酸楚等症。踝厥由外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气上冲而产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厥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详见各条。肾主骨,因名。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
足钜阳脉
足钜阳脉为古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阳经相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足钜阳之脉系于踵,外踝娄中,出郄中,上穿臀,出厌中,挟脊,出于项上、上头角,下颜,挟頞,系目内廉。是动则痛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运,腘如结,腨如裂,此为踝厥,是钜阳之脉主治。
-
骨厥
骨厥是指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而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证治准绳·杂病》:“两手太热为骨厥,如在火中。”
-
骭厥
是足阳明胃经的病症。指足胫部经脉所过处发生逆冷、麻木、酸楚等症。骭厥为足阳明经经气逆乱所致的病证,又可称为“阳明厥证”。《类经·十二经病》:“贲响,肠胃雷鸣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晋·王叔和在上述“是动、所生”病之外,又补充了少腹偏肿而痛,小腹满而气癃等证(见《脉经·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