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经
逆经病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六。亦名经从上逆、经从口鼻出、经行吐衄、倒经等。多因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气火上逆;若阴虚肺热,热伤肺络,血随冲脉之气上逆所致。方用三黄四物汤、顺经汤等。经后口鼻出血者,属血虚,为阴虚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清热,用犀角地黄汤、麦门冬汤等。
-
养阴清热调经汤
组成:太子参15g,生地12g,北沙参10g,丹皮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5g,百合10g,地骨皮12g,制香附10g,莲子心3g,车前草10g,川牛膝10g。多由素体阴虚,虚火妄动,经行之际,冲气旺盛,夹虚火而上逆,灼肺伤络,络损血溢而成。方中以太子参益气生津;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之功,使逆经得止,而经候自调。
-
经期目病
一、热客肺经,肺气不降,血热妄行。心肺热毒:火疳·火毒蕴结证(fireganwithfire-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发病较急,患眼疼痛难睁,羞明流泪,目痛拒按,视物不清,白睛结节大而隆起,或连缀成环,周围血脉紫赤怒张,伴见口苦咽干,气粗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火疳证候。
-
色似胭脂证
辨证治疗:热客肺经:白睛溢血·热客肺经证(hemorrhagicwhiteofeyewithpatternofheatlodginginlungchannel)是指热客肺经,以白睛表层色斑鲜红,或见咳嗽气逆,痰稠色黄,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为常见症的白睛溢血证候。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
-
白睛凝脂
辨证治疗:热客肺经:白睛溢血·热客肺经证(hemorrhagicwhiteofeyewithpatternofheatlodginginlungchannel)是指热客肺经,以白睛表层色斑鲜红,或见咳嗽气逆,痰稠色黄,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为常见症的白睛溢血证候。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
-
白睛溢血
辨证治疗:热客肺经:白睛溢血·热客肺经证(hemorrhagicwhiteofeyewithpatternofheatlodginginlungchannel)是指热客肺经,以白睛表层色斑鲜红,或见咳嗽气逆,痰稠色黄,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为常见症的白睛溢血证候。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
-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缠丝痧
概述:缠丝痧(windingfilamentshadisease)为病证名。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引下汤
《嵩崖尊生》卷十四: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生地2钱,熟地2钱,川芎1钱,炒大黄3钱,童便1盏。主治:逆经吐血。
-
女人血气逆流
即室女逆经,指女子(本应指未婚者)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逆经目赤
逆经目赤病证名。即室女逆经:指女子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似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治宜清热调经。方选调经散。
-
乱经
经气紊乱·乱经:乱经意谓月郭空的时候,人则“肌肉减,经络虚”,不宜针刺,犯之则会使经脉中的经气紊乱。经:经气。《索问·八正神明论》:“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误解经义·乱经:乱经指误解经义,悖逆经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
经血妄行
经血妄行病证名。一指月经不按期不循经而行;一指逆经。陈稚泉《妇科心得》:“女子经血妄行或吐血,或唾血,或口内血腥,用四物凉膈散加生韭自然汁服之。”
-
番痧
概述:番痧(filthy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突发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头面发黑,顷刻昏倒,皮肤见黑色痧点等为常见症的痧证。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止咳散
《眼科临症笔记》:组成:桑皮3钱,川贝3钱,寸冬3钱,甘草1钱。主治:结膜下出血。因肺热或百日咳,亦有因剧烈呛咳、呕吐、外伤,或妇女逆经,突然目睛气轮变红,有紫血块,不疼不痒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止逆饮
方出《文堂集验方》卷三,名见《卫生鸿宝》卷五:组成:陈墨。主治:逆经。月经久闭,血从口鼻出。用法用量:水磨1杯,服之。其血即止。次用当归尾2钱,红花2钱,水煎服;或服韭菜汁,甚效。
-
左右转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左右转参见捻转补泻:捻转补泻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头眩偏痛痧
《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手臂痛痧
《痧胀玉衡·手臂痛痧》:“手臂痧,攻及脏腑者为紧痧,不攻脏腑者为慢痧。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经前吐衄
经前吐衄病证名。指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口鼻出血的症候。详逆经条。
-
经逆赤肿
经逆赤肿病证名。指因经闭上逆而两目赤肿。《张氏医通》卷八:“女人逆经,血灌瞳神,满眼赤涩者,乃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行于上。如有胬肉,切不可钩割,只用四物加行气破血通经药,经行则血翳自退,势甚,必加酒大黄下夺其势,去火所以存阴。”
-
经从上逆
经从上逆病证名。指经期血从上逆,出现口鼻出血证状。曾鼎《妇科指归》:“经来时,忽从口鼻出者,因多食椒姜热极,火升血逆而上。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参见逆经条。
-
倒经
倒经病证名。指经血上逆。单南山《胎产证治录》:“有行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详逆经条。
-
荞脂丸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荞脂丸组成:荞麦5升(淘去灰,晒,磨,筛去粗皮,只取净面),画边胭脂2两(此系苏木、茜草、红花、乌梅煎染绵茧而成)。此乃新婚不知禁忌,或经将来,或行经未净,遂再交媾,震动血海,损及冲任,以致瘀滞凝结,月逢行经,断难流畅,是以作痛。用药禁忌:忌食猪肝、羊血、糟醋等物。
-
错经妄行
错经妄行病证名。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错经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载血上行,气之乱也。”详逆经条。
-
十号节象方
十号节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宝花散,组成为郁金一钱,细辛三两,降香三钱,荆芥四钱。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暑痧
暑痧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症状:《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室女逆经
室女逆经病名。亦称女子逆经,女子涩经赤涩,女子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本病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可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相当于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
-
痧
概述:痧:1.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女子逆经赤涩
女子逆经赤涩为病证名,出自清·佚名《眼科易知》,即室女逆经。《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类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女子逆经
女子逆经为病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女子逆经之证,乃血逆上行,冲灌瞳人,所致满眼赤涩。”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治宜清热调经或破血通经,用调经散或顺经汤加减。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红痧
《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红痧,皮肤隐隐红点,如 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症状:《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错经
错经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指月经不循正常途径出,有经血上逆而从口鼻出,有经血从大小便出者。可参见逆经、差经、产后交肠病条。
-
女贞剪红丸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女贞剪红丸组成:冬青子肉2斤,红花3两。功效:止血断根。主治:妇人闭经、逆经、血疾。用法用量:食后服。加减:热重加天花粉、山栀各2两,或用2味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