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游方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于是孙思邈来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里一看,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
-
膊
膊为人体部位名。或作髆。又称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肘骨
肘骨骨名。又名鹅鼻骨。指构成肘关节的骨。包括肱骨远端和尺骨、桡骨近端的关节面。《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
髆
膊为人体部位名。又称胳膊。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肱
肱(gōng工)①指上臂。从肘到肩的部分。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③指胳膊。即从肩到腕的部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自肩下至腕,一名肱,俗名肐膊。”
-
曲(月秋)骱
曲(月秋)骱解剖部位名。指肘关节。《伤科补要》卷二:“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上接臑(肱)骨,其骱名曲(月秋)。”该骱由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构成。或以其形而命名。
-
边臣十八味
处方:归尾(酒洗)1钱2分,乌药1钱,枳实(炒)1钱,苏木1钱,丹皮1钱,石斛1钱,秦艽1钱,赤芍1钱,银花1钱,桃仁(去皮尖)15个,红花(酒拌、焙)6分,紫草7分,猴姜8分,大黄1钱5分,乳香(去油)5分,没药(去油)5分,甘草5分。主跌打损伤。头项伤,加川芎;腿脚伤、加牛膝;胳膊手指伤,加桂枝;胁肋伤,加青皮。
-
四骨散
《普济方》卷三○九:组成:龙骨、虎骨、豹骨、穿山甲各等分,乳香少许,没药少许。主治:一切折伤腿胳膊骨节。用法用量:用黄米面糨摊在细布上,药末掺上。先将折处料理齐整,却用药贴在患处,用火烤湿缠1匝,又用竹篦4下篦住,后用带子或细索拴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肐膊
肐(yǐ乙)膊肐同胳。详胳膊条。
-
桡骨小头半脱位
治疗措施:复位时不用麻醉,先将前臂旋后,伸肘稍加牵引,拇指压肘前桡骨小头处,屈曲肘关节,必要时前后旋转前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复位后肘部及前臂可活动自如。临床表现:半脱位时肘部疼痛,患儿哭闹,肘部半屈曲,前臂中度旋前,不敢旋后和屈肘,不肯举起和活动患肢,桡骨头部位压痛,X线检查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