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节
概述:支节:1.四肢骨节;2.泛指穴位。四肢骨节·支节:支节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形者,藏府之盖也。”泛指穴位·支节:支节泛指穴位。
-
掣节
掣节证名。属于肝风或痹证所表现的一种症候。《灵枢·五邪》:“邪在肝……行善掣节。”掣,抽掣、牵引;节,骨节。行善掣节,指行动时,四肢不自觉地有骨节抽掣感。
-
骨节烦疼
骨节烦疼证名。骨节疼烦的别称。《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风湿相薄,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详见骨节疼烦条。
-
梓叶汤
《名家方选》:方名:梓叶汤组成:梓叶1钱,忍冬1钱,大黄5分,川芎5分,甘草3分。主治:霉毒发未发及骨节疼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多服益佳。
-
胎落
胎落病名。《经效产宝》:“妊娠伤寒,骨节疼痛,壮热,不急治,则胎落。”即小产。详该条。
-
时疫发斑
时疫发斑病名。见《瘟疫论补注·发斑》。又名时气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其证伴见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痛,拘急,满闷(见《温热类编》卷一)。参见温疫发斑、温毒发斑等条。
-
肉节
肉节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肉节则皮肤痛。”
-
节凑
节凑为解剖结构名。指骨节之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
生铁酒
《济阳纲目》卷八十六:组成:生铁1斤,酒5升。主治:被打,瘀血在骨节不出者。用法用量:水煎,取1升饮之。
-
复骨
复骨解剖结构名。指第六颈椎以上的椎骨。《素问·骨空论》:“一在项后中复骨下。”张景岳注:“即大椎上骨节空也。复,当作伏。盖项骨三节不甚显,故云伏骨下也。”
-
独白散
处方:白及(研末)。功能主治:敛正气,散瘀血。主跌打损骨节,伤脏腑,积瘀血。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督之井
督之井指督脉之龈交穴。井:谷井,谓脉气始发之处。明·卢复《医种子》日:“蜀僧慧融,入浙游会稽,针佝偻人,使之卧,取龈交穴,骨节渐伸,寻愈。此穴乃督之井也。”
-
推骨节
推骨节小儿推拿治疗方法名。又称推脊。用治伤寒发热身痛。《厘正按摩要术》:“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之龟尾,须蘸葱姜汤推之,治伤寒骨节疼痛。”
-
痀挛
痀(jū,音拘)挛证名。即“拘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参“拘挛”。《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详拘挛条。
-
川乌煎
处方:川乌不拘多少。功能主治:风痹,骨节痛。用法用量:上药磨汁煎服。1盏即安。摘录:《普济方》卷一八五引《鸡峰》
-
升膏散
《胎产指南》卷一:组成:葛根、石膏、升麻、柴胡、青黛。主治:孕妇骨节疼痛。加减:痰多,加竹沥1盏、姜汁1匙。
-
芎汤
《鸡峰》卷二十四:组成:老芎1块。主治:风痹,骨节疼痛。用法用量:上磨汁,煎取1小盏或1-2大盏,食后服。
-
骨繇者取之少阳
骨繇者取之少阳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繇,音义同摇。指对骨节纵缓摇动的病症,可取少阳经穴治疗。
-
恐伤
恐伤指恐惧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剩义·恐伤》:“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汤主之。”参见恐条。
-
脊椎法
脊椎法人体量度方法。系计算脊柱各椎骨,或根据脊椎骨节寻找穴位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大椎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