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因证治
概述:《脉因证治》为综合性医书。旧题元·朱丹溪撰。主要内容: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版本: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前有缪遵义所撰序文,现存多种清刻本。
-
燥湿和血汤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燥湿和血汤组成:生地黄半两,熟地黄半两,牡丹皮半钱,白芍1钱半,当归2钱,甘草(生)半钱(熟)1钱,黄耆1钱,升麻7钱,苍术3钱,秦艽3钱,肉桂3钱,橘皮2钱。主治:阳明气冲,热毒所作,肠澼下血,腹中大痛者。
-
伤煎散
《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地骨皮1两,黄耆1两,白芍1两,黄芩1两,白术1两,茯苓1两,人参1两,当归1两,肉桂1两,甘草1两,防己1两,防风2两。主治:疮疡肿焮于外,根盘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用法用量:上以苍术1升,水5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加减:便秘加大黄,热加黄连。
-
赤口疮
赤口疮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系指患口疮之色赤紫者。多由血热或胃火上薰所致。治宜凉血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外吹冰硼散。详见口疮条。
-
挫气丹
处方:山楂子(去核)4两,北茴香(炒)1两。功能主治:挫气腰痛。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地芝丸
《东垣试效方》卷五方之地芝丸:别名:万寿地芝丸、地黄丸处方:生地黄(焙干)4两,天门冬(去心)4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甘菊花(去枝)2两。大除风热。然肾为主水之脏,肺为生水之源,故以生地大补肾水,天冬润养肺金,使之金水相生,则肝得所养;菊花得金水之精,专入肝经,能祛风于外;
-
气血俱虚头痛
指气虚、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兰室秘藏·头痛》。《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张氏医通·头痛》:“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证治准绳·头痛》:“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
-
生津甘露饮子
《兰室秘藏》卷上:组成:藿香2分,柴胡3分,黄连3分,木香3分,白葵花5分,麦门冬5分,当归身5分,兰香5分,荜澄茄1钱,生甘草1钱,山栀子1钱,白豆蔻仁1钱,白芷1钱,连翘1钱,姜黄1钱,石膏1钱2分,杏仁(去皮)1钱5分,酒黄柏1钱5分,炙甘草2钱,酒知母2钱,升麻2钱,人参2钱,桔梗3钱,全蝎2个(去毒)。
-
秘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秘丹组成:川芎、栀子(炒)、苍术、香附、石碱、干姜(炒)。主治:心痛。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火原。《脉因证治》卷下:方名:秘丹组成:黄连、花粉、人乳、地黄汁、藕汁。主治:三消。用法用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蜜为膏。
-
溺血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溺血丹组成:生地4两,苏木根、淡竹叶、山栀(炒)、滑石、甘草、蒲黄(炒)、藕节、当归。主治:溺血之属热者。
-
丹溪心法治要
概述:《丹溪心法治要》为综合性医书。元·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主要内容:全书论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证。介绍治法比较具体,选方颇精,并附医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本书宜于《丹溪心法》、《脉因证治》、《活法机要》等书互相参阅。
-
汤望久
汤望久清代医家。字来苏,浙江石门人。生平欠详,曾校辑《脉因证治》二卷,皆录自朱丹溪之著作如《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等书。
-
水恣泄
是指热在胸膈,以口渴喜饮,泻下水谷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脉因证治·泄》:“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水恣泄的治疗: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
-
声散
声散病名。《脉因证治》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也即音嘶不清、发声不彰的病证。参见音嘶条。
-
声嘶
又称音嘶(出《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声喝(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声散(《脉因证治》卷下)、声破。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诸病源候论》卷二:“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声嘶的治疗:声嘶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
-
耳接
耳接为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若经久不愈者,宜用清气化痰丸酌加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
-
调胃承气加木香槟榔汤
处方:调胃承气汤加木香、槟榔。功能主治:热性腹痛。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汤
处方: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功能主治:化痰,开腠理。主风寒夹痰之咳嗽。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脉因证治》卷上
-
甘草干姜人参汤
处方:甘草4两,干姜2两,人参1两,大枣3个。功能主治:肺痿。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三
-
胡荽丹
处方:乌鸡1只(令净),胡荽子适量。功能主治:反胃。用法用量:胡荽子入鸡缝之,煮熟食之。不效,再如法服食1只乌鸡。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化坚汤
治积聚,症瘕,痃癖,痰饮,食积,死血成块者。左有块,倍川芎一钱;摘录:《寿世保元》卷三《脉因证治》卷下方之化坚汤:处方:升麻1钱,葛5分,漏芦,牡丹皮3钱,当归3钱,生熟地黄3钱,连翘1钱,黄耆1钱,芍药3钱,桂3钱,柴胡8钱,黍粘1钱,羌活1钱,防风5分,独活5分,昆布、三棱、广术、人参、黄连、陈皮。
-
回疮金银花汤
别名:回疮金银花散、金银花汤、回毒银花散、回疮银花汤处方:金银花(连衣)2两,黄耆4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疮疡痛,色变紫黑者。用法用量:回疮金银花散(《活法机要》、金银花汤《脉因证治》卷下、回毒银花散(《外科正宗》卷二)、回疮银花汤(《观聚方要补》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回毒金银花汤”。
-
咳血丹
处方:青黛、瓜蒌仁、诃子、海石、杏仁、四物汤、姜汁、童便、栀。功能主治:咳血,因身热痰盛血虚。用法用量:蜜调噙化。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降火导痰汤
处方:芩、连、瓜蒌、海石。功能主治:火逆咳嗽。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椒术丸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椒术丸:处方:苍术60克蜀椒30克(去目,炒)制法: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泄泻下痢。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仙拈集》卷一:椒术丸:处方:川椒1两,苍术1两,肉桂5钱。功能主治:久泻,飨泄不化。《脉因证治》卷二:方名:椒术丸组成:川椒、苍术、肉果。
-
解毒丹
《蒲辅周医疗经验》:解毒丹:处方:当归30克赤豆卷(用赤小豆发出芽一分长,即晒干)90克肉苁蓉(酒洗,去盐)90克山萸肉30克川牛膝(酒炒)30克香附(酗制)30克土茯苓30克银花30克银花叶30克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甘草汤下。《古今医鉴》卷十六:方名:解毒丹组成:黄丹、水粉、青黛、焰消、绿豆粉。
-
噤口丹
《脉因证治》卷上:噤口丹:处方:枇杷叶(蜜炙)10张,缩砂10个(末)。功能主治:噤口痢,呕不纳食;亦治痢吐食。用法用量:熟蜜调,抹口上。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救脉汤
别名:人参救肺散、救肺饮、人参救肺汤、救脉散处方:甘草5分,苏木5分,陈皮5分,升麻1钱,柴胡1钱,苍术1钱,当归梢2钱,熟地黄2钱,白芍药2钱,黄耆2钱,人参2钱。功能主治:吐血、衄血。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
劳嗽丹
处方: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功能主治:劳嗽。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老疟丹
《脉因证治》卷上:老疟丹:处方: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苍术、白术、白芷、黄柏、甘草。功能主治:老疟风暑,入阴在脏,碍血气。摘录:《脉因证治》卷上《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澹寮》:组成:桃仁(去皮尖,略炒)、鳖甲(醋炙)、常山(酒煮)、豆豉(和梅蒸,或发而研)各等分。制备方法:上蒸烂乌梅肉研膏为丸。
-
莲心散
《医方大成》卷四引《简易方》:莲心散:处方:人参白茯苓莲肉各30克白术甘草(炒)扁豆(炒)薏苡仁(微炒)北桔梗干葛(炒)黄耆(炒)当归各15克桑白皮半夏曲百合干姜(炮)山药(,炒)五味子木香丁香杏仁(去皮、尖,麸炒)白芷神曲(炒)各3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传尸劳瘵,寒热交攻,久嗽咯血,羸瘦。
-
流积丸
处方:青黛、黄芩、海石、神曲(炒)。功能主治:痰积下流,肠虚而泄。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龙火拔毒散
处方:阳起石3钱(煅),伏龙肝3钱。功能主治:缠喉急症。用法用量:新水扫之。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罗面丹
处方:飞罗面(略炒),京墨(磨下)2钱。功能主治:内损吐血。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没乳丸
处方:乳香没药桃仁滑石木香槟榔制法:研末为丸。功能主治:治瘀血痢。用法用量:苏木煎汤下。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脾泄丸
处方:白术(炒)60克白芍(酒炒)30克神曲(炒)45克楂子半夏备45克黄芩(炒)15克苍术60克制法:上药用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脉因证治》卷上《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三:方名:脾泄丸组成:人参1两,白术(土炒)1两,白茯1两,山药1两,陈皮1两,黄连(炒)5钱,山查5钱,麦芽1两,肉豆蔻3钱,泽泻1两。
-
参膏汤
处方:人参5钱,石膏1两,知母6钱,甘草3钱5分(一方加寒水石妙)。功能主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
参归散
《脉因症治》卷上:参归散:处方:知母(炒)人参(炒)秦艽(去尖芦)北柴胡(同术炒)鳖甲(麦汤浸七次)前胡各15克乌梅3个地骨皮川常山(酒浸三日)川归(同柴胡炒)甘草白茯苓各23克功能主治:主虚劳骨蒸。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骨蒸劳。
-
香芎散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香芎散组成:香附2两(炒去毛),川芎1两,甘草1两(炙),石膏半两,细辛、防风、草乌、川乌、白芷、荆芥、羌活。主治:头风。《全生指迷方》卷三:方名:香芎散组成:芎藭1两,独活1两,旋覆花1两,藁本(去苗)1两,细辛(去苗)1两,蔓荆子1两,石膏(研)半两,甘草(炙)半两,荆芥穗半两。
-
哮积丹
处方:鸡子功能主治:治哮喘。用法用量:略敲不损膜,浸尿缸内四五日夜,吃之有效。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玉钥匙
概述:玉钥匙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之玉钥匙:别名:玉匙散、玉锁匙处方:火硝一两半,硼砂半两,樟脑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喉瘀症治概要》方之玉钥匙:组成:西瓜霜5钱,西月石5钱,飞朱砂6分,僵蚕5分,冰片5分。用药禁忌:阴虚白喉忌用。
-
止痢神丸
处方:川黄连茱萸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上二味同此制)制法:上末为丸。功能主治:治痢疾。用法用量:每服80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则姜汤下。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止泻丸
处方:云苓60克薄荷12克陈仓米120克苏梗12克藿香12克防风12克烟灰30克制法:生晒研末,将灰入水研化,再加水,以陈仓米粉煮粥,入药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泄泻。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脉因证治》卷上:别名:止泄丸组成:肉豆蔻5两,滑石(春1两、夏2两、秋1两半)。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
煮黄丸
别名:煮雄丸(《脉因证治》卷上)。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名:煮黄丸组成:硫黄2两,牛膝1两,诃黎勒皮1两,附子(生,去皮脐)1分,甘草1两,干姜2两,椒红2两。主治:脾劳。腹痛滑泄,肌肉瘦瘁,困乏减食。主治:酒食失节,致伤脾胃,胸腹胀满,胁肋痃癖刺痛。
-
术香散
《脉因证治》卷上:组成:木香1两,蓬术1两,干漆(炒烟尽)1钱。主治:心脾卒痛不忍。用法用量:每服1钱,醋汤下。
-
玉龙丸
《鸡峰》卷十九:组成:阳起石1分,白滑石1分,寒水石1分,硇砂半钱,南硼砂半钱,轻粉1钱,粉霜1钱。《脉因证治》卷一:组成:焰消,明矾,滑石,硫黄1两,白面6两。主治:伤暑泄泻,或二便秘。《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海上方》:组成:半夏不拘多少(生用)。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呕血丹
《脉因证治》卷上:组成:四物汤、栀(炒)、郁金、童便、姜汁、韭汁、山茶花。主治:因火载血上,错经。加减:痰,加竹沥;喉中痛是气虚,加人参、黄耆、白术、黄柏。
-
朴黄汤
《顾氏医径》卷五:组成:厚朴、黄连、鸡金、枳实、茯苓。主治:水谷痢,其证粪稀,薄而不聚,水谷不化,里急后重。《脉因证治》卷下:组成:大黄、厚朴各等分。主治:支饮脑痛。《医方简义》卷三:组成:厚朴1钱5分,生大黄4钱,陈皮1钱,广木香5分,制香附1钱5分,川连8分。主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不拘赤白。
-
一补一发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一补一发丹组成:半夏、茯苓、陈皮、柴胡、黄芩、苍术、川常山、葛根。主治:久疟内伤挟外邪。加减:虚,加参、术补气;附注:《医学入门》本方用茯苓一两,半夏、陈皮、柴胡、黄芩、苍术、葛根各七钱,常山三钱。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白汤送下。
-
三汁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三汁丹组成:水杨树脑、老鸦饭草、赤脚马兰。主治:小便出血。用法用量:各取自然汁,以水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