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穴
要穴即主要的穴位。要,重要、主要。《肘后备急方》:“此下一十八穴,并是要穴。”
-
经脉图考
《经脉图考》为书名。清·陈惠畴撰。书载人体“内景”、骨度分寸、要穴及经脉循行、主病、图像等。内容主要采自《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有关文献。卷二-三为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经穴的部位名称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四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发明,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布考证较详。
-
本输
《本输》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
类经图翼
概述:《类经图翼》为书名。2卷为“运气”,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11卷为“针灸”,系统论说穴位、主治、操作等,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
-
针灸指南
《针灸指南》为书名。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内容多选自《针灸大成》,加以审订校考而成。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
针灸三宇经
《针灸三宇经》为书名。魏永言著,吕正伦注。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三字诀形式介绍针灸方法、特效穴位、百症要穴配方、十四经穴分寸等,便于记诵。
-
针灸薪传集
《针灸薪传集》为书名。夏少泉等辑。刊于1937年。本书在承淡安先生讲授的针灸经穴治疗笔记的基础上分类编次而成。第一编经穴考证;第二编取穴法、要穴功用;第三编为针灸歌赋的简注;第四编针灸治疗各论,汇集了多种针灸配方。现存初刊本、抄本。
-
流注指要赋
《流注指要赋》为针灸歌赋名。始载于《卫生宝鉴》,后《针灸聚英》等书均转载。内容讲刺法、配穴等。《流注指要赋》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元·窦杰撰于1232年。本书将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编成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与《外科精义》合刊)。
-
拦江赋
《拦江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
针灸易学
《针灸易学》为书名。清·李守先撰。二卷。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年)。卷上载“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针灸方法及要穴应用;卷下论述十四经穴及奇穴。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为书名。清·廖润鸿撰。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元·佚名氏撰,明·佚名氏补注节抄,黄龙祥、黄幼民整理,与《窦太师针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同收编,名为《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为书名。清·吴谦编纂。八卷,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书中主要载述十二经脉循行、经穴分布、周身名位、各症取穴等。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
-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为书名。蔡文编著。该书从大量古今医籍中选辑比较实用和常用的针灸歌诀、歌赋259首,分为经脉篇、腧穴篇、刺灸篇、诊疗篇和流注八法篇分类介绍,并加以注释。另设附篇介绍有关古代体表部位名词、骨度分寸、人体各部位腧穴排列顺序、十二经总穴名、经外奇穴、治病要穴等针灸基础及临床的内容。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胆池
胆池为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胆池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两穴是),宜治肝俞。”为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指宋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治病要穴。《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这些穴位,具有取用方便,治病效验的特点,为历代针灸家所重视。
-
小商
小商即少商。出《子午流注针经》。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有清肺利咽,苏厥救逆作用。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伤科补要
《伤科补要》为书名。清·钱秀昌撰。刊于1818年。本书系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参以作者的临床经验编成。卷1为人体要穴、正骨器械、骨度及脉诀;卷2为治伤三十六则,治疗金疮的理论与身体各部伤科疾病;卷3为治伤汤头歌括;卷4选录各家伤科要方及急救良方。解放后有影印本。
-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针灸著作。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现存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
罗遗编
《罗遗编》为书名。清·陈廷铨撰。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书上、中卷论述经络、腧穴;下卷以症示穴,并有操作说明。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等;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穴位处方。兼论五运六气。内容多辑自有关专著,虽然间附按语,但却无甚发挥。
-
焦氏喉科枕秘
《焦氏喉科枕秘》喉科著作。清·焦氏(佚名)原撰,金德鉴编。刊于1868年。卷一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症二十法、喉症图形(72种喉病的图形及针刺、外吹、内服等方药疗法)。卷二收载应用良方、秘方吹药。末附针刺各法、要穴图及附方等。选用成方大多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黄帝明堂灸经
原书出唐代以前,北宋王怀隐编入《太平圣惠方》,即第一百卷的《明堂灸经》,末附小儿灸法。北宋末年(1127年)刊有单行本,题作《黄帝明堂灸经》。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经验,并附有四十余幅腧穴图。窦桂芳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辑入《针灸四书》中。《黄帝明堂灸经》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
-
本草通玄
《本草通玄》为药物学著作。明·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又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中。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药物341种。末附用药机要及引经报使、针灸要穴图等。现存几种清刻本及《土材三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