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医方著作。本书是后人将宋·苏轼《苏学士方》和宋·沈括《良方》二书合编而成。流传较广的为十卷本(即《六醴斋医学丛书》本及其影印本)。本书除选辑临床各科的验方外,尚有关于医理、本草、单方、灸法、养生及炼丹等内容的论述。方药后或附载医案,治法多简便易行。但书中神仙补益等一些内容须予分析对待。
-
蒲黄炭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归肝、心包经。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黄丸(《圣济总录》);蒲黄的炮制研究:蒲黄含柚皮素(naringen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榈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种微量元素。
-
炒蒲黄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归肝、心包经。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黄丸(《圣济总录》);蒲黄的炮制研究:蒲黄含柚皮素(naringen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榈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种微量元素。
-
六醴斋医书十种
《六醴斋医书十种》为医学丛书名。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现存清乾隆、光绪两种刻本,和1925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秋石
秋石养生名词。外丹术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内丹术借指药物(元神、元气)。《周易参同契》:“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俞琰注:“古记之龙虎,黄帝之金华,淮南之秋石,至阳之黄芽,无非托号以寓其微意而已。”又称龙虎石。淡秋石含有少量激素,可能对抗衰老有积极意义,但尚待现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
积年肺气
积年肺气病名。数十年不愈的喘证。见《苏沈良方》卷五。因风寒癖饮积肺,气道壅阻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用九宝散等方。久喘不愈,正气多虚,病未发时,宜培补正气。参见久喘条。
-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宋代科学家、医家。于医学方面,尝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以及《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
煅金液丹
别名:金液丹、金液散处方:硫黄(一名石葶脂,一名金液)3-5两至10两(并煅,得舶上黄为第一,余黄并使得,但无夹杂为上;以上是煅一度该也,度度依此煅之。煅五度,若火候得所,煅出如熟鸡子香,即是候也。功能主治:小儿三五岁患无辜,泻痢。用法用量:金液丹(《苏沈良方》卷三)、金液散(《普济方》卷三九五)。
-
诃子丸
《本事》卷三:诃子丸:处方:诃子(去核)、白茯苓(去皮)、桃仁(去皮尖,炒)、枳壳(去瓤,锉,麸炒)、桂心(不见火)、槟榔、桔梗(炒)、白芍药、川芎(洗)、川乌(炮,去皮尖)、人参(去芦)、橘红、鳖甲(淡醋煮,去裙膜,洗净,酸醋炙黄)各等分。功能主治:消食化气。附注:诃附丸(《魏氏家藏方》卷五)。
-
健脾散
功能主治:健脾。用法用量:每服5钱,早晨桂圆肉煎水开调服;主治:疮疡溃后,痞满不食。《圣惠》卷十三:方名:健脾散组成:诃黎勒皮1两,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糱1两(炒令微黄),神曲半两(炒令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大腹皮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干姜3分(炮裂,锉)。
-
椒朴丸
《苏沈良方》卷四:椒朴丸:处方:汉椒(去目)厚朴(去粗皮,锉)茴香青盐(淘去沙土,取浮)各60克制法:上药以水1.2升,煮令干,焙燥,捣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40丸,空腹时用米饮或盐汤送下。川椒补火温中以散冷,厚朴散满除湿以宽中,干姜暖胃止痛,茯苓渗湿止泻,小茴温经络化气,益智摄寒涎厚肠。
-
经效阿胶丸
处方:阿胶(锉碎,微炒)1两,卷柏(去尘土)1两,干山药1两,生干地黄1两,鸡苏1两,大蓟(独根者最佳,晒干)1两,五味子(净)1两,柏子仁(别研)半两,茯苓半两,人参半两,百部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麦门冬半两,防风(净)半两。功能主治:劳嗽。注意:若觉气虚,不宜空心服。摘录:《苏沈良方》卷五
-
九宝散
《苏沈良方》卷五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汤(《易简方》)、苏沈九宝汤(《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四)。主治:牙疼。《证治准绳,幼科》卷九方之九宝散:别名:九宝饮组成:麻黄(去节)半两,薄荷半两,大腹皮半两,紫苏半两,陈皮2钱半,杏仁(去皮尖)2钱半,桑白皮(炙)2钱半,肉桂2钱半,枳壳2钱半,甘草1钱。
-
狸鸠丸
处方:花鸠1只(去毛肠嘴足,炙熟),羊肝1具(炒),细辛5两,防风5两,肉桂5两,黄连5两,牡蛎5两,甘菊花5两,白蒺藜5两,白茯苓4两,瞿麦4两,羌活3两,蔓菁子2升(蒸3炊),蕤仁半升,决明2合。功能主治:内障,青盲,翳晕,及时暂昏暗,一切眼疾。注意:忌房事、五辛、蒜、鸡、鱼、猪。摘录:《苏沈良方》卷七
-
猪血膏
方出《苏沈良方》卷十,名见《普济方》卷四○四:方名:猪血膏组成:猪血(腊月取,瓶盛,挂风处令干)。用法用量:上取半枣大,加龙脑大豆许,温酒调下。甚则疮发,愈。用药禁忌:疮痂不可食鸡鸭卵,食即盲,瞳子如卵色。临床应用:痘疮陷伏:予家小女子病伤寒,但腹痛甚,昼夜号呼,手足厥冷,渐加昏困,形症极恶。
-
柞叶汤
别名:柞木散(《普济本事方》卷六),柞木饮子(《外科精要》卷上)。处方:柞木叶(干)120克干荷叶120克萱草根(干)60克甘草节30克地榆30克制法:上药锉细。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服,滓并煎作一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一切毒物。摘录:《苏沈良方》卷九
-
绿云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名:绿云散组成:柏叶、芙蓉叶并重不拘多少(午日午时采)。主治:喉痹,马喉,缠喉,乳鹅,重舌,木舌,一切咽喉之疾。《伤寒全生集》卷四:方名:绿云散组成:青黛1钱,硼砂5分,寒水石1钱,紫车前1钱,消石1钱,山豆根1钱,元明粉1钱,冰片1分。用法用量:日服金箔丸,夜服朱砂丸,不时噙化;
-
灸骨蒸方图
《灸骨蒸方图》为书名。即《骨蒸病灸方》。《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骨蒸病灸方
《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骨蒸病灸法
《骨蒸病灸法》骨蒸病专著。见《旧唐书·经籍志》。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疗主治“骨蒸”病的专著。据自序称以此疗骨蒸“前后差者,数过二百”。书中专门论述骨蒸病的灸疗方法,并附有图形,易学易用。原书已佚,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等后世医籍中。
-
吃力迦丸
别名:苏合香丸(《苏沈良方》卷五)。处方:吃力迦(即白术)光明砂(研)麝香诃黎勒皮香附子沉香(重者)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犀角各30克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各15克制法:上十五味,捣筛极细,白蜜煎,去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樗根散
《苏沈良方》卷八:樗根散:处方:樗根皮1两,枳壳半两,甘草1分(炙)。摘录:《苏沈良方》卷八《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樗根散:处方:樗根皮(洗,切)3两,枳壳(去瓤,麸炒)3两,皂荚子(取仁,炒)2两。功能主治:脉痔痒痛,下血不止。《卫生总微》卷十一:方名:樗根散组成:樗根白皮1截,诃子7个(取皮,去核)。
-
刺蓟散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刺蓟汤”。临床应用:鼻衄王朝散女子,大衄一日,已昏不识人,举家发哭,用药皆无效。《圣惠》卷十八:方名:刺蓟散组成:刺蓟1两,川升麻1两,大青6分,紫苏茎叶1两,赤芍药1两半,犀角屑3分,川朴消1两,生干地黄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子芩1两半。
-
桂丸
处方:硇砂(研)、肉桂、甘遂、巴豆(去心皮,匀去油)、丁香、木香、芫花(醋炒焦)各等分。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功能主治:养血,去积滞。主产后痢疾,寒积,崩中漏下。年久冷积,诸药不效者。摘录:《苏沈良方》卷四
-
褐丸
处方:乌头(炮,去皮)、桂、香附子(微炒)、干姜(炮)、陈橘皮(微炒)。功能主治:和脾胃,消食化气,进食,止泻去积。主腹中诸冷积,食物壅隘。用法用量:每服5-7丸,随汤使下。摘录:《苏沈良方》卷四
-
胡芦巴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胡芦巴散:处方:胡芦巴2两,补骨脂(炒)2两,荜茇1两,荜澄茄1两,茴香子(炒)1两,木香1两,丁香1两,楝实1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1两,巴戟天(去心)1两,京三棱(微锉)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主治:腰痛。主治:小肠气。
-
天麻煎丸
摘录:《御药院方》卷十一《苏沈良方》卷二引《博济》:别名:沉香天麻煎丸组成:五灵脂1两,附子1两,白术1两,赤小豆1两,天麻半两,干蝎(炒)1两,羌活1两,防风1两。主治:风气不顺,骨痛,或生赤点瘾疹,日久不治,则加冷痹,筋骨缓弱。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以荆芥汤或荆芥酒送下,过5日加至30丸;
-
吴婆散
处方:黄柏(蜜炙)黄连(微炒)桃根白皮各0.3克木香厚朴(姜汁炙)丁香槟榔各3克芜荑(去皮)0.3克没食子4.5克楝根白皮0.15克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小儿疳泻不止,日夜无度,渐渐羸瘦,久治不愈者。主治:小儿疳热冷泻,腹肚虚胀,皮肉消瘦,唯存骸骨,泻利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煮肝散
《苏沈良方》卷二:煮肝散:处方:紫菀桔梗苍术芍药各等分功能主治:治肝痿脚弱,及伤寒手足萎缩不随者。主治:雀目。《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煮肝散组成: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青葙子1两,款冬花1两。《成方便读》卷四:方名:煮肝散组成:夜明砂(淘净)1两,蛤粉1两,谷精草1两,石决明1两。
-
枳椇子
本植物的根(枳椇根),树皮(枳椇木皮)、树干中的液汁(枳椇木汁),叶(枳椇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性状:①干燥带果柄的果实果柄膨大,肉质肥厚,多分枝,弯曲不直,形似鸡爪,在分枝及弯曲处常更膨大如关节状,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状,长3~①《唐本草》:味甘,平,无毒。⑤《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
-
七枣散
《苏沈良方》卷三:别名:七枣汤、七枣汤组成:川乌头(大者)1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主治:脾寒疟疾,久疟但寒,或寒重热轻。用法用量:用大枣7个,生姜7片,葱白7寸,水1碗,同煎至1盏,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都作1服。
-
引气丹
《苏沈良方》卷四:别名:引气丸组成:朱砂(研)1分,安息香(研)1分,麝香(研)1分,白芥子360粒(炒),大戟末1钱匕,没药1钱(研入),牛黄5分(研入),牵牛末1钱匕,五灵脂1钱(研入),乳香1钱(研入),斑蝥27个(去头翅足,研入),巴豆27粒(去皮,研出油,不出油助使快)。主治:一切滞气。
-
牛黄煎
《苏沈良方》卷十:组成:大蚵蚾1枚(去皮骨腹胃,炙,为末,以无灰酒1盏、獖猪胆1枚,同熬成膏),诃子(炮)1分,使君子1分,胡黄连1分,蝉壳(不洗)1分,墨石子1分,芦荟1分,芜荑1分,熊胆1分,朱砂1分,夜明砂1分,雄黄1分(研),肉豆蔻春夏各半分,秋冬各1分,牛黄2钱,麝香1钱,龙脑5分。惊疳,金银薄荷汤送下;
-
王(亻儿)丹砂
《苏沈良方》卷六:组成:光明辰砂28两,甘草2大两,远志2大两(去心),槟榔2大两,诃黎勒皮2大两,紫桂肉8大两(捣碎)。第1日兼夜用阴火,水纹动;第2日兼夜用阳火,鱼眼沸;第6日兼夜用金火,沸乍缓乍急;7日满,即出丹砂,于银盒中蒸,其盒中先布桂肉1两(拍碎),即匀布丹砂,又以余桂1两覆之,即下盒,置甑中;
-
压气散
《苏沈良方》卷四:组成:木香、人参、白茯苓、藿香、枳壳、陈橘皮、甘草(炙)各等分,附子(炮)减半。功效:止逆定喘。主治:疏取多后,气乏控上膈者;气上及短气少气吃闷。用法用量:上服1大钱,前紫苏、木瓜、生姜汤,再入银盏,重汤煎5-7沸,通口服。
-
田季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二圣散、二气散组成:好硫黄半两(细研),水银1分(与硫黄再研无星)。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4两取汁,酒1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自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愈。制备方法:同研如黑煤色。附注:二气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二圣散(《扁鹊心书 神方》)。
-
左经丸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左经丸主治半身瘫痪,手足颤掉,言语謇涩,周身疼痛,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项背强直,行履艰难,骨节烦痛,不能转侧,跌仆损伤。《苏沈良方》卷二方之左经丸:组成:生草乌(去皮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五灵脂各三两半,当归一两,斑蝥(去翅足,醋煮)一百个。
-
忍冬饮
《产科发蒙》卷四:组成:当归、川芎、芍药、木通、赤茯苓、荜澄茄、忍冬各等分。主治:产后恶露下少,腹胀满,大小便秘涩。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温服。方出《苏沈良方》卷九,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一:别名:忍冬酒组成:忍冬嫩苗1握,甘草(生用)半两。
-
朱贲琥珀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琥珀煮散组成:琥珀半两,没药半两,木香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白芷半两,羌活半两,干地黄半两,延胡索半两,川芎半两,土瓜根1两,牡丹皮1两,白术1两,桂1两。主治:妇人血风劳。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益酒3分,复煎少时,并滓热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明月丹
《苏沈良方》卷五:方名:明月丹别名:明月丸组成:兔屎49枚,硇砂(如免屎相类大者)49枚。及伤寒烦躁骨热。后服治劳补气药取愈。制备方法:上用生蜜为丸,以生甘草半两(碎),浸1夜,取汁,五更初下7丸。主治:劳瘵。每服日须初1日以后,15日以前,五更时令病人起坐,须预戒令不得作声,息气服之。
-
治劳地黄丸
《苏沈良方》卷一:方名:治劳地黄丸别名:地黄煎丸组成:生地黄汁2升,青蒿汁2升,薄荷汁2升,童便2升,好酒2升(煎成膏),柴胡(去头)1两,鳖甲(醋炙)1两,秦艽1两,朱砂半两,麝香半两(研)。心神烦躁,面赤头疼,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饮无味,肢节痠疼,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羸瘦。
-
三物散
《痘治理辨》:方名:三物散别名:三物汤组成:生地黄(炒)、熟地黄(炒),朱砂(另研)1两。用法用量:每服1字,煎胡荽酒少许,同温汤调下。《苏沈良方》卷八引陈应之方:方名:三物散别名:乌梅三物散、三物汤组成: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各等分。主治:痢血。主治:耳肿热痛及暴觉肿者。主治:肝胃气大发,作呕。
-
三疟丸
《慈航集》卷下引苏东坡方:方名:三疟丸组成:草乌头4两(去皮,开水泡14次,以碗盖良久,切片,焙干)。但寒不热,面色黑者,名曰厥疟;寒多热少,面黄腹痛,名曰脾疟:三证并宜治之。神曲打糊为丸,如豌豆大。用药禁忌:服药后停进饮食3时。附注:《苏沈良方》卷三有七枣散,方用炮川乌头、大枣、生姜、葱白。
-
苘实散
《苏沈良方》卷七:方名:苘实散组成:苘麻子(以柳木制,硙子磨之,马尾筛筛过,取黄肉,其乌壳弃之不用,每10两可得4两精肉,非柳木硙不能去壳)。主治:内障青盲翳晕。一法取茴实内囊,蒸一炊,晒干为末,或为散,或炼蜜为丸,温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取豮猪肝,薄切裹药中,令相着,缓火炙肝熟,为末。
-
神圣香茸散
《苏沈良方》卷四引《五脏论》:方名:神圣香茸散别名:神圣香薷饮、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汤、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四物香薷饮组成:香薷穗(经霜者)1两半,新厚朴(取心)2两,川黄连2两,白扁豆1两(焙)。然必冷服者,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是也。2.《医方集解》: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
神效三仙散
方出《苏沈良方》卷九,名见《仙拈集》卷四:方名:神效三仙散组成: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主治:癣,日久者。用法用量:先以物擦破癣上,再以散敷之。制备方法:上同为散。
-
逐气散
《博济》卷三:方名:逐气散组成:樟柳根不拘多少(去皮,薄切,阴干,日晒,亦可为末)。用法用量:上用黄颡鱼3头,大蒜3个,绿豆1合,以水1大碗同煮,以豆烂为度,先将豆任意吃后,却以汁调药末2钱。其水即化为气消也。临床应用:水气《苏沈良方》:省郎王申病水气,四体悉满,不能坐卧,夜倚壁而立,服1剂顿愈。
-
续骨丸
《苏沈良方》卷九引《灵苑方》:方名:续骨丸别名:神验续骨丸组成:腊月猪脂5两,蜡半斤(以上先煎),铅丹4两(罗),自然铜4两(研细),蜜陀僧4两(研细),白矾12两,麒麟竭1两(细研),没药1两(细研),乳香1两(细研),朱砂1两(细研)。主治:骨折,跌打损伤,疼痛,牙疼。
-
小朱散
《苏沈良方》卷九:方名:小朱散组成:成块赤土(有砂石者不可用)、当归等分。主治:瘾疹久不愈,每发先心腹痛,痰哕,麻痹筋脉不仁。用法用量:每服2钱,冷酒调下,1日3次。附注:涂药:护火草(大叶者,又名景天)、生姜(和皮不洗)等分研,盐量多少,涂摩痒处。
-
小还丹
《苏沈良方》卷九:方名:小还丹组成:腻粉1分,水银1分,硫黄1分(同研),大巴豆肉14个。主治:五劳七伤。《解围元薮》卷三:方名:小还丹组成:皂角刺3斤(酒拌,经大火蒸半日,取出晒干),白鹅1只(取毛,微火炒),苦参(酒浸1日夜,打去皮)半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大黄煎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