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心
舌心即舌中。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
-
小白汤
《孙氏医案》卷一:方名:小白汤组成:小柴胡汤、白虎汤。功效:清解。主治:疫证,挟热下利。六脉洪大,面色内红外黑,口唇干燥,舌心黑苔,不知人事。临床应用:疫症:金某,其嫂三月患头痛,身热,口渴,水泻不止,身重不能反侧,日渐昏沉,耳聋眼合,梦多乱语。乃以辰砂六一散一两,灯心汤调服之,两帖而瘳。
-
白苔中红舌
白苔中红舌为舌象。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伤寒舌鉴》)。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为舌诊著作。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
-
舌中
舌中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因此,舌中与脾胃之关系较为密切,临床辨证用药须予斟酌。
-
加味甘麦大枣汤
处方:炙甘草9g,麦门冬9g,人参3g,小麦30g,大枣5枚,白芍9g。功能主治: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寒热交作,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红;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小麦、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寒热无由生;
-
白苔干黑心舌
白苔干黑心舌指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
申拱辰
申拱辰明代医家。字子极,号斗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儒生,游学建康(今南京市),后遇异人授以秘方医术,遂精医学。尝著《伤寒观舌心法》,一作《伤寒舌辨》,另有《外科启玄》行世,有图有方,于我国外科学有一定影响。
-
光剥苔
光剥苔指原有舌苔突然剥脱的舌象。即光剥舌。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无根舌
无根舌为舌象。舌根,是指舌体从舌尖、舌心再往后的根部,属肾。无根舌通常是舌体短缩或强硬,故望舌时舌根难于暴露,同时舌苔光剥,或舌面如镜,或舌色枯黯不泽等,多属肝肾亏虚,津液枯竭之象。
-
光剥舌
光剥舌指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截疫保命丹
制法:上药各为极细末,愈细愈佳,然后秤准分两,拌匀,以好烧酒浸蟾酥杵和为丸,如莱菔子大,水飞朱砂为衣,碗合箕播,摩荡令光坚,晒干,瓷瓶收贮。功能主治:御外邪,守内变,通正气,驱积秽,复绝脉。主腹痛吐泻,霍乱晕厥,里急后重。洞泄无度者,藿香汤送下21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