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华子
日华子为五代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方法,自成一家,撰有《大明本草》二十卷(又称《日华子诸家本草》)。
-
日华子诸家本草
《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称《日华子本草》,古文献中亦有简称《日华子》者。日华子撰。掌禹锡称此书“开宝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
青鱼
概述青鱼是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属的唯一种,又名黑鲩。具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胃、化湿、祛风、利水之功效,还可防妊娠水肿。不可与荆芥、白术、苍术同食。功能主治主治目赤肿痛及喉痹,扁桃体炎,并除恶疮白秃。性味味甘;2.《食疗本草》:和韭白煮食之,治脚气脚弱,烦闷,益心力。4.《开宝本草》:主脚气湿痹。
-
陈仓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拼音名:Ch nCānɡMǐ别名:老米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sativaL.,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
-
橘核
橘核的功效与主治:橘核具有理气,止痛,散结的功效,治小肠疝气,睾丸肿痛,腰痛,乳痈初起。子叶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或方晶,并含脂肪油滴及针簇状橙皮甙结晶。性味:苦;(《本草衍义》)各家论述:1.《本草疏经》: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阴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之。
-
熊掌
吻部短而尖;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谷氨酸(glutamicacid)、酪氨酸(tyrosine)、组氨酸(histidine)、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羟基缬氨酸(hydroxyvaline)等。性味:味甘;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
紫荆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荆皮:拼音名:ZǐJīnɡP 来源: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longepedunculataFin.etGagnep.;单叶互生;主妇女月经不调,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喉痹,痈肿,疥癣,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附方:仙传外科集验方》一胜膏)⑦治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
-
鸲鹆
出处:出自《唐本草》《日华子本草》:鸲鹆目睛,和乳点眼甚明。尾羽黑色,除中央1对外均有白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留鸟。性味:味甘;性平归经:肺;大肠经功能主治:下气降逆;2.《食疗本草》:腊日采之,五味炙之,治老嗽;或捣为散,白蜜和丸并得。3.《本草拾遗》:主吃,取炙食之。
-
杨梅
Arbutus杨梅是杨梅科杨梅属常绿乔木的果实,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2.杨梅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故溃疡病患者要慎食。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分株繁殖;肝经功能主治生津解烦;2.《日华子本草》:忌生葱。8.《本经逢原》:杨梅,能止渴除烦,烧灰则断痢,盐藏则止呕喙消酒。
-
蚕蛹
可出现眼球震颤、舌肌震颤、步态蹒跚等,有时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及抽搐,呈阵发性,发作时手足痉挛、呼吸困难、意识不清,持续15~胃经功能主治:杀虫疗疳;(《圣济总录》蚕蛹汁方)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治风及劳瘦。服药期间,l例冠心病合并不明原因显微镜下血尿患者发现有尿量增多现象,余未发现重要不良反应。
-
杉材
拼音名:ShānCái别名:杉材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木的心材及树枝。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2.《本草汇纂》:“久服及过服令人泄泻。”(《本草经疏》)2.倪朱谟:“(杉木)味辛温直达,开发升窜之性,若毒疮,若脚气,若胀满,若奔豚,四者皆属五气壅逆,不升不降之故。
-
蜻蜓
1.《出自《本草经集注》》:蜻蛉有五、六种,今用青色大眼者。拼音名:QīnɡTínɡ英文名:Dragonfly别名:负劳、蜻蛉、桑根、仓、胡蝶、狐梨、诸乘、胡蜊、马大头、纱羊、青娘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蜓科动物碧尾蜓和蜻科动物赤蜻蛉、夏赤卒、褐顶赤卒、黄衣等的全体。主肾虚阴痿;2.《日华子本草》:壮阳,暖水脏。
-
胡桐泪
归经:入胃经。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圣惠方》)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
白梅
《*辞典》:白梅: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B iM 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附方: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
-
冬瓜叶
《中医大辞典》·冬瓜叶:冬瓜叶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功能主治:功在清暑,解毒。主治消渴,疟疾,泄泻,痢疾。《*辞典》·冬瓜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Yè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叶片。夏季采取。又焙研敷多年恶疮。附方:治积热泻痢:冬瓜叶嫩心,拖面煎饼食之。
-
车螯
《*辞典》:车螯: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ē o别名:蜃(《周礼》),昌娥(《外科精要》)。性味:甘咸,寒。归经:《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血分。(《日华子本草》)②治发背痈疽,不问深浅大小,利去病根,则免转变:车螯(紫背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水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
-
赤沙糖
《*辞典》:赤沙糖:出处:《随息居饮食谱》拼音名:Ch ShāT nɡ别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②《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④《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⑥《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
赤铜屑
《*辞典》:赤铜屑:出处:《唐本草》拼音名:Ch T nɡXi 别名:热铜末(《圣惠方》),铜末(《朝野佥载》),铜落、铜花、铜粉、铜砂(《纲目》),红铜未(《本草汇言》)。②《本草拾遗》:主折伤,能焊人骨,取细研,酒中温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治风眼,接骨焊齿,疗女人血气及心痛。
-
白茅针
《*辞典》:白茅针: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iM oZhēn别名:茅苗(《本经》),茅笋、茅针(《本草拾遗》),茅锥(刘禹锡《传信方》),茅蜜(《医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实图考》),茅芽(《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⑤《本草图经》:按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
芭蕉油
《*辞典》:芭蕉油: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BāJiāoY u别名:芭蕉汁(《卫生杂兴》),芭蕉树水(《中级医刊》(5):57,1959)。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②《本草图经》: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⑤《四川中药志》:内服一小碗治红丝疔疮;
-
豺皮
《*辞典》:豺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Ch iP 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皮。体形似犬,身长1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体重约10余公斤。四肢同于背色。生境分布:栖于山陵、森林中。②《日华子本草》:有毒。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冷痹脚气,熟之以缠病上,瘥止。②孟诜:主诸疳痢,腹中诸疮,煮汁饮之,或烧灰和酒服之;
-
葱叶
功能主治:祛风发汗,解毒消肿。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 精 ,《政和本草》引作 睛 ),杀百药毒。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附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独行方》)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
葱须
《*辞典》:葱须: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CōnɡXū别名:葱根(《别录》)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须根。③《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毒。外用:研末作吹药。附方:①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葱根、豆豉,浸酒煮饮。(《孟诜方》)②治喉中疮肿:葱须(阴干为末)一钱,蒲州胆矾一钱。
-
扁豆叶
《*辞典》:扁豆叶:出处:《别录》拼音名:Biǎn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叶。化学成份: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创伤。②孟诜:吐利后转筋,生捣叶一把,以少醋浸汁服。③《食疗本草》:治瘕,和醋煮。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淡竹根
《*辞典》:淡竹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 nZh Gēn别名:恒生骨(《石药尔雅》)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根茎。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煮取汁,除烦热。②《日华子本草》: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③《纲目》:同竹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④《重庆草药》:下乳。外用:煎水洗。
-
稻谷芒
《*辞典》:稻谷芒: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D oGǔM nɡ别名:稻稳(《日华子本草》),谷颖(《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果实上的细芒刺。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黄病身作金色,稻谷芒炒令黄,细研作末,酒服之。
-
钓樟根皮
原形态:大叶钓樟,又名:豫(《山海经》),钓樟(《别录》),乌樟(陶弘景),枕木(《史记正义》),丁丁黄、小叶甘檀、野樟树、光狗棍。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边、路旁的灌木丛中。化学成份:根含无根藤碱、新木姜子碱。③《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脚气,水肿,煎服,皮煎汤洗疮痍,风瘙,疥痹。
-
冬瓜藤
《中医大辞典》·冬瓜藤:冬瓜藤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苦,寒。《*辞典》·冬瓜藤: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Ténɡ来源:为葫芦科槐物冬瓜的茎。"②《纲目》:"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④《随息居饮食谱》:"秋后齐根截断,插瓶中,取汁服,治肺热,痰火,内痈诸证。
-
白茅花
《中医大辞典》·白茅花:白茅花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小穗黄褐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脱落,外颖矩圆状披针形,膜质;药理作用: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剂0.5克/公斤,共服3天,服药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①《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疮。"②《日华子本草》:"罯刀箭疮,止血并痛。
-
浮石
石英则呈白至灰白色粒状嵌生在玻璃质中。主痰热壅肺;(《纲目》)3.贾所学:“海石,味咸能降火,又能软坚,故力降热痰、软结痰、消顽痰;(《药品化义》)临床应用:1.海蛤散:海浮石100g,蛤壳200g。(《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2.消瘿顺气散:海浮石(煅)45g,海藻45g,海带45g,昆布45g,蛤粉45g,浙贝母60g,地黄60g。
-
柑皮
《*辞典》: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P 别名:广陈皮、新会皮(《药性切用》),陈柑皮(《本草求原》)。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此外,福建等地亦产。性味:①《七卷食经》:小冷。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注意:①《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②《日华子本草》:多食发阴汗。
-
葛藟汁
《*辞典》:葛藟汁: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ěLěiZhī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藤汁。叶互生,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灌丛内或林缘。①《别录》: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②崔禹锡《食经》:食之补五脏,以薯蓣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哕逆。又合白蜜食之益人。
-
狗齿
《*辞典》:狗齿:出处:《别录》拼音名:GǒuChǐ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牙齿。1.05%,磷酸根38.94~牙齿所含成分,因其种类(如门齿、臼齿等)、部位(如外层、内层等)之不同,而有差异。功能主治:治癫痫,发背。①《别录》:主癫痫寒热,卒风痱。②《日华子本草》:理小儿客忤,烧入用。③《医学入门》:主癫痫,痘疹。
-
狗头骨
⑤《医学入门》:补虚壮阳,治头风眩,主崩中带下,血痢,烧灰,酒下。(《圣惠方》紫笋茶散)②治久痢、劳痢:狗头骨(烧灰为末)、干姜、莨菪(焦炒见烟)。(《千金方》)④治妇人赤白带下久不止:狗头烧灰细研,每于空心及晚食前,以暖酒调下一钱。(《仁斋直指方》)⑨治鼻中息肉:狗头灰方寸匕,苦丁香半钱。
-
葱实
《*辞典》:葱实:出处:《本经》拼音名:CōnɡSh 别名:葱子(《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百合种植物葱的种子。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肾,明目。③《中药志》:治肾虚阳痿,目眩。㈡捣葱实和蜜丸如梧子大。(《食医心镜》)②治疔:蜂蜜一两,葱心七个,同熬,滴水成珠,摊绢帛上贴。
-
槐叶
《*辞典》:槐叶: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Hu iY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叶片。春、夏采收,晒干。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阳明经。功能主治:治惊痫,壮热,肠风,溲血,痔疮,疥癣,湿疹,疔肿。②《日华子本草》: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疔肿。(《圣惠方》)②治痔、下血、肠风,明目:嫩槐叶一斤。
-
慈姑叶
《*辞典》:慈姑叶:出处:《纲目》拼音名:C GūY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叶片。性味:①《本草图经》:味甘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消肿,解毒。①《日华子本草》:研敷蛇虫咬。②《本草图经》:涂效诸恶疮肿及小儿游瘤丹毒。③《纲目》:调蚌粉涂瘙疿。④《重庆草药》:(全株)解毒消肿,治鱼口,兼能治粪毒。
-
豹肉
《*辞典》:豹肉:出处:《别录》拼音名:B oR u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温。①《别录》:味酸,平,无毒。③《日华子本草》:微毒。④《医林纂要》:甘,温。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安五脏,补绝伤,益气。②《千金 食治》:宜肾。③《食疗本草》: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能耐寒暑。
-
瓠子
《*辞典》:瓠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Zǐ别名:甘瓠(《诗经》),甜瓠(《千金 食治》),净街棰(《清异录》),龙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长瓠(《纲目》),扁蒲(《群芳谱》)。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长10~或烧存性研末。注意:《千金 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
黄瓜根
《*辞典》:黄瓜根: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根。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苦,无毒。功能主治:治腹泻,痢疾。①《日华子本草》:捣敷,狐刺毒肿。(《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下痢:黄瓜根、六合草,水煎加白糖服。
-
黄粱米
《*辞典》:黄粱米:出处:《别录》拼音名:Hu nɡLi nɡMǐ别名:竹根米(《千金 食治》),竹根黄(《唐本草》)。植物形态详粟米条。性味:①《别录》:甘,平,无毒。功能主治:和中,益气,利尿。治呕吐泄泻。②《日华子本草》:去客风,治顽痹。③《纲目》: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
-
鸡冠子
《*辞典》:鸡冠子:出处:《本草抬遗》拼音名:JīGuānZi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种子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与药液接触后5~性味:甘,凉。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②《日华子本草》:治妇人崩中带下,入药炒用。
-
鸡子壳
《*辞典》:鸡子壳: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JīZǐK 别名:鸡卵壳(《医学入门》),混沌池、凤凰蜕(《纲目》),混沌皮(《医林纂要》),鸡子蜕(《中国医学大辞典》)。外治痘疮入目,白秃,聤耳,下疳,囊痈。(《圣惠方》)③治眼卒生翳膜:鸡子壳(抱子者,去膜,取白壳皮研)一分,贝齿三枚(烧灰)。
-
麂肉
《*辞典》:麂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ǐR u来源:为鹿科动物小麂的肉。听觉敏锐,行动灵活。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性味:甘,平。③《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暖胃,耐饥。化湿祛风,能瘳五痔。注意:①《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
夹蛇龟肉
《*辞典》:夹蛇龟肉:出处:《食性本草》拼音名:Ji Sh GuīR u来源:为龟科动物夹蛇龟的肉。性味:①《食性本草》:寒,有毒。②《纲目》:甘,寒,有毒。功能主治:①《食性本草》:主筋脉,补损,肉生研厚涂。②《日华子本草》:肉可生捣,罯敷蛇毒。
-
鲛鱼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iāoY 别名:蜡鱼、瑰雷鱼(《南越志》),沙鱼、鳆鱼(《本草拾遗》),溜鱼(《纲目》),鲛鲨(《医林纂要》)。性味:甘咸,平。备注:鲨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较常见的尚有虎鲨科狭纹虎鲨(分布南海及东海南部)、角鲨科白斑角鲨(分布东海及黄海)及姥鲨科姥鲨(我国沿海均有)等。
-
金樱根
《*辞典》:金樱根: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JīnYīnɡGēn别名:金樱蔃、脱骨丹(《生草药性备要》)。治滑精,遗尿,痢疾泄泻,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痔疾,烫伤。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红崩白带,月经不调,并治遗精。④治疗急性阑尾炎用金樱子根5钱,大血藤1两,加水煎成200毫升为1日量,两次分服。
-
金樱花
《*辞典》:金樱花: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JīnYīnɡHu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花朵。性味:酸,平。②《纲目》:酸涩,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②《现代实用中药》:治遗精、遗尿,小便频数,久泄泻,慢性衰弱性虚汗出,及妇人子宫内膜炎分泌带下。
-
酒糟
《*辞典》:酒糟: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JiǔZāo别名:甜糟(《本草拾遗》),糟(《日华子本草》),红糟(《养生必用方》),酒醅糟、粕(《纲目》)。治伤折瘀滞疼痛,冻疮,风寒湿痹。(《圣济总录》糟米涂方)②治鹤膝风:酒醅糟四两,肥皂一个(去子),芒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汁半瓯。
-
楮叶
《*辞典》:楮叶: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Y 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圣惠方》)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经验良方》)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穀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煎汤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