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当容
概述:当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置: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定位于太阳稍下方,平目外眦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功能主治:主治目赤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太阴为开
太阴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开阖枢
开阖枢即关阖枢。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关蛰
概述:关蛰为六经皮部之一,指太阴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关于关阖枢: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罗绍骥
罗绍骥为清代医家。参见《经脉分图》:《经脉分图》为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成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
-
四肢不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症可见于中风、偏枯、痿证等。
-
经脉分图
《经脉分图》为书名。清·吴之英编撰,罗绍骥绘图。书中绘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十图。十二经脉次序按手、足三阳三阴排列,与一般流注顺序不同。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与一般针灸文献不同,具有独特见解。
-
太阳为开
“太阳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枢持
少阳居表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所属皮部称“枢持”或“枢特”(《针灸甲乙经》作“枢杼”)。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生理学名词·枢持:枢持为生理学名词。
-
关枢
概述:关枢为六经皮部之一。太阳经阳络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关、阖、枢
关、阖、枢经络学说术语。用以解释三阳三阴经的不同功能和气机变化特点。见《灵枢·根结》和《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经中,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阳明居阳分之里,为阖;三阴经中,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厥阴居阴分之里,为阖;少阴居阴分之中,为枢。六经皮部也是结合关阖枢来命名。参见皮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