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验背疽方
概述:《集验背疽方》为中医外科专著。宋·李迅撰于1196年。主要内容:书中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兼证及其鉴别、诊治。并收多种经验药方。现存版本:《集验背疽方》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现有《三三医书》本。
-
李逸
李逸明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尝辑有《集验背疽方》一卷,未见行世。
-
对口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对口疔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对口疮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疮疡呕吐
疮疡呕吐病证名。即生疮疡期间出现呕吐症状。见《集验背疽方》。疮疡兼见呕吐,证见喜寒恶热而呕者宜降火,方以黄连解毒汤为主;喜热恶寒而呕者宜养胃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脉实便秘而呕者宜泻火,可用内疏黄连汤,脉细肠鸣腹泻而呕者则应托里温中,方用托里温中汤。治需灵活辨证,不可拘泥于毒气内攻之一端。
-
李迅
简介:李迅为南宋医学家。字嗣立,泉州(今属福建)人。尝官至大理评事,以医知名,于外证尤有心得,常出奇制胜,人皆称之。学术贡献:撰有《集验背疽方》一卷,有刊本行于世。《集验背疽方》全文在线阅读
-
对口痈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对口疽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对口发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疮疡补法
疮疡补法(sore-ulcer-tonifyingtherapy)为治法。见《集验背疽方》。指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生肌作用的方药以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愈合,治疗毒势已去,元气虚损之疮疡后期的治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
-
沉麝汤
处方:木香、麝香、藿香叶、连翘、乳香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发背疽之人,时为庸医用毒药掩盒,或刀割伤血肉之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温服。摘录:《集验背疽方》
-
琥珀犀角膏
《外科精要》卷下:琥珀犀角膏:处方:真琥珀(研)犀角(镑)各3克辰砂(研极细)茯神(去皮、心)各6克片脑(研)少许人参9克酸枣仁(去皮,炒)6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为膏,以瓷器收贮。痈疽之疾,初服头药失序,或不曾服内托散,又无药宣得内毒,致令热毒冲心经,甚至生红黑菌。阴火上炎之喉痛。
-
加料十全汤
功能主治:补气血,进饮食,生肌肉。用法用量:每日与排脓内补散相间服。摘录:《集验背疽方》
-
栀子黄芩汤
《集验背疽方》:方名:栀子黄芩汤别名:排脓内补散组成:漏芦2两半,连翘2两半,山栀子仁2两半,黄芩(去心)2两半,黄耆(生用)1两,防风2钱半,石韦(如无,以桑白皮代之)2钱半,生甘草2钱半,犀角2钱半,人参2钱半,苦参2钱半,白茯苓2钱半。主治:发背疮溃后,因饮食有伤,调摄不当,发热不住。
-
大瘟
大瘟为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一,即脑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脑疽
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属虚者又称为脑烁。脑疽的病因病机:脑疽患部为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大川乌丸
处方:大川乌(生,去皮尖)1两,当归1两,赤芍1两,苏木(锉,炒)1两,没药(生用,别研)1两,乳香1两(别研),穿山甲(用蚌粉炒脆,去粉)2两,独活2两。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活经络,生肌肉。摘录:《集验背疽方》
-
蚣蝎散
《外科精要》卷下:蚣蝎散:处方:赤足蜈蚣1条(去头足),全蝎3个(去足,生用)。摘录:《外科精要》卷下《集验背疽方》:方名:蚣蝎散组成:赤足蜈蚣1条(去头足,生用),全蝎3个(去丁爪,要有尾者,生用),木香1钱。附注:每用神异膏合,先量疽大小,涂在纸花上了,却以此药掺于膏药上,要使先到疮口故也。
-
加减八味丸
功能主治:《外科正宗》方之加减八味丸功在益肝肾,补气血,通经络。各家论述:熟地补先天之血,附子补真阳之火,萸肉涩精秘气,肉桂暖血温经,当归养血脉以荣经脉,泽泻泻浊阴以清子宫,吴茱温肝逐冷,干姜暖胃祛寒,阳起石以壮阳暖子脏也。净粉)3两,巴戟(去心,酒浸)4两,金樱子(去刺,半生者佳)3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