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伤
打伤为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如皮破、筋脉损伤,则出血、肿痛、或形成瘀块;治宜以行气、散瘀、止痛、止血、舒筋、坚骨为主,随证选方加七厘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壮筋养血汤、正骨紫金丹等。治宜手法外治;合并伤气者,服复元通气散;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
-
八厘散
(2)取本品3g,加乙醇10ml,振摇,滤过。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八《疡医大全》卷三十六方之八厘散:处方:土鳖虫(焙干)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血竭各3克生半夏(大者)当归(酒浸)巴豆霜砂仁雄黄香甜爪子各1.5克 虫、乳香、没药、血竭各一钱,生半夏、酒当归、巴豆霜、砂仁、雄黄、甜瓜子各五分。
-
栗树皮
《*辞典》:栗树皮: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L Sh P 别名:栗树白皮(《唐本草》)。化学成份:皮含槲皮素、尿素、色素及鞣质。功能主治: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②孟诜:主疸疮毒。③《本草图经》:主疮毒。⑤《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
-
江氏伤科学
概述:《江氏伤科学》又称《伤科方书》、《江氏伤科方书》,清代医家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
蚯蚓散
处方:豆粉7.5克蚯蚓15克功能主治:治阴茎疮。摘录:《普济方》卷三○一《普济方》卷二四九:方名:蚯蚓散组成:甘草、蚯蚓粪。主治:阴肿痛。方出《阎氏小儿方论》,名见《保婴撮要》卷十四:方名:蚯蚓散组成:干蚯蚓。主治:外肾肿硬成疝。用药禁忌:常避风冷湿地。如打伤筋缩痛甚者,急取白颈蚯蚓2-3条,捣烂冲酒服。
-
柃寄生
出处:《湖南药物手册》拼音名:L nɡJ Shēnɡ别名:方叶子、螃蟹脚、吊兰、胡龙须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的枝叶。花单性,雌雄同株,着生于节间顶部的两侧,排列成简单、3花的聚伞花序;雄花被3,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2,侧面纵裂;生境分布:常寄生于杨桐、柃、女贞等树上。功能主治:治气痛,打伤。
-
回生第一仙丹
组成: 虫五钱,自然铜三钱,乳香(每一两用灯草二钱五分,同炒枯,共研细,吹去灯草,得净末)、血竭、朱砂、巴豆(去油)各二钱,麝香三分。若牙关不开者,灌服。功能主治:《验方新编》卷十三引彭竹楼民部家传秘方之回生第一仙丹主治跌打、压伤、打伤、刀伤、铳伤、割喉、吊死、惊死、溺水死。
-
繁缕
《全国中草药汇编》:繁缕:拼音名:F nLǚ别名:鹅儿肠、鸡肠菜、合筋草、小被单草、园酸菜来源:石竹科繁缕属植物繁缕Stellariamedia(L.)Cyr.,以全草入药。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5-2.5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呈波状,两面均光滑无毛。跌打伤痛;醋和,或烧存性麻油调敷疮及肿毒。
-
星宿菜
果熟期9月。治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妇女经闭,乳痈,瘰疬,目赤肿痛,水肿,黄疽,疟疾,痢疾。①《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瘀,利尿逐水。⑤《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疳积,疝气,黄疸,心胃气痛,眼热红肿,淋浊,肺痨咳嗽。(《闽东本草》)③治中署腹痛吐泻:星宿菜干全草一两,食盐少许,水煎服。煎汤熏洗患处。
-
扁豆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拼音名:BiǎnD u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花。三出复叶;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各家论述:1.《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
接骨效方
处方:山栀(生为末)5分,飞罗面3钱。功能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姜汁调和,搽患处。治跌打伤损,逆气作肿,痛不可忍者,用栀、白面为末,井水调擦,干则扫去。摘录:《回春》卷八
-
疏肝散
《寿世保元》卷五:疏肝散:处方:黄连(吴茱萸煎水炒)6克柴胡当归(酒洗)各4.5克青皮(去瓤)桃仁(研如泥)枳壳(麸炒)各3克川芎白芍(酒炒)各2.1克红花1.5克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治肝经气滞血瘀,左胁下痛者。《症因脉治》卷三:方名:疏肝散组成:柴胡、苏梗、青皮、钩藤、山栀、白芍药、广皮、甘草。
-
大叶黄杨
拼音名:DàYèHuánɡYá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zcusThunb.的茎皮及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japonzcusThun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或树皮晒干。单叶对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土壤湿润的向阳地或庭园栽培。性味:苦;微温功能主治:祛风温;腰膝酸软;跌打伤肿;
-
过江龙子
《*辞典》:过江龙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Gu JiānɡL nɡZǐ别名:木腰子(《生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九龙藤的种子。冬季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九龙藤条。功能主治:理气止痛,活血散瘀。①《岭南采药录》:止气痛,理跌打伤,去瘀生新。②《生草药手册》:妇科消郁气痛,肝胃痛。
-
火炭母草根
化学成分:根中含肌醇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蛋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辞典》·火炭母草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HuǒTànMǔCǎoGēn来源: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根。①《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治虚弱、风热、头昏、气虚耳鸣、血气痛、白带。(《福建中草药》)③治跌打伤:鲜火炭母根二两。
-
尖萼厚皮香
拼音名:JiānèHòuPíXiā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尖萼厚皮香的叶或根。原形态:尖萼厚皮香乔木,高3-5m。单叶互生;苞片2,披针形,长2-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600m的山坡疏林中。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跌打伤肿;泄泻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摘录:《中华本草》
-
裂叶崖角藤
拼音名:Li Y Y JiǎoT nɡ别名:大过山龙、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篐、麒麟尾、大青蛇、大憨青、爬树龙来源:天南星科裂叶崖角藤Rhaphidophoradecursiva(Roxb.)Schott,以茎、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功能主治: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跌打伤,骨折,蛇咬伤,痈疮疖肿。
-
麦麸草根
拼音名:MàiFūCǎo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细野麻的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60-90cm。叶片草质,宽卵形,长2-10cm,宽1.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疏生短糙伏毛;花序腋生,长达20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山坡草地或灌丛中。性味:辛;主跌打伤肿;
-
绵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绵藤:拼音名:Mi nT nɡ别名:粉背南蛇藤、博根藤、麻妹条、落霜红、来阿片[苗语]来源:卫矛科绵藤CelastrusgemmatusLoes.,以根、叶入药。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长6-12cm,腋生花序短小,有花3-7朵,花梗中部以上有关节;
-
南瓜瓤
《*辞典》:南瓜瓤: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GuāR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瓤。功能主治:治烫伤,创伤。附方:①治汤火伤: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装入瓶内,愈久愈佳。(《随息居饮食谱》)③治打伤眼球:南瓜瓤捣敷伤眼,连敷十二小时左右。(《岭南草药志》)④治鼠咬伤:南瓜瓤、老鼠瓜,共捣烂敷伤口。
-
疏叶当归
拼音名:ShūYèDānɡGuī别名:疏叶独活、红果当归、猪独活、骚羌活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疏叶当归的根。总苞片3-9,披针形,带紫色,有缘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3000m的山地草丛中。性味:味辛;通络止痛。主风寒湿痹;跌打伤痛;注意:《全国中草药汇编》:“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
香胶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胶木:拼音名:XiānɡJiāoM 别名:假玉桂来源:榆科香胶木CeltisphilippinensisBlanco,以根皮、叶入药。雄花序长6cm,雄花花被裂片椭圆形,长3mm,有长柔毛,雄蕊9,最内的3枚基部的腺体通常无柄,花丝有长柔毛,花药长圆形,退化雌蕊细小,柱头2浅裂;性平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活血止痛;
-
小叶鹅掌柴
拼音名:XiǎoYèéZhǎnɡChái英文名:rootofLittleleafschefflera别名:七叶莲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小叶鹅掌柴的全株。小叶革质,线状长圆形,中内的长约8cm,宽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或先端有疏离锯齿2-4,上面无毛,下面被锈色星状绒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稍隆起;跌打伤痛;
-
野漆树根
《*辞典》:野漆树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YěQīSh Gēn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野漆树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漆树叶条。性味:《闽东本草》:性温,味涩。归经:《闽东本草》:入肝、肾、心三经。功能主治:治气郁胸闷,胸肺受伤,咳血,吐血,腰痛。注意:《闽东本草》:孕妇和燥热体质不宜。煮猪夹心肉服。
-
木香膏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组成:硫黄半两(细研),蜗牛壳半两(自死干枯,小者为上,净去泥土),木香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研如膏),朱粉半两。《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组成:木香半两,细辛半两(去苗叶),当归半两(切,焙),芎半两,木通半两,蕤仁半两(研),白芷半两。
-
苏木酒
《圣济总录》卷一三九:组成:苏木(椎令烂碎)2两。主治:被打伤损,因疮中风。用法用量:用酒2升,煎取1升,分3服,空心、午时1次、夜卧1次。
-
三神散
《医统》卷七十九:方名:三神散组成: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铜末(铸镜面上削下者,于乳钵内研细)各等分。主治:历节风,腰脚痛不得履地,及拗折伤肿,瘀血攻痛。用法用量:温酒调下。《仙拈集》卷一:方名:三神散组成:大附子、官桂、干姜(炒黑)各等分。附注:《医部全录》:明矾、黄丹各一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
-
起死回生丹
寒气逆上,身凉,痘色灰白塌陷,不食腹胀,呕吐,泄泻清水,肚腹疼痛,手足俱冷。《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起死回生丹组成:活雄地鳖虫(身小而带长者为雄,洗净,焙干)5钱,上血竭2钱,当门子3分,自然铜3钱(煅红,醋淬7次,研),上辰砂2钱,滴乳香2钱(去油,每两用灯草2钱5分同炒枯),净巴豆霜2钱。
-
通便散
《外科集腋》卷八:方名:通便散组成:朱砂1两,芦荟1两,麝香2钱主治:打伤数日之后,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3丸,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酿为丸,如黄豆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通便丸。
-
一粒止痛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iliZhitongWan处方:披麻草重楼乳香没药金铁锁麝香制法:以上六味,除披麻草、麝香外,其余重楼等四味分别粉碎成细粉,然后加入10%二氧化硅细粉,过筛,混匀;(2)取本品1g,除去糖衣,研细,加乙醇6ml浸渍24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不可与毛地黄类药物同服。
-
斗齿
斗齿为病名,又名齿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斗齿乃被打伤动摇也。宜蒺藜根灰敷之。”若出血者,宜云南白药掺之。
-
跌打万应散
处方:麝香1钱2分,血竭1钱2分,红花4钱,冰片1钱2分,乳香1钱2分(去油),没药1钱2分(去油),辰砂1钱2分(飞),耳茶1钱4分,归身1钱。用法用量:跌打伤筋折骨,血流不止,速用此散敷伤口,再用黄酒送下此散1分,立时止痛;骨折除伤口敷药外,再于伤口上下1尺以内有骨节处,用药少许揉擦,其断骨自响自接;
-
返魂夺命丹
处方:银丝草1两(即山橄叶,长白毛者佳),小鸡1只(过1个月者,不去毛)。功能主治:跌打伤损,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用法用量:上共捣烂如泥,热酒冲和,以布滤过,调猴骨末2钱服。服过再用棱莪散。摘录:《跌损妙方》
-
加味太一膏
概述:加味太一膏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方。处方: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各二两,槐枝、柳枝各一百段,阿魏三钱,轻粉四钱,血余一两,黄丹四十两,乳香末五钱,没药末三钱。功能主治:主治发背,痈疽,恶疮,跌打伤损,湿痰流毒,筋骨走注作痛,烫火伤等。
-
无名异
概述:无名异为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性味:甘、平。臁疮久不愈合,研宋撒或油调搽。1、打伤肿痛。2、骨伤骨折。用无名异、甜瓜子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五钱,热酒调服。5、天泡疮。用无名异末,水调服。7、拳毛倒睫。这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因而是治跌打损伤的要药。
-
白马蹄散
《刘涓子鬼遗方》卷二:白马蹄散:别名:马蹄散(《千金翼方》卷二十)。功能主治:打伤,腹中瘀血;用法用量:温酒服3克,日三夜一。摘录:《圣惠》卷六十七《圣济总录》卷一五二:组成:白马蹄(炙黄)1两半,龟甲(醋炙)2两,鳖甲(醋炙,去裙襕)2两,牡蛎(煅)3分。主治:带下久不愈。制备方法:上为散。
-
蚕子酒
处方:蚕子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被打伤损,因疮中风。用法用量:将刀子于纸上量事,刮取约1钱匕,细研,酒3-5合调服。如人行里许,更1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
赤芍药丸
《普济方》卷三○九:赤芍药丸:处方:芍药1两(用赤的),好乳香半钱,接骨木半两,川当归1两,川芎1两,自然铜1两。《圣惠》卷八十八:别名:芍药丸组成:赤芍药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桂心半两,赤茯苓半两,柴胡半两(去苗),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主治:诸尸鬼疰,中恶心痛。
-
除风益损汤
《原机启微》卷下:除风益损汤:处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各3克藁本前胡防风各2.1克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主治:眼目外伤,睛珠突出及血虚生翳膜,产后目痛。伤于额交巅,耳上角及脑,加苍术;各家论述:以熟地黄补肾水为君,黑睛为肾之子,此虚则补其母也;川芎治血虚头痛,藁本通血去头风,为佐;
-
代杖汤
概述:代杖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代杖汤:处方:乳香、没药、苏木各二钱、蒲黄、木通、炒枳壳、甘草、当归尾、牡丹皮、木耳、炙穿山甲各一钱,土木鳖五个。土鳖5个(焙)苏木乳香没药各6克木耳川山甲丹皮枳壳蒲黄归尾木通甘草各3克功能主治:《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代杖汤主治夹挤伤破溃者。
-
薤白膏
处方:薤白(细切)30克生地黄(拍碎)90克栀子仁30克杏仁(去皮、尖)30克胡粉90克白芷30克酥60克羊肾躯脂(炼成者)600毫升制法:上药八味,除酥、脂外,细锉。功能主治:治灸疮经久不愈。主治:搕打伤折,金疮。《外台》卷二十九引《集验方》:方名:薤白膏组成:薤白2两,当归2两,白芷1两,羊髓1斤。
-
续筋接骨酒
处方:透骨草10g白芍药10g自然铜末3g大黄10g当归10g丹皮6g生地15g土狗10个土虱30个红花10g白酒350ml炮制:将上述10味药材,除自然铜外,均捣为粗末,用酒煎取一半;候温,过滤去渣,分作3份。功能主治:接骨续筋,止痛。主治跌伤,打伤。用法用量:每日用1份药酒送服自然铜末1g。注意:孕妇忌饮此酒。摘录:《民间验方》
-
一绿散
概述:一绿散为《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组成为芙蓉叶、生地黄各等分。或为末,以鸡蛋清调敷。治打扑伤损,眼胞赤肿疼痛。处方:芙蓉叶生地黄各等分功能主治:治眼胞打伤,赤肿疼痛。用法用量:上药捣烂,敷眼胞上;
-
矮杨梅皮
拼音名:ǎiYánɡMéi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根。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雌雄异株;性味:酸;通络止痛。
-
驳骨草
《*辞典》:驳骨草: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B GǔCǎo别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杂木林中阴湿处,及山坡下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附方:①治菌痢,肠炎,上感,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功劳三至五钱,煎服。
-
出山虎
拼音名:ChūShānHǔ别名:边耳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爱地草的全草。)0.Kuntze[G.reniformisD.Den]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叶柄长1-5cm,被广展的短柔毛;花白色,花冠管狭,长约8mm,顶部4裂,裂片披针形,长约3mm,外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林中潮湿地。性味:苦;散瘀止痛。
-
单条草
《*辞典》:单条草: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DānTi oCǎo别名:星宿菜(《救荒本草》),灵疾草(《陕西植药调查》),小硼砂(《贵州植药调查》)。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泽珍珠菜的全草。鲜用或晒干。60厘米,有时基部稍带红色。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或线形,长2~④《广西药植名录》:治痔疮,无名肿毒。
-
冬里麻根
拼音名:DōnɡLǐMáGēn别名:水麻柳根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水麻的根或根皮。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4-1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密生小牙齿,上面粗糙,下面密生白色短绒毛;雌雄异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丘陵或低山溪边或林边。性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消肿。跌打伤肿;
-
胡枝子根
《*辞典》:胡枝子根: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拼音名:H ZhīZǐGēn别名:野山豆根(《江西民间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根或根皮。10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赤白带下,流注肿毒。《江西民间草药》:治腰痛,风湿肌肉关节痛,跌打伤,妇人赤白带下,流注痰毒,黄肿。
-
姜叶
《*辞典》:姜叶:出处:《纲目》拼音名:JiānɡY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叶。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金匮要略》: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以姜叶汁饮之一升。②《本草汇言》:散水结,杀鱼脍生冷诸积,捣汁和酒饮。附方:治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温酒服方寸匕,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