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纳
吐纳为气功术语。呼出污浊之气为吐,吸入新鲜之气为纳。魏·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寄,表里具济也。”《庄子·刻意》:“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
-
太清调气法
太清调气法为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功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吸气,以口吐气。以关节通、毛孔开,遍身润汗出为度,得汗后,将息良久,乃起床于无风处徐徐散步。
-
太上老君养生诀
《太上老君养生诀》为气功学专著。原题华佗授广陵吴普,当系后人托名者。全书分五禽、服气吐纳、养生真诀、服气诀等五个部分。内容有五禽戏、六字气诀、存想闭气等。据考,五禽戏法同《养性延命录》,服气存想法同《备急千金要方》。
-
咽喉病导引法
咽喉病导引法(daoyinforthroatdisea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行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叩齿,吐纳漱咽,以防治喉痹、暴哑等病证的方法。
-
术数
概述:术数:1.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蹻、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隐庵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方术气数·术数:术数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
六气诀
六气诀气功功法名。这种功法在古代气功典籍《服气经》中就有记载,该书后虽失传,但其记载为《养性延命录》所收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其后,隋·智(岂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胡愔《黄庭内景五脏补泻图》等书及宋元明清的许多气功文献对此功法均有载述。
-
气功三调
气功三调指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身、调息、调心。调身:调身,即练功时首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无论取卧、立、坐何种姿式、都要注意衣带宽松、头正悬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舒腰松腹、敛臀松膝、五趾爪地、垂帘内视等要领。常用方法有二:一是凝神(守一),包括丹田意守法、命门意守法、穴位意守法等;
-
男性吐纳综合征
疾病别名男性特纳综合征,男性特纳氏综合征疾病代码ICD:E34.8疾病分类内分泌科疾病概述本征属原发性睾丸功能减退症的一个类型,本质上是性染色体畸变的遗传性疾病。体态外形常与吐纳综合征相似身材矮小、项蹼、眼距增宽、面容呆板、盾胸、乳头间距增大、肘外翻、指甲过凸及其他畸形,故称男性或假性的Turner综合征。
-
胡愔
胡愔唐代女医家,道士。道号见素子。太白山(今陕西太白县)人。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848年),以道教摄生研究脏腑,先述脏腑,次述修行、病源、吐纳、除疾、药治、察色寻证,月食禁忌等。另撰《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补泻内景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等,均未见传世。
-
导引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导引行气
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方士
古代掌握方技、求仙、炼丹、禁祝、祈祷诸术的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遵《内经》此说,故方士多指方技之士,即医生。其出现不晚于周,至秦汉大盛,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方士集团,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