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苕母子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H nɡTi oMǔZǐ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番薯条。功能主治:《四川中药志》:生捣外敷,治汤火伤。摘录:《*辞典》
-
红叶甘橿
拼音名:H nɡY GānJiānɡ别名:绿绿柴、香叶子来源:樟科红叶甘橿LinderacercidifoliaHemsl.,以叶入药。生境分布: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功能主治:解疮毒。用法用量: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狼紫草
别名:野旱烟来源:紫草科狼紫草LycopsisorientalisL.,以叶入药。生境分布:甘肃、陕西、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功能主治:消炎止痛。主治疮肿。用法用量:叶捣烂外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鳞叶藓
《全国中草药汇编》:鳞叶藓:别名:多枝鳞叶藓来源:苔藓类鳞叶藓Taxiphyllumtaxiramenum(Mitt.)Fleis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功能主治:主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鲜品捣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木本胡枝子叶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M BěnH ZhīZǐY 来源: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叶。功能主治:《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发背,捣烂外敷。摘录:《*辞典》
-
雀榕根
《*辞典》:雀榕根: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Qu R nɡGēn来源:为桑科植物笔管榕的根。功能主治:治乳痈,干根五钱,酒水煎服;另用鲜叶加冷饭捣烂外敷。摘录:《*辞典》
-
天脚板果
《*辞典》:天脚板果: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TiānJiǎoBǎnGuǒ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桃叶瑭瑚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天脚板条。功能主治:《峨嵋药植》:捣烂,调面粉外敷,治跌打损伤。摘录:《*辞典》
-
铁灯台
来源:百合科铁灯台ParisbockianaDiels,以地下部分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治无名肿毒。用法用量:先于患处涂桐油,然后将地下部分捶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头顶一支花
来源:报春花科头顶一支花LysimachiafistulosaHand.-Mazz.,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功能主治:治蛇咬伤。用法用量:鲜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锈毛络石
别名:大黑骨头、橡胶藤来源:夹竹桃科锈毛络石Trachelospermumdunnii(Levl.)Levl.,以芽入药。生境分布: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鲜品捣烂外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羊角纽花
《*辞典》:羊角纽花: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Y nɡJiǎoNiǔHuā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的种子的丝状绒毛。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羊角拗条。功能主治:①《本草求原》:止刀伤血。②《岭南采药录》:外敷跌打。摘录:《*辞典》
-
四贤散
《千金珍秘方选》:组成:枯矾、松香、五倍子、雄黄各等分。主治:瘌疮并肥疮。用法用量:外敷。制备方法:上为末,麻油调敷。
-
猪蹄脂散
《普济方》卷三○○引《德生堂方》:方名:猪蹄脂散组成:猪后悬蹄(烧,研细)、猪脂。主治:因冻所致烂疮。用法用量:外敷。制备方法:上药都拌匀。
-
外用剂
外用剂,是治疗疮疡、皮肤、肛肠、妇科等疾病的功效独特的一类方剂。其主要的方法有外敷、贴膏、掺撒及熏洗等。
-
大蒜糊剂
处方:独头蒜10g,豆豉2g,精食盐0.5g,5%醋酸(食用醋)2ml。制法:上药混合,捣烂如泥。功能主治:神经性皮炎。用法用量:外敷,每次敷20~30分钟,隔3日1次。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儿茶轻粉散
处方:儿茶3g,鸡内金3g,轻粉1.5g,冰片1g。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女阴溃疡。用法用量:外敷。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黄柏红升散
处方:黄柏62克煅石膏62克轻粉12克红升丹12克枯矾6克功能主治:治黄水疮。用法用量:共研为细末,豆油调,外敷。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清热活血化毒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热活血化毒膏组成:乳香5分,苍耳子5分,甘草5分,冰片少许。功效:清热和血,祛风化湿,解毒。主治:皮肤疮疡。用法用量:加入黄连膏2钱,共捣烂合膏。外敷。
-
漏瘤
漏瘤病名。指瘤体生长日久,黄水渗出不断,愈而复发,痒不可忍者。见清·张绍棠《增广灵验验方新编》卷十一。内治宜清热祛湿,亦可用白油膏外敷之。
-
黄丹油膏
处方:松香6克黄丹6克硫黄6克黄柏6克铅粉1克制法:共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湿疹。用法用量:麻油调,外敷。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接骨六一散
处方:五加皮6份,土鳖1份。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接骨、活血、止痛。主骨折中、后期。用法用量:蜜调外敷。摘录:《外伤科学》
-
天义散
《囊秘喉书》:别名:山甲散组成:穿山甲(煅)。主治:误食毒蚁生疮。用法用量:外敷。或加入钟乳石散亦可。制备方法:上为末。
-
神功一圣膏
《青囊秘传》:方名:神功一圣膏组成:硇砂、蓖麻子(去壳)各等分。功效:发散。主治:诸毒。用法用量:水调,外敷。
-
蜈蚣油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蜈蚣油膏组成:蜈蚣1条(焙干,去头足)。主治:淋巴腺结核。用法用量:外敷患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植物油20毫升搅拌均匀。
-
荷叶茶调散
概述:荷叶茶调散以干荷叶、茶叶为主要原料,具有解毒杀菌的功效,用于治阴疮。用法:焙干研细末,浓茶汁调糊状外敷。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涂
涂外敷。《灵枢·经筋》:“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
-
丹瘤
丹瘤为病名。儿童之皮肤感染或血管瘤。《儒门事亲》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全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瓷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
冰石散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煅石膏31g,冰片1g。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疮疡糜烂。用法用量外敷。
-
柏石散
处方:黄柏30g,石膏30g,枯矾15g。制法: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清除湿热。主旋耳疮,风热湿邪浸渍,黄水淋漓者。用法用量:外敷。摘录:《中医耳鼻喉科学》
-
敷疔散
处方:真珠5分,冰片2分,牛黄3分,孩儿茶1钱,血余1钱,黄柏1钱。制法:上为末,加血余再研。功能主治:痘疔。用法用量:外敷。摘录:《痘学真传》卷七
-
揭毒散
处方:大黄1两,朴消1两5钱,白及7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热性肿毒。用法用量:井水调,外敷。摘录:《青囊秘传》
-
硫黄敷痛膏
处方:硫黄。功能主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法用量:用醋磨硫黄,外敷患处;或用葱白捣烂炒热熨之。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五引《种福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