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顶
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瘈疭,高血压,鼻炎,眩晕,鼻渊,癫痫,颠顶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中风,水肿,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头晕,目赤,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等。前顶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沿皮刺0.5~
-
交冲
别名交冲。交冲穴主治病证: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
后顶
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后顶配太阳、百会、合谷,治头痛。
-
前项
前项即前顶,“项”,“顶”之误。督脉经穴。见《理瀹骈文》。出《针灸甲乙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正坐或仰靠取穴。有清头目、潜肝阳作用。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小儿惊癫、瘈疭及高血压、鼻炎等。本穴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配迎香、合谷治鼻炎。一般沿皮刺0.3~
-
顶中线
概述:顶中线(dǐngzhōngxiànMS5middlelineofvertex)为头针穴线名。沿头部中线,从百会到前顶的直线。顶中线位于顶部正中线,自百会至前顶段。顶中线穴主治病证:顶中线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
前不均倾位
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枕横位中胎头以前不均倾势入盆者简称为前不均倾位。2.产程中容易出现尿潴留。4.直肠指检或阴道检查,宫颈前唇水肿,骨盆前半部被塞满,而骨盆后半部有空虚感,胎头矢状缝在骨盆横径位上,且后移至接近或偏向骶岬。1、腹壁松弛或悬垂腹者,可加用腹带纠正胎儿的倾斜姿势,避免前顶先入盆。
-
摩顶立成膏
《圣济总录》卷十五:方名:摩顶立成膏组成:青莲花2朵,青黛(研)4两,龙脑(研)1两半,石膏(研)1两,麝香(研)1两半,芒消(研)2两,消石(研)2两,凝水石(研)1两,朴消(研)1两,桑寄生5两,莲子草3两,白杨木皮(锉)2两(一方去青莲花,用盐绿)。主治:头风肿痒,脑热生疮,目暗赤痛。
-
热俞五十九穴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热病五十九俞
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据《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载,五十九刺的穴位是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哑门、廉泉、承浆等7穴;
-
热病五十九腧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巅顶痛
概述:巅顶痛为症状名,是顶巅痛的别称。巅顶痛由肾虚、相火偏旺,循督脉上扰所致。巅顶痛的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为主。巅顶痛者属厥阴经,加通天、前顶、太冲、涌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顶体反应
反应过程较长,包括顶体受体的激活、顶体膜与精细胞质膜融合、顶体中水解酶的释放、卵细胞外被(透明带)的水解等,最终导致精细胞质膜与卵细胞质膜的融合。顶体素(精子头粒蛋白,acrosin)以酶原形式存在于顶体内,称前顶体素,只有经过顶体反应才激活形成顶体素,它具有溶解卵透明带作用;
-
横透
横透为透刺方法之一。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在得气基础上,施行相应手法。如上星透神庭治鼻塞,百会透前顶治巅顶痛,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歪斜,中渚透液门治手臂肿痛,肾俞透志室治腰痛等。
-
喉风针诀
喉风针诀喉风针灸治疗技术名称。用针法开导经络,疏通气机,可使邪热外达,风痰自解。行针时宜从少商、少冲、合谷三穴始,病重者先从囟会、前顶、百合、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
-
头面正中线
头面正中线经穴定位线。为督脉、任脉经过处,头正中线(发际内),分布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哑门;面正中线,分布素髎、水沟、兑端、龈交、承浆等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