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痹
又称骨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
-
龙火汤
处方:苁蓉3钱,肉桂5分,党参4钱,茯苓2钱,白术1钱,归身2钱(酒炒),白芍1钱(酒炒),木香5分,川断2钱,独活1钱(酒炒),角霜4钱,蚕沙3钱,红枣10枚,姜3片。功能主治:调养气血,温通经络。
-
豨莶散
《活人方》卷六:方名:豨莶散组成:豨莶草不拘多少(去梗,取叶,晒干)。主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疼,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准绳 疡科》卷一:方名:豨莶散组成:豨莶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小蓟根、五爪龙、生大蒜各等分。得大汗通身而愈。
-
伸法
伸法推拿方法名。是帮助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进行伸展的一种方法。本法可活血舒筋,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促使错位的软组织复位。《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正卧,叠两手著背下,伸两脚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痛痹。”
-
钱潢
钱潢清代医家。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精研《内经》、《伤寒论》,认为仲景之方,无能愈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
-
结
《灵枢·九针十二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⑤指结脉。《素问·平人气象论》:“结而横,有积矣。”⑦气血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
羌防行痹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顾松园经验方:方名:羌防行痹汤组成:羌活1钱,防风1钱,秦艽2钱,川断2钱,威灵仙2钱,全当归2钱,明乳香5分,净没药5分,杜红花5分。功效:活血祛风,宣通经隧。主治:行痹,痛痹。用法用量:用童桑枝、青松针各1两煎汤代水,煎服。
-
身痛
身痛为症状名。即周身疼痛。可见于伤寒、中暑、湿痹、痛痹等病。
-
垫法
垫法推拿手法名。在仰卧时,将掌背或拳背向上垫于腰背及骶部八髎穴处,并同时进行下肢屈伸活动或进行深呼吸,可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进行刺激。以疏经通络及改善和调节脏腑的功能,常用于消化不良、便秘、腰腿痛等症。
-
家秘羌活汤
处方:羌活、防风、秦艽、柴胡、葛根、独活、川芎、苏梗、木通、钩藤。功能主治:风寒湿三气痛痹。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术附防风汤
《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施圆端效方》:组成:白术1两,附子(熟)1两,甘草1两,防风1两,桂3两,茯苓半两。主治:肢节痛重,不可转侧,脚气痛痹,自汗欲衣,或身微肿。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夜1。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蚺蛇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蚺蛇酒组成:蚺蛇肉1片,羌活1两。功效:杀虫辟瘴。主治:诸风痛痹,癞风,疥癣,恶疮。用法用量:上药用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酿成酒饮;亦可浸酒。用药禁忌:忌风及欲事。
-
紧
紧①脉象名。呈拘急收缩,如按绳索,左右弹指之象。常风于寒证、疼痛及宿食等证。《灵枢·禁服》:“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②针刺入人体后一种针下紧束有力的感觉。《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参“紧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