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目
察目为望诊内容之一。察色泽的变化,当结合五色主病,联系目的分部,以判断脏腑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气衰则目无神,白睛暗浊,黑睛晦滞,视物不清。形态的改变如眼胞浮肿多为水肿病,眼窝内陷多是津亏液耗,精气衰败;目眦赤烂,多属湿热;
-
肝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酒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色厥
治用独参汤益气固脱。《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
-
肺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风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出红脓者为风耳,偏于肝经血热,甚者耳内疼痛、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治宜清肝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2.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外治宜提脓拔毒。
-
肾疳
概述:肾疳:1.五疳之一;是指以下部生疮,大便滑泄,脱肛不收,面色微黑,口渴,夜啼,手足逆冷,消瘦,或见耳内出脓,臭秽,连年不愈为主要表现的疳证。又名骨疳、急疳。继进九味地黄丸(《证治准绳》:熟地黄、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当归、川芎、牡丹皮、山药、使君子肉)。聤耳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口苦心烦。
-
耳风毒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外治宜提脓拔毒。
-
聤耳
又称脓耳。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治法:疏风清热。针灸治疗:体针:选穴:取听宫、翳风、风池、合谷、足临泣等穴为主。虚证加太溪、肾俞、足三里;
-
停耳
概述:停耳为病名。聤耳患者日常保健:聤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
-
沍耳
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乳儿哺乳体位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
-
耳湿
《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也有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聤耳的病因病机:聤耳主要与风热外袭、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有关。需要与聤耳相鉴别的疾病:聤耳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治法:疏风清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
脉诊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
面青
面青诊断学名词。系一种色诊。青为风之色,属肝。青而脱色,为惊恐;青而黑色,为寒痛;青而淡白,为虚风;青而带赤,为肝火;青赤晦滞,为郁火;小儿惊风,成人痉厥,每有青色出现,是为先兆。妇女痛经也可见青色。青色而光泽明润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青欲如苍譬之泽,不欲如蓝。”
-
久头痛
如头风、偏头风、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郁热头痛、痰厥头痛等,多属久头痛。《明医杂著》薛立斋注:“久头痛…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
-
面黑
面黑诊断学名词。指一种色诊之一。黑为阴寒之色,属肾。多至寒、主痛、主劳倦、主血瘀。黑而瘦削,多属阴火内伤,肾水枯竭;黑而焦干,为下焦肾热;黑而熏亮,水气支饮;黑而带黄,劳疸蓄血;黑绕口角,胃阴已绝;光明润泽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