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雅内编
《串雅内编》为中医临床著作,清代赵学敏撰。
-
痰闭惊厥
痰闭惊厥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风痰阻闭经络而引起的惊厥。症见牙关紧闭,双目上窜,四肢抽搐。多因患儿痰湿偏盛,蕴于肺胃,复为外邪所犯,或饮食所伤,邪从热化,热郁生风,风痰上扰清窍,扰及经隧所致。体实者,治宜镇风豁痰,用止痉散。体虚者,治宜化痰镇静,用六君子汤加僵蚕之类。参见痰闭条。
-
舌笋
舌笋为病证名。见《串雅内编》。小儿舌上起白泡一粒,名舌笋,因妨碍吮乳,故令啼哭不止。宜以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
串
串一种治法。民间行医的走方医将药性下行的药物称为串药,使用患药的治疗方法叫串。串药多具有泻下作用。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牛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清·赵学敏《串雅内编》、《串雅外编》汇集了走方医的医术方药,并以“串”为书名。
-
吹喉药
《串雅内编》卷一:吹喉药:处方:白矾3钱,巴豆5粒(去壳)。功能主治:急缠喉风,乳蛾,喉痹。摘录:《串雅内编》卷一《疡医大全》卷十七:方名:吹喉药组成:硼砂2钱5分,雄黄3钱,儿茶1钱,冰片3分,苏薄荷3两(另研)。功效:开关生津。若锁喉风口内干枯者,以井水调灌。用药禁忌: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
-
黑发仙丹
处方:熟地1斤,苡仁8两,山药8两,桑叶8两,白术2两,生何首乌2两,巨胜子3两,白果3两,黑芝麻4两,北五味2两,花椒1斤,乌头皮4两,胡桃肉3两,参片3两(无亦可)。功能主治:黑发。主用法用量:每服5钱,开水送下。摘录:《串雅内编》卷三
-
黑须仙丹
别名:黑发仙丹处方:熟地1斤,万年青3片(小用5片),桑椹1斤,黑芝麻8两,山药2斤,南烛皮4两,花椒1两,白果1两,巨胜子3两(连壳用)。功能主治:黑发。主用法用量:黑发仙丹(《串雅内编》卷三)。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黑盐顶
处方:盐1升(纳粗瓷瓶中,将泥头筑实,先以糠火围烧,渐加炭火候烧透赤色,盐如水汁即去火,待凝,将瓶敲破取出用),豆豉1升(熬煎),桃仁1两(和麸炒),熟巴豆2两(去心膜及壳,隔纸炒令油出,须生熟得中,焦则少力,生又损人)。功能主治:时气,心痛,血痢,疟疾,骨蒸。注意:服药后须忌口2-3日;
-
喉闭丸
别名:巴霜顶处方:雄黄1钱,郁金5钱,巴豆7粒1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功能主治:缠喉风喉闭,先胸膈气紧,蓦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不能通,顷刻不活。用法用量:巴霜顶(《串雅内编》卷三)。各家论述:雄黄能破结气,巴豆能下稠痰,郁金能散恶血,冰、麝能透关窍,尽此四者,闭则通矣。
-
换皮麻药
处方: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功能主治:凡欲去皮之疮癣,先服此药,使其不知痛苦,然后开刀。主用法用量:茉莉花根务宜慎用,《本草》言其醉人,每至不醒。摘录:《串雅内编》卷二
-
截水肿丸
处方:葶苈子4两(炒)。制法:上为末,以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截水肿。主遍身肿满,手按之仍起者。用法用量:《青囊秘传》:泻水,用苦葶苈;清肺热,用甜葶苈。摘录:方出《串雅内编》卷一,名见《青囊秘传》
-
鲤鳞丸
处方:归尾5钱,大黄2钱,荆芥穗2钱,桔梗2钱,乳香(炙)2钱,没药(炙)2钱,黄芩3钱,连翘3钱,防风2钱5分,羌活2钱5分,全蝎1钱,蝉退(去头)20个,僵蚕25条,雄黄7分,牛皮胶(土炒)1两,金头蜈蚣(去头足)4条(分4法制,1条用姜汁涂上焙干;功能主治:未成内消,己成多脓,神效异常。主无名肿毒,瘰疬。
-
硫黄顶
处方: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制法:上以水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硫黄末为衣。功能主治:腰疼。用法用量:原书吴庚生按:此方惟须体实而年久湿重者为宜,亦不可骤投至五十丸之多,当量症加减为妥。摘录:《串雅内编》卷三
-
神效托里散
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若病在上,食后服;附注:神效散(《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托里散(《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神功托里散(《外科发挥》卷二)、金银花散(《外科发挥》卷五)、四妙汤(《医宗说约》卷六)、四金刚(《串雅内编》卷二)。
-
五香串
《串雅内编》卷三:组成:沉香3钱,丁香3钱,木香3钱,檀香3钱,乳香(去油)3钱,巴豆霜3钱,大黄5钱,甘草5钱,郁金5钱,苍术5钱,五灵脂5钱,陈皮5钱,厚朴5钱,雄黄5钱,豆蔻肉6钱。主治:腹心气,胁痞积,一切痛症。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2钱为衣。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主治:气膈膨胀。
-
太真红玉膏
《本草纲目》卷九引《闺阁事宜》:别名:红玉膏组成:轻粉、滑石、杏仁(去皮)各等分。用法用量:洗面毕,敷之。旬日后,色如红玉。制备方法:上为末,蒸过,入脑、麝少许,以鸡子清调匀。附注:红玉膏(《串雅内编》卷三)。
-
牛郎串
组成:白牵牛子(半生,半炒,研取头末)四两五钱,槟榔一两,茵陈、莪术(醋煮)、三棱(醋炙)、皂角(炙,去皮)各五钱。功能主治:《串雅内编》卷三方之牛郎串主治邪热上攻,痰涎壅滞,噎膈,反胃吐食,及积聚痞块,疮热肿痛,或大小便不利;《串雅补》卷二方之牛郎串:别名:小串组成:黑丑(头末)、槟榔各等分。
-
仙传救急惊神方
《医便》:别名:仙传神效方、急惊散、仙传急惊散组成:生白石膏(研末)10两,辰砂(研末)5钱。主治:小儿急惊风;及大人中风、气性风、羊羔风、中痰。制备方法:2味和匀。附注:仙传神效方(《良朋汇集》卷三)、急惊散(《仙拈集》卷三)、仙传急惊散(《串雅内编》卷一)。
-
取牙神方
《外科百效》卷二:方名:取牙神方别名:取齿丹、取牙鲫鱼霜组成:鲫鱼4-5两重者(去肠屎)。用法用量:每点牙,一咳即出。制备方法:将赤脚信末入鱼腹内,置净处阴干,候起霜刷下听用。附注:取齿丹(《外科全生集》卷四)、取牙鲫鱼霜(《串雅内编》卷三)。
-
取疔膏
方出《柳州救死三方》引贾方伯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二),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七九引《吴氏集验方》:方名:取疔膏组成:蜣螂心。主治:疔疮。用药禁忌:禁食羊肉。《串雅内编》卷二:方名:取疔膏组成:乳香1粒,麝香米大1粒,黄连(研末)、连翘(研末),桃仁2个(去皮)。3-4日连疔揭去。
-
三奇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三奇顶组成:经霜天烛子3钱,腊梅花3钱,水蜒蚰1条(俱预收)。主治:小儿天哮。用法用量:水煎服。
-
青绿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青绿顶别名:青绿丸组成:石青1两,石绿5钱。主治:顽痰不化。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温水送下。吐出痰2-3盏,不损人。制备方法:水飞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附注:青绿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
牵牛串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八引《经验方》,名见《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牵牛串组成:黑牵牛1斤(生)。主治:五积成聚。用法用量:至重者,每服30-50丸,陈橘皮、生姜煎汤,临卧服。寻常行气,每服10丸。制备方法:上药为末8两,余滓以新瓦炒香,再捣取4两,炼蜜为丸,和梧桐子大。用药禁忌:虚者慎用。
-
珍珠滚痰丸
《串雅内编》卷一:方名:珍珠滚痰丸组成:半夏50粒,巴豆30粒(去壳)。主治:小儿痰塞心胸,及癫痫痰厥与喉闭有痰者。用法用量:每服7丸,用萝卜汁送下。制备方法:2味同煮,待半夏熟烂,取出巴豆止用半夏,烘干为细末,米糊为丸,如菜子大朱砂为衣,晒干。
-
砒霜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砒霜顶组成:精猪肉30两(切作骰子块),白信1两(研细末)。用法用量:每服大人20粒,小儿4-5粒,食前茶汤送下,量虚实服之。制备方法:将白信末拌在肉上,令匀,用纸筋黄泥包之,令干。白炭火于无人处煅,俟青烟出尽,研细,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药宜制三年后方可用。
-
神传剪草膏
《本事》卷五:方名:神传剪草膏别名:仙传膏组成:剪草1斤(婺州者)。如久病肺损咯血,只1服愈,寻常咳嗽血妄行,每服1匙可也。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剪草气味苦寒,入手太阴、手足厥阴,痨瘵而致久咳吐血不止,损伤及肺,血溢妄行,此方虽近似丹方,亦是培土生金之法。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 神传膏。
-
贴腰膏
《串雅内编》卷一:方名:贴腰膏组成:生姜1斤(捣汁4两),水胶1两。主治:腰痛。用法用量:贴腰眼。甚效。制备方法:上同煎成膏,厚纸摊。
-
轻粉串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轻粉串组成:轻粉1分。主治:小儿吃泥。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米饮送下。良久泻去泥土,即愈。制备方法:砂糖为丸,如麻子大。
-
轻粉顶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轻粉顶组成:无雄鸡子1个,轻粉1分。主治:小儿涎端。用法用量:3岁儿食尽,当吐痰或泄而愈。制备方法:用鸡子清入轻粉拌匀,银器盛,置汤瓶上蒸熟。用药禁忌:壮实者乃可用。
-
消痈酒
《串雅内编》卷四:方名:消痈酒组成:万州黄药子半斤(紧重者为上;如轻虚,是他州所产,力薄,用须加倍)。用法用量:取无灰酒1斗,投药入中,固济瓶口,以煻火烧1周时,待酒冷乃开。时时饮1盏,不令绝酒气,经3-5日后自消矣。
-
破瘿点药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破瘿点药组成:水银1钱,硼砂1钱,轻粉1钱,鹊粪1钱,莺粪1钱,冰片5分,樟脑5分,绿矾1钱,皂矾1钱,麝香3分。主治:瘿瘤。3日后水尽,而皮宽如袋,后服煎方:人参3钱,茯苓5钱,苡仁1两,泽泻2钱,猪苓1钱,黄耆1两,白芍5钱,生甘草1钱,陈皮1钱,山药3钱,水煎服。用药禁忌:忌房事半年。
-
秘传一擦光
《医学正传》卷六:方名:秘传一擦光别名:一擦光组成:蛇床子1两,苦参1两,芜荑1两,雄黄5钱,枯矾1两2钱,硫黄5钱,轻粉2钱,樟脑2钱,大风子5钱(取肉),川椒5钱。主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般恶疮。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一擦光(《串雅内编》卷二)。
-
诸疮掺药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诸疮掺药组成:银熟石膏1两,松香3钱,白芷3钱,樟脑1钱,轻粉5分,冰片1分。主治:天泡疮。用法用量:用熬熟猪油调搽。制备方法:上为末。
-
偷刀散
《慈幼新书》卷十一:方名:偷刀散别名:黄甲串组成:大黄2钱,白芷2钱,穿山甲1钱。功效:便毒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脓从大便下。用法用量:空心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作2次服。附注:黄甲串(《串雅内编》卷三)。
-
提气汤
《串雅内编》卷二:方名:提气汤组成:人参、白芷、生地、龙胆草、川芎、升麻、柴胡、乳香、甘草、贝母、橘红、香附、桔梗各等分。主治:瘰疬(取核时先服)。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犀黄串
《串雅内编》卷三:方名:犀黄串组成:升麻2两,犀角2两,黄芩2两,朴消2两,栀子2两,大黄2两,豉2升。功效:辟瘴明目。主治:四肢热,大便闭结。用法用量:觉四肢大热,大便闭结,即服30丸,取微利为度;四肢小热,食后服30丸。制备方法:上微熬,同捣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小金丝膏
概述:小金丝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串雅内编》卷二方之小金丝膏:处方:沥清、白胶香各二两,乳香二钱,没药一两,黄蜡三钱,香油三两。功能主治:《串雅内编》卷二方之小金丝膏主治疥疮疖毒。《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方之小金丝膏:方名:小金丝膏组成:沥青2两,白胶香2两,乳香2钱,没药1两,黄蜡3钱。
-
喷嚏丸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子母秘录》,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喷嚏丸组成:半夏1两。主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中风不语,尸厥,中恶,中鬼。制备方法:上为末,丸如大豆大。附注:《串雅内编》庚生按云:半夏以研细末吹入鼻中为宜。盖为丸塞鼻,每致闭气反为害矣。
-
散毒丹
《青囊秘诀》卷下:方名:散毒丹别名:散毒神丹组成:土茯苓1两,黄柏1两,甘草1两,栀子(炒,研)1两,肉桂1钱。4剂则火从小便而出,疼痛少止,然后用生势丹敷之。《石室秘录》卷四:方名:散毒丹别名:散毒仙丹组成:生甘草3钱,当归9钱,蒲公英9钱,黄芩1钱,金银花1两,乳香1钱(为末)。主治:诸疮疡。
-
蓬莱丸
《串雅内编》卷一:方名:蓬莱丸组成:苍术8两(米泔浸透,陈壁土炒),半夏(姜汁制)4两,柴胡4两,黄芩4两,厚朴(姜汁炒)4两,广皮4两,枳实(炒)4两,羌活4两,苏叶4两,木通4两,山楂(炒)6两,莱菔子(炒)6两。咳嗽痰喘,姜汁汤送下;中暑,香薷、扁豆汤送下;红白痢,木香、槟榔汤送下;
-
山鞠散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二引《夏子益奇疾方》,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山鞠散组成:芎1斤,当归1斤。主治:产后乳悬。妇人产后两乳忽长,细小如肠,重过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须臾。用法用量:以半斤锉散。入瓦器内,用水煎浓,不拘多少,频服。仍以蓖麻子1粒,贴其顶心。
-
藕节散
《普济方》卷一八八引《经验良方》:方名:藕节散组成:藕节。主治:吐咯血。用法用量:用藕节研汁,调飞罗面稀服。方出《串雅内编》卷四,名见《青囊秘传》:方名:藕节散别名:生节散组成:藕节。主治:鼻中肉坠。耳鼻毒及血症。制备方法:藕节有须处,烧灰存性,为末。
-
小儿鳞体
小儿鳞体为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所致,类似鱼鳞病。《串雅内编》用白僵蚕去嘴为末,煎浴。《本草求真》认为“肤如鳞甲,亦是胎元气血不足,得此辛咸,煎汤除垢,则癣自去。”
-
巴霜顶
概述:巴霜顶为方剂名,出自《串雅内编》卷三方。别名:丹溪喉闭丸。组成:雄黄一钱,郁金五分,巴豆(去壳)七粒。制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麻子大,冰片、麝香各少许为衣。如喉噤塞用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立解,未解再服。功能主治:主治缠喉风闭,先胸膈气紧,蓦然咽喉肿痛,气不能通,手足厥冷等。
-
小儿钩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钩虫病(infantileancylostom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钩虫病。钩虫病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钩虫病的病因病机:由小儿赤脚或坐地,皮肤触及钩虫丝状蚴后,进入体中引起。钩虫病的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血,以面黄浮肿,全身无力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为主症。
-
收呆至神汤
概述:收呆至神汤为方剂名,出自《串雅内编》卷一方。组成:人参、柴胡、当归、菖蒲、生酸枣仁、半夏各一两,甘草、郁金、神曲、天南星各五钱,白芍药四两,附子一钱,茯苓三两。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养血宁心,解郁化痰。主治精神痴呆,抑郁不舒。附注:本方早见于《石室秘录》卷三,名救呆至神汤。
-
鸡冠花炭
鸡冠花炒炭清代已有,见《幼幼集成》、《串雅内编》等。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鸡冠花炭的炮制方法:取净鸡冠花段,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净火星,取出晾干。生鸡冠花性凉,收涩之中兼有清热作用,多用于湿热带下,湿热痢疾,湿热便血和痔血等证。
-
顶
指一种治法。出《串雅内编》。民间行医的走方医将药性上行的药物称为顶药,使用顶药的治疗方法叫顶。顶药多有涌吐的作用。例如皂矾顶,治风痰上涌而昏倒,用皂荚末、生矾末、腻粉作散剂,水调一钱服下即吐。
-
断痢丸
《观聚方要补》卷二引叶氏方:断痢丸:处方:五苓散、粟米饮。功能主治:久痢。用法用量:缓急之间捶研,以白水1大盏,煎开温服,不拘时候,未止再服。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二引叶氏方《串雅内编》卷一:方名:断痢丸组成:木鳖仁6个(研泥,分作2份),面烧饼1个(切作两2半)。主治:痢疾。其痢即止,遂思饮食。
-
发背膏药
滴乳香120克(箬包烧红,用砖压出油)净没药120克(照前式去油)鲜油血竭120克白色儿茶120克上好银朱120克杭州定粉120克上好黄丹120克上铜绿90克制法:上药为细末,按患处大小,取油纸一张,以针刺多数小孔,再取药粉五钱,以麻油调摊纸上,另取油纸一张复盖,周围用线缝好。主治发背。摘录:《串雅内编》卷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