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疝
尸疝为病名。《外台秘要》卷七:“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曰尸疝。”即突发性剧烈心腹疼痛,向背部放散,或伴有厥冷气闭的病证。治同热疝。
-
搅肠痧
搅肠痧病证名。即干霍乱。《世医得效方》卷二:“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痧。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医碥》卷三:“若无吐泻而止转筋、腹痛者,名干霍乱。”参见干霍乱条。
-
小芥子酒
《外台》卷七引《广济方。》:方名:小芥子酒组成:小芥子1升。主治:心腹气胀满。用法用量:每服3合,空腹温服,1日2次,渐渐加之,以知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散,以绢袋盛,好酒2升,浸之7日。
-
糯米姜水
《医统》卷三十八:方名:糯米姜水组成:糯米120粒,生姜1块。主治:上吐下泻,心腹(疒丂)痛,水食不下。用法用量:共1处捣细,新汲水解服。
-
缩砂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缩砂酒组成:砂仁(炒,研)。功效: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用法用量:袋盛浸酒,煮饮。
-
盐熨方
《直指》卷十三:方名:盐熨方组成:炒盐2碗。主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用法用量: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
-
寒易伤阳
寒易伤阳是指寒邪致病易伤人阳气,常表现为恶寒、肢冷、心腹冷痛等症。寒邪为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寒为冬令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阴邪,易伤阳气。
-
饭前服
饭前服(administeredbeforemeal、a.c.、antecibum)为药物服法之一。是指进食前约半小时服药。古人认为病在下焦的,可在饭前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现在一般认为补养药尤其是补肾药可以饭前服。
-
惊伤胁痛
惊伤胁痛病证名。因受惊、肝气阻滞所致的胁痛。见《医宗必读·心腹诸痛》。治宜通阳疏肝理气,用桂枝汤加减(《类证普济本事方》)。
-
香归止疼散
《履霜集》卷二:方名:香归止疼散组成:当归身2钱(酒洗),炙草1钱,元胡(炒)1钱,乳香1钱。主治:妊妇心腹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胎水
胎水①指养胎之水。即羊水。②病名。指胎水肿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妊娠亦有身肿满,心腹急胀者,名曰胎水。”
-
小蘖
小蘖释名子蘖、山石榴。气味苦、大寒、无毒。主治去心腹中热气,杀诸虫,治血崩。附方
-
火精散
处方:硫黄4分,胡椒6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阴症心腹冷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3分,烧酒调下。摘录:《鲁府禁方》卷二
-
远道灸法
远道灸法为灸法术语。指远病变部位选穴施灸。《小品方》:“孔穴去病有远近也。……远道灸法:头痛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
-
食注
食注病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食注候》:“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治用桔梗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
姜桂饮
处方:良姜、辣桂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心腹刺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汤乘热调下。摘录:《直指》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