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脉
概述:大脉:1.脉象之一;2.指动脉。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动脉·大脉:大脉指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王冰注:“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也。”
-
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手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尺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尺之五间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臂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是指舌底部舌系带两侧所分布的血脉。其中除两侧各有一根比较粗大表浅的大脉外,其他较小的位于黏膜下,隐隐可见。舌下络脉增大、变粗增长或隆起一些紫黑瘀点,称为舌脉粗胀。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常见于心血瘀阻、肝郁血滞、痰热内阻、寒凝血瘀等。
-
大枣杏仁丸
别名:大枣葶苈丸处方:大枣40枚(饭蒸,剥去皮核),葶苈子5两(取苦者,熬令紫色),杏仁3两(熬令黄色)(1方加萤火虫粪)。功能主治:大腹水病,身体肿,上气,小便涩赤,脐深,颈上有两大脉动,唾稠,不得眠睡;每肿先随脚肿,亦有在前头面肿,或大便涩者。
-
舌脉粗胀
舌脉粗胀指舌下络脉增大,变粗或隆起一些紫黑瘀点的表现。舌下络脉是指舌底部舌系带两侧所分布的血脉。其中除两侧各有一根比较粗大表浅的大脉外,其他较小的位于黏膜下,隐隐可见。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常见于心血瘀阻、肝郁血滞、痰热内阻、寒凝血瘀等。
-
噤黄
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中三里穴
中三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参见手五里:手五里为经穴名(ShǒuwǔLǐLI1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有行气散瘀,通经活络作用。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挛急、疼痛及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等。—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