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行令,湿热少退,体重节肿,口苦咽于,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丹皮、生地祛血中伏火,则阳明燥金不受伤,而水谷之气自能生律液以和营卫,月事必自通矣。
-
内伤痢疾
《症因脉治·痢疾论》:“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久泻虚寒,用理中汤、归脾汤,滑泄不禁加固涩药。肾阳不足用肾气丸,肾阴不足用六味丸与白术散,朝暮对服。治宜先用当归活血汤去瘀生新,后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调养气血,扶元固本。
-
益胃升阳汤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兰室秘藏》卷中:方名:益胃升阳汤别名:升阳益胃汤组成:柴胡5分,升麻5分,炙甘草1钱,当归身(酒洗)1钱,陈皮1钱,人参(去芦)炒1钱5分,神曲1钱5分,黄耆2钱,白术3钱,生黄芩少许。功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主治:妇人经候不调,漏下不止,水泄日二三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甚至瘦弱。
-
气分热
气分热为热之在气分者,一般以实热为多。属虚热者,宜清心莲子饮,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胸闷脘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
-
湿痢
概述:湿痢为病证名。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湿痢的症状:《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症也。”湿痢的治疗: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除湿汤等方。湿痢的分类: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时病论》卷三:“湿痢,有寒热之分焉。”
-
升阳益胃
升阳益胃为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
脾胃论
概述:《脾胃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主要内容: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全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学术理论,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
七情痢
久泻虚寒,用理中汤、归脾汤,滑泄不禁加固涩药。《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
-
不嗜食
不嗜食为病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