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出汗、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PO/AH的热敏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来自皮肤的、内脏器官的还是来自中枢部位(如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温度信息最终都将会聚于PO/AH区。
-
酒
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日性速能行气。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不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有的服药3天内痊愈。
-
体温调节中枢
如在胸部较上段横切脊髓,动物抗寒力稍强,但体温仍不恒定。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原受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
-
大椎
俯首或俯伏取穴。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
-
上杼
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
-
大槌
俯首或俯伏取穴。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
-
表层体温
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