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色
恶色为症状名,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
-
病色
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参见善色、恶色:善色是指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恶色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
夭色
夭色即恶色。恶色为症状名。疾病反映于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晦暗枯槁者,表示胃气枯竭,脏气败坏,病情多属凶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
耳焦
耳焦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针灸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治宜滋阴补血,方可用归脾汤加减。
-
恶
《素问·五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参“恶风”、“恶寒”。《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恶得无虚?”《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逆…
-
善色
善色为病色的一种。指在疾病过程中,面部颜色虽然异常,但光泽正常,表示脏气未衰,病情轻浅,提示预后尚好。《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应效祛风丸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经验秘方》:方名:应效祛风丸组成:木香1两,槟榔1两,川芎1两,陈皮(去白)1两,青皮(去白)1两,防风(去芦)1两,天麻(去芦)1两,半夏1两,姜屑1两,车前子1两,猪牙皂角(去皮弦)1两,大黄4两(老弱虚者可减1两),牵牛头末半斤(如减大黄1两,可减头末2两)。
-
面瘦
面瘦证名。面部肌肉消瘦。因体虚久病;气血耗损所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