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草
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状苞片2~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生境分布:生于田野。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痈肿。(《泉州木草》)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
-
莎草属
中文名莎草属拼音名shacaoshu拉丁名Cyperus中国植物志11:125描述CyperusL.莎草属,莎草科,约55种,全产温带和热带地,我国约30余种,各省均产之,但主产地为东南部至西南部,其中莎草O.rotundusL.的地下茎名香附,入药,茳芏C.malaccensisLam.和高秆莎草C.exaltatusRetz.等的秆可织席或缚物。小坚果三棱形。
-
三棱草根
概述:三棱草根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块茎。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功能主治: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治肝郁气滞,胸胁胀闷作痛,胃痛,腹痛,饮食积聚,月经不调,痛经。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有镇痛作用。提取物及成分可强心、减慢心率。香附油可抗菌、消炎。
-
穇穗莎草
拼音名:ShānSuìSuōCǎo英文名:all-grassofEleusinoidesGalingale别名:三角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植物穇穗莎草的全草。秆粗壮,三棱形,增滑,基部稍膨大。叶状苞片6,下面的2-3覆盖殴得长于花序;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湿地或疏林下潮湿处。性味:味苦;性凉归经:心、肝二经功能主治:活血止血。
-
护心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护心草:拼音名:H XīnCǎo别名:旋颖莎草、旋鳞莎草来源:莎草科护心草Cyperusmichelianus(L.生境分布:黑龙江、河北、河南、华东、四川。秆丛生,三棱形,平滑。小穗卵形或披针形,长3-4mm,宽1.5mm,浅黄白色,上部有黄白色条纹,有3-5脉,背面龙骨状,先端有短尖;2.《四川中药志》:行气调经。
-
王母钗
拼音名:WánɡMǔChāi别名:碱草、五粒关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种植物异型莎草的带根全草。秆丛生,扁三棱状,光滑。叶状苞片线形,2-3,长于花序。小穗多数,密聚,披针形,长2-8mm,宽约lmm,有花8-28;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中、水边、潮湿处。性味:味咸;性凉功能主治:利尿通淋;行气活血。小便不利;
-
回头青
概述:回头青为中药名,出自《清异录》,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功在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
-
地贯草
概述:地贯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
-
土香草
概述:土香草为中药名,出自《泉州本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莎草之别名。别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茎叶。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1.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
-
莎草根散
处方:莎草根(去毛)30克白茯苓(去黑皮)15克制法:上二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治消渴累年不愈者。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圣济总录》卷五十五:方名:莎草根散组成:莎草根(炒去毛)、丁香(炒)各等分。主治:心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以酒煎2-3沸,热服。制备方法:上为散。
-
莎草根丸
处方:莎草根(用猪胆汁炒令香)草乌头(用净水浸,一半生,一半炒熟,去皮、尖)各60克威灵仙(去土)踯躅花刘寄奴各7.5克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末。用乳香、没药各15克研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火煅自然铜,细研为衣。功能主治:治风邪走注经络,周身疼痛,及腰膝苦疼。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
四香汤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莎草根1两,黑狗脊半两,甘松1分,黄熟香(上好极香者)1分。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水1碗,煎5-7沸,盛在深盆中,便令患者于上面坐,围衣被熏之,勿透气,候下得手,便淋渫患处,直候药冷即止,不得揩拭,便盖覆卧1时许,若渫了,临卧将被以火焙稍暖更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洗齿白芷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洗齿白芷散别名:白芷散组成:白芷、白蔹、莎草根(去毛)、白石英(研)、细辛(去苗叶)、芎各等分。主治:齿黄黑。用法用量:常用揩齿。制备方法:上为散。附注:白芷散(《普济方》卷七十)。
-
棘刺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棘刺散:处方:棘刺(烧灰)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菖蒲半两,莎草根(炒)半两,鸡舌香半两,青木香1分,青黛(研)1分,胡桐泪(研)1分,干姜(炮)1分(1方有青葙子,无细辛)。功能主治:牙齿摇动,血出宣露,口臭,不能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地髓散
处方:生干地黄4两,莎草根1两,茜根1两,地骨皮(洗,焙)1两,庵(艹闾)子1两,茅根1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却病强身延年。主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早晨温酒调下,午后再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八
-
飘拂草
《*辞典》:飘拂草: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PiāoF Cǎo来源:为莎草科植物两歧飘拂草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变异极大,秃净或稍被柔毛。7厘米:苞片3~小穗卵状矩圆形,长5~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草地上。化学成份:全草中分离出双氢莎草醌、四氢莎草醌。功能主治:《植物名实图考》:煎水饮能利小便。
-
还童汤
处方:藿香叶半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肉苁蓉(去皴皮)半两,白附子1分,蝉蜕1分,天南星1分,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为末)1分,莎草根1分,零陵香3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补壮元阳。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
刺鳞草科
中文名刺鳞草科拼音名cilincaoke拉丁名Centrolepidaceae描述Centrolepidaceae.刺鳞草科,单子叶植物,5属,40种,主产大洋洲,少数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及南美洲,我国只有刺鳞草属Centrolepis1属,1种,产海南。一年生或多年生、丛生小草,外形与禾草、莎草、灯心草或甚至苔类相似;
-
砖子苗属
中文名砖子苗属拼音名zhuanzimiaoshu拉丁名Mariscus中国植物志11:173描述MariscusGaertn.砖子苗属,莎草科,约200种,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砖子苗M.umbellatusVahl等约7种,产东南部、南部及西南部。叶常基生,有时茎生;小穗有花数朵,多少压扁,排成伞形花序式的头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坚果三棱形。
-
兰属
中文名兰属拼音名lanshu拉丁名Cymbidium中国植物志18:191描述CymbidiumSw.兰属,兰科,约40种,主要分布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见于大洋洲与非洲,我国有20种及许多变种,其中不少被广泛栽培,如墨兰C.sinense(Andr.)Willd.,建兰C.ensifolium(L.花粉块2,近球形,蜡质,有裂隙,生于共同的花粉块柄上,有粘盘。
-
豉饮
别名:豉饮汤处方:豉(炒干)半两,羊肉1斤(去脂,水8盏,煮取肉汁5盏,澄清),当归(切,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黄芩(去黑心)3分,麦门冬(去心,微炒)3分,莎草根(炒)半两,生干地黄(焙)1两半。功能主治:产后恶露未尽,气血攻心腹(疒丂)痛,心胸有热。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
冬除散
别名:冬阴散处方:栾华5两,莎草根(炒,去毛)3两,丹砂(研)2两,消石(研)2两,石决明2两,石膏(碎)1两,白芍药1两,夏枯草1两,黄连(去须)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中焦热结,目脸赤烂。用法用量:冬阴散(《普济方》卷四十三)。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香草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名:香草汤组成:莎草根(去毛)5两,甘草1两(锉,炙)。主治:吐血。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取7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莎根酒
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本草图经》,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莎根酒组成:莎草根2斤。主治: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用法用量:切,熬令香,以生绢袋贮之,于3大斗无灰清酒中浸之,春3月浸1日即堪服;每空腹服1盏,日夜服3-4次。常令酒气相续,以知为度。
-
莎衣道人
莎衣道人南宋淮阳军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姓何氏,避乱渡江,举进士不中。后出家为道士。初着白衣,衣破以莎草联缉之,有患瘵者乞医,以草付之,服之旬日愈,世人谓之神。庆元六年(1200年)卒。
-
心草目
心草目(Juncales)包括莎草科、灯心草科(Juncaceae)等4科。在以往的系统中莎草科大多单立莎草目,也有与禾本科共同组成莎草目(如Cronqist系统)。因与灯心草科(Juncaceae)均具秆实心、叶3列、无草酸钙结晶、染色体具弥散式着丝点等特征,Judd等人将莎草科置于灯心草目。
-
莎草蕨科
中文名莎草蕨科拼音名shacaojueke拉丁名Schizaeaceae中国植物志02:114所有属Schizaea.......莎草蕨属
-
莎草蕨属
中文名莎草蕨属拼音名shacaojueshu拉丁名Schizaea中国植物志02:114属下物种分枝莎草蕨、莎草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