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腰背部扭伤
概述:急性腰背部扭伤即急性腰扭伤。急性腰背部扭伤的临床表现:本病病变的范围包括下背部至骶髂部的肌筋膜组织,即胸腰段及腰骶部两个解剖区。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自觉局部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活动受限,随局部活动疼痛加剧,受损肌肉可发生反射性痉挛。4周后损伤处即逐渐愈合,可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求及早恢复肌力。
-
闪腰
本病病变的范围包括下背部至骶髂部的肌筋膜组织,即胸腰段及腰骶部两个解剖区。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自觉局部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活动受限,随局部活动疼痛加剧,受损肌肉可发生反射性痉挛。1%普鲁卡因10~其深度视个体胖瘦、压痛点深浅及解剖特点而定,切勿过深,并按常规在推药前先行回抽,证明无血液回流时方可注射。
-
急性腰扭伤
概述:急性腰背部扭伤即急性腰扭伤。急性腰背部扭伤的临床表现:本病病变的范围包括下背部至骶髂部的肌筋膜组织,即胸腰段及腰骶部两个解剖区。患者多呈被迫体位,自觉局部疼痛剧烈,痛点固定,活动受限,随局部活动疼痛加剧,受损肌肉可发生反射性痉挛。4周后损伤处即逐渐愈合,可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求及早恢复肌力。
-
平足症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常见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间等联合均可导致平足症。对先天性平足症(即痉挛性),功能锻炼及矫形鞋不易奏效,首先全麻下手扳法矫正,石膏固定,待腓骨肌松驰后,切除骨联合(骨桥),矫正畸形,手法改正失败或畸形严重者,可作三关节融合。
-
骨折延迟愈合
经临床研究,将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列举如下(1)骨折处有骨质缺损。注意有无多次手法复位、过度牵引、内外固定不合理及功能锻炼不正确情况。2、部分病例需行骨移植术。3、如果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则由于胫骨平台内髁的抗力较强,骨折线先出现在胫骨棘外侧,经过骨干与干骺端的薄弱区再转至内侧。
-
桡骨小头及桡骨颈骨折的手术
手术名称:桡骨小头及桡骨颈骨折的手术别名:operationsforfractureofcapitulumradiiandcollumradii分类:骨科/上肢骨折的手术/尺桡骨上端骨折的手术治疗ICD编码:79.3202概述:尺桡骨上端骨折的发生率依次是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骨折及骨骺分离,尺骨冠状突骨折。否则,克氏针有可能折断而无法从桡骨内取出。
-
肱骨髁间骨折
(2)屈曲内翻型:肘关节在屈曲位受伤,同时伴有肘内翻应力,骨折块向尺侧及肘前方移位。功能锻炼: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贴接骨膏。
-
血管肉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
基本信息:《血管肉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定,在中华医学会网站发布。3.辅助检查:患肢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及血管造影等。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生素、灭活用高渗盐水。4.术后首选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
基本信息:《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临床路径(2017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定,在中华医学会网站发布。3.辅助检查:患肢平片、CT、全身骨扫描等。:根据患者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及活检病理提示,选用肿瘤切除、截骨矫形、内固定术。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九)术后恢复。
-
曲转
曲转为外伤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骨关节损伤整复或治愈后之功能锻炼方法之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如此则可预防关节僵直等功能障碍之并发症。
-
肩-手综合征
概述: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由Morehead和Keen于1864年首先报告。治疗措施:包括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节反复封闭。病因学:病因不清,有人认为本病由于植物神经系统障碍导致血管舒缩机制改变引起;
-
胫骨骨干缺损植骨术
2.如手术区瘢痕广泛且深,则必须在植骨术之前或植骨术同时,切除瘢痕组织和用皮瓣覆盖,以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运。3.植骨与固定:用长方形皮质骨块桥式架植于上、下骨段已凿去薄层的皮质骨面,再用4~2.植骨吸收:一般多和存在感染和固定不稳固有关,除注意消除感染因素外,尚应加强伤肢固定的稳定性。
-
胫骨干骨缺损植骨术
2.如手术区瘢痕广泛且深,则必须在植骨术之前或植骨术同时,切除瘢痕组织和用皮瓣覆盖,以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运。3.植骨与固定:用长方形皮质骨块桥式架植于上、下骨段已凿去薄层的皮质骨面,再用4~2.植骨吸收:一般多和存在感染和固定不稳固有关,除注意消除感染因素外,尚应加强伤肢固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