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为血帅
气为血帅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治疗上,补气摄血,行气活血、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为病机。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临床常见身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之症,又有瘫痪、麻木或窜痛等血瘀之表现。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
心气虚血瘀
心气虚血瘀为证候名。指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精神疲倦,面色紫黯,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
活血化瘀法
定义:活血化瘀法(activatingb100dandresolvingstasis)是指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方药,消散瘀滞,促进眼部瘀血吸收的治法。如胞睑青紫肿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胀肿起、眼内各个部位的瘀血、视网膜血管血流瘀滞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
-
气滞
气滞为病机,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运行不畅而停滞的病理变化。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所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所过之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出现与该经有关之症状。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瘀。
-
气血失调
气血失调为病机,是指气与血失去相互协调平衡的病理变化。人若有病,气病可影响血病,血病可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瘀,血滞亦可致气滞,出现疼痛、血瘀等症;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气虚不摄
概述:气虚不摄是指气虚固摄无力,致使体内的各种液态物质易于丢失的病理变化。脏气虚统摄失职·气虚不摄:气虚不摄泛指脏气虚统摄失职,可见自汗、遗精、泄泻、遗尿、崩漏、便血等症。治宜固涩,并补其脏气。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气虚不摄:气为血帅,气虚不摄指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
-
气病及血
气病及血为病机。指先发气病,然后累及于血的传变趋势。由于气的功能失常而影响及血,导致血虚、瘀血或出血。参见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气逆可致血逆而上溢,出现吐血、咯血、衄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
-
疮疡行气法
疮疡行气法外科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疡科选粹》卷一。疮疡初起,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据此,疮疡内治多重行气之法。常用方如逍遥散、舒肝溃坚汤,药物有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等均可随证选用。
-
气血冲和
气血冲和指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流行,气也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作用,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即可发病。《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
解毒活血汤
《医林改错》卷下:解毒活血汤:处方:连翘6克葛根6克柴胡9克当归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研)红花15克枳壳3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因脾胃积热,外受风热毒邪,结于胞睑,络脉不畅,气血瘀滞而致。用法用量:热邪偏盛,血滞较重,胞睑肿硬者,可加酒大黄6g以清胃火,加红花3g以活血通络。
-
外科行气法
概述:外科行气法(qi-activatingmethod)是指运用行气的方药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外科治法。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香附、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栀子、木通、生甘草[用法]水煎服。辅以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柔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