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疮科流气饮
处方:人参厚朴(姜制)桔梗防风紫苏黄耆(盐水炒)枳壳(麸炒)当归;白芍(酒炒)肉桂乌药甘草各3克川芎南木香白芷槟榔各2克生姜1片功能主治:行气解郁,祛湿化痰。主七情郁结,湿痰凝滞肌肉,发于脊背,致成痰注发,形如布袋,或如冬瓜,按之木硬,微觉疼痛,不热不红,皮色如常。摘录:《医宗金鉴》卷四
-
脐上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内踝疽
即发于内踝处的附骨疽。《外科真诠》卷上:“内踝疽生于足踝近腕之处,内属三阴经,外属三阳经,俱有寒湿下注。治疗:初起温经燥湿,服疮科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己;外敷乌龙膏。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若气血双虚者,应补血益气,宜服八珍汤,并酌服虎挣散;
-
十六味流气饮
十六味流气饮的别名:疮科流气饮(《外科发挥》卷五)、流气饮(《痘疹心法》卷十二)、消毒流气饮(《杏苑》卷七)。气毒湿毒,流注遍身攻肿。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曲其挺然之质,乳头属厥阴经,其气与痰,时为积累,故成结核,兹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耆、归、芍以补气血,官桂血药以和血脉。
-
中发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壅肾疮
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壅肾疮的病因病机:壅肾疮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冲疽
概述:冲疽:1.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又名中发疽、壅肾疮、脐上疽。又名对脐,又名历肾。”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