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
南极南方之极,地球最南端,与北极相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奔南极,寒雨数至。”
-
大洋区
大洋亚区具有与世隔绝的显著的大洋岛特征,鸟类、爬行类、无脊椎动物中有非常多的固有种,南极亚区,有海豹类、企鹅类等一些固有种,独立性强,所以有人主张另划出南极界(Antarctogaea)。南极大陆从中生代到第三纪初,曾是联系澳大利亚与南美大陆的大陆桥,在生物分布上起过重要作用。
-
太阳常数
地球每天绕着通过它本身南极和北极的“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每天中午时分,太阳的高度总是最高。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即在赤道南北纬度23°27′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有两次垂直入射,在较高纬度地区,太阳总是靠近赤道方向。因此人们就采用所谓“太阳常数”来描述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
海豹科
海豹科是鳍足目的1科。牙齿尖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在北半球寒带海域多,在南极和温带海域少。1.5米,体重50千克。港海豹的睡眠,以及繁殖期间的交配、产仔、育幼等,均在沿岸、岛屿或冰块上进行。海豹在水内能灵活上升到水面呼吸,俯仰均能游泳,但上陆后则行动缓慢、笨拙,只能匍匐蠕动,拖曳前进。雌海豹的妊娠期8~
-
北极地石炭纪植物区系
北极地石炭纪植物区系是W.Gothan命名的古植物区系,广泛地分布于特提斯海的北部,与南极地二迭石炭纪植物区系(Antarcto-permo-carboniferousflora)相对应。在石炭纪前半期其分布跨于南北两半球,石炭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Glosssopteris(舌蕨)植物区系,形成了南北对立的两个植物区系。
-
有袋目
有袋目是哺乳纲后兽次亚纲的1目。在大洋洲,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根据化石资料,有袋类起源于北美中白垩世原兽亚纲动物中的一支,到晚白垩世成为北美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现生的有袋类中,负鼠科和新袋鼠科分布在南、北美洲,其余的科分布在大洋洲。
-
狮子鱼
鳃盖骨无棘,间鳃盖骨细条状,鳃盖膜与鳃峡相连。③细纹狮子鱼和④河北狮子鱼,胸鳍后下缘均不凹入,前者背鳍和臀鳍最后一鳍条以膜连于尾鳍上下缘中央稍后,头部和身体具多纵纹;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管狮子鱼的雌鱼具输卵管,卵子产在蟹壳内。
-
白蛉热病毒属
白蛉热病毒属成员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但与其它属成员没有抗原亲缘关系。本属病毒不同成员编码的蛋白在大小和功能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本属成员的病毒蛋白与其它属代表成员病毒蛋白没有明显的序列相似性。白蛉热病毒组主要从脊椎动物和白蛉中分离出,偶而也从蚊、蠓和其它节肢动物中分离到。
-
北极
北极指北方之极,与南极相对。《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朝北极。”
-
澳大利亚植物区系界
澳大利亚植物区系界是六个植物区系界之一。按属(Eucalyptus)(世界上最高的树木)、白千层属(Melaleuca)、金合欢属(Acacia)、山龙眼科(花畸形)的银桦属(Grevillea)、哈克木属(Hakea)、班克西属(Banksia),百合科的禾木(Xaathorrhoea)(德Grasbume)等为代表。
-
灯笼鱼
灯笼鱼是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的1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有30余属230多种,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