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疹
有时数个关节相继肿痛,类似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但多数能在2~诊断:典型的风疹病人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如前驱期短,上呼吸道炎症,低热、特殊斑丘疹,耳后、枕部淋巴结肿痛等,但在流行期间不典型病人和隐型感染患者远较典型病人为多,对这类病人必须做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测定,方可以确定诊断。
-
风疹病毒抗体
风疹病毒抗体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风疹病毒抗体分类:血清学检查病毒的血清学检查风疹病毒抗体的测定原理:ELISA法:用灭活风疹病毒抗原包被的载体可与被检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用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与底物检测相应抗体。IgG抗体在发病2周后升高,因此可在发病4天后和15天后各采血1份检测,可得满意结果。
-
畸形儿
一般情况下,近亲结婚的遗传因子更多,产生畸形儿的机会较多。风疹引起的畸形孕妇在妊娠初期患了风疹(三月麻疹),生下的婴儿可能会是小头症,白内障、听力不良(聋子),心脏畸形等各种畸形胎儿。有时很可能是在胎儿生下后几个月后才发现是畸形儿,这是因为新生儿在母体内受到慢性病毒感染而的造成。
-
前极白内障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前极白内障:因胚胎期晶状体泡未从表面外胚叶完全脱落所致。可深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因此又称锥形白内障,为前囊下上皮增生所致。另外还必须强调早期手术的重要性,术后应及早配戴矫正眼镜,以免发生弱视,以后根据患者眼球发育及视力情况再行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
-
风疹病毒抗体IgG
概述:风疹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80%以上人群为此病毒抗体阳性。成人及儿童感染风疹病毒则会引起皮疹。风疹病毒抗体IgG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风疹病毒抗体IgG分类: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测定风疹病毒抗体IgG的测定原理:同间接ELISA法。附注:检测IgG抗体在2周后升高,故可在4天后和15天后各采血1份检测可得满意结果。
-
吉丁虫
拼音名:JíDīnɡChónɡ英文名:JapaneseWorm来源:药材基源:为吉丁虫科动物日本吉丁虫的全虫。前胸背几成方形,但前方略狭。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丛林中。炮制:捕捉后浸于75%酒精中,每100ml浸15只,半月后浸液可用。性味:苦;温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杀虫;风疹瘙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浸酒涂搽。
-
鬼箭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鬼箭汤:处方:鬼箭、白蔹、白术(一作白蒺藜)、矾石(熬令汁枯)、甘草(炙),各一两。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粟米粉二钱匕,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兼用粉粉身。注意:慎外风。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七《圣济总录》卷一六六:方名:鬼箭汤组成:鬼箭羽5两(锉碎)。
-
青蒿子
《*辞典》:青蒿子: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QīnɡHāoZǐ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果实。性味:《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杀虫。①《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十便良方》青金散)各家论述:《本草正义》:青蒿子专治骨蒸,盖凡子皆重,故主里症。
-
风痧
诸种痧证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风疹消退后,皮肤患部无脱屑,亦不留斑痕。发疹前一般伴有轻微之咳嗽及发烧,或并食饮纳少,腹泻呕吐等症。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
-
异形淋巴细胞
概述: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的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化验结果临床意义: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等病毒性感染。胞浆丰富,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胞浆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
-
风疹血凝抑制试验
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效价≥1:10为阳性。恢复期血清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比急性期血清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风疹特异性抗体
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风疹感染。本试验的假阳性率很低(<0.01),特异性强。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土蜂子
《*辞典》:土蜂子:出处:《本经》拼音名:TǔFēnɡZǐ来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幼虫。原形态:原动物详土蜂条。性味:甘。功能主治:治痈种,丹毒,风疹。②《别录》:主嗌痛。③《本草抬遗》: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注意:《本草经集注》:畏黄芩、芍药、牡蛎。
-
云母水
《千金》卷二十七:方名:云母水组成:上白云母20斤。功效:长生延年。用法用量:先取水1合,纳药1合,搅和尽服之,1日3次,水寒温尽自在。附注:服十日。小便当变黄,此先疗劳气风疹也,二十日腹中寒癖消,三十日龋齿除,更新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
-
疏风透疹
疏风透疹为治法。指用具有疏散风邪兼透发作用的方药以达到透疹目的,治疗麻疹、风疹等疾病的治法。
-
奶疹子
奶疹子为病名。《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又名胎麻、奶麻子。《麻证新书》:“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
辨斑疹
辨斑疹诊断学名词。系望诊内容之一。皮肤出现斑疹,多见于小儿风疹、麻疹等病,或见于温热病后期热入营血阶段,或见于出血性疾病。一般来说,出疹主在表为轻,出斑主在里为重。斑疹反复出现,分布稠密,色泽深红或紫暗,热毒亢盛,病情严重。见于慢性出血性疾病者,多属气阴损伤或血分有热。
-
赤白二疹丸
处方:白术1斤,蔓荆子4分,防风4分,附子2分(炮),桂心2分。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疹。若能作散,服1钱匕。注意:禁食桃李、雀肉、青鱼鲊、猪肉、冷水、生葱。各家论述:凡风皆由旧来有风气,所以方中不得不用桂心、附子。摘录:《外台》卷三十引《延年秘录》
-
姜矾散
《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全婴方》:姜矾散:处方:生姜5两(切片子),白矾2两半。制法:上药调少时,晒干,不见火,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火瘅,并一切风疹,赤游肿。用法用量:生姜自然汁调,鹅毛拂之。摘录:《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全婴方》《金鉴》卷六十二:方名:姜矾散组成:枯巩、干姜各等分。
-
下白鼠曲草
概述:下白鼠曲草为中药名。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hypoleucumDC.的全草。性味:微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白对节子叶
)Sojak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木来)木的叶。)Sojak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晒干原形态: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5m。花瓣4,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雄蕊4,花药丁字形着生;核果球形,成熟时蓝黑以,核骨质,扁球形,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性味:味苦;性平功能主治:祛风通络;中风瘫痪;
-
蚕砂
拼音名:C nShā别名:蚕屎、晚蚕砂、原蚕砂、蚕粪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的干燥粪便。搜集家蚕粪便,晒干,筛净杂质即得。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过多,腹痛,皮肤风疹。8钱,包煎;外用装布袋蒸热熨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楮茎
《*辞典》:楮茎: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Jīnɡ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功能主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附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烧.以碗覆之一日,取灰泡汤,澄清温洗。(《圣惠方》)摘录:《*辞典》
-
勒马回
别名:斩龙剑、蜈蚣草、追风草、一支香来源: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水蔓菁VeronicalinariifoliaPall.exLinksubsp.Dilatata(NakaietKitag.)Hong,以地上全草入药。茎叶繁茂时割取全草,切段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解毒。用于慢性气管炎,肺化脓症,咳吐脓血;外用治痔疮,皮肤湿疹,风疹搔痒,疖痈疮疡。
-
直杆蓝桉叶
拼音名:ZhíGǎnLánān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直杆蓝桉的叶。成熟叶片披针形,长20cm,宽2。雄蕊多数,花药倒卵形,纵裂。蒴果钟形或倒圆锥形,长8-10mm,宽10-12mm,果缘较宽,果瓣3-5,先端突出萼管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云南、四川有栽种。资源分布:原产澳大利亚性味:味辛;性凉功能主治:疏风解表;
-
中华石龙尾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石龙尾:别名:蛤胆草、华石龙尾、过塘蛇来源:玄参科中华石龙尾Limnophilachinensis(Osb.)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微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治水肿,结膜炎,风疹;外用治天疱疮,毒蛇、蜈蚣咬伤。2两,水煎服。
-
土砂散
《普济方》卷四○五:方名:土砂散组成:土砂、当归各等分。主治:小儿风疹进退,肿痒。用法用量:每服1钱,冷酒调下;兼用涂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痒疡立效丹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引《外科名隐集》:方名:痒疡立效丹组成:麻黄8钱,蜈蚣2条(焙干),干姜5钱,南星3钱,肉桂2钱,蟾酥3分。功效:散风止痒。主治: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用法用量:每次1-3分,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装入胶囊。
-
蜜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引孙真人方:方名:蜜酒组成:沙蜜1斤,糯米饭1斤,面曲5两。主治:风疹,风癣。用法用量:寻以蜜入酒代之亦良。制备方法:熟水5升,同入瓶内,封7日成酒。
-
练花粉
处方:川芎1两,藁本1两,练花1两,丁香2两,英粉半升。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固阳气,御风寒雾湿,止痱子、风疹瘙痒。主用法用量:粉身以止汗。摘录:《鸡峰》卷四
-
大叶毛鼠曲
概述:大叶毛鼠曲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hypoleucumDC.的全草。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石荠芋
概述:石荠芋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别名:痱子草、热痱草、紫花草、野香茹。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暑除湿,止血,解毒止痒。1.治感冒头痛,咳嗽,中暑,风疹,肠炎,痢疾,痔血,血崩。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成分为左旋侧柏酮、右旋香桧烯、右旋柠檬烯等,另含生物碱、皂苷及鞣质。
-
白调羹
概述:白调羹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记载的秋鼠曲草之别名。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性味:微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异型淋巴细胞
英文名:atypicallymphocyte别名:异形淋巴细胞正常值:10%化验结果意义: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等病毒性感染。
-
牛蒡蝉蜕酒
处方:牛蒡根(或子)500g蝉蜕30g黄酒1500ml炮制:将牛蒡根(或子)捣碎;5日后开启,过滤去渣,即可服用。功能主治:散风宣肺,清热解毒,利咽散结,透疹止痒。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喉痒,吐痰不利,风疹、寻麻疹,疮痈肿痛。3次,饭前将酒温热服用。注意: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饮用此酒。摘录:《民间验方》
-
虎耳草
虎耳草虎耳草HerbaSaxifragae(英)Saxifrage,CreepinpRockfoil别名金丝荷叶、耳朵红、老虎草。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gastoloniferaMeerb.的全草。花瓣5,白色,下面2瓣较大,披针形,上面3片小,卵形,都有红色斑点;心皮2,合生。功能主治消炎,解毒。用于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大泡性彭膜炎、风疹瘙痒。
-
枫香树根
《*辞典》:枫香树根:出处:《纲目》拼音名:FēnɡXiānɡSh Gēn别名:枫果根、杜东根(《福建民间实用草药》)。性味:《泉州本草》:辛苦,性平,无毒。功能主治:治痈疽,疔疮,风湿关节痛。初起者可使内消;(《湖南药物志》)⑤治风疹:枫树根五钱至一两,枫果十一枚,艾叶一钱五分,枫树菌五钱。
-
亮叶桦皮
《*辞典》:亮叶桦皮: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Li nɡY Hu P 别名: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树皮和木材干馏可得桦焦油,主要成分为愈创木酚、苯甲酚、焦性儿茶酚、甲醇等。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药》:除湿,消食,解毒,治食积停滞,乳痈红肿,时行热毒疮,风疹,小便短赤,胸腹饱胀,黄疸。
-
粟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粟米草:拼音名:S MǐCǎo别名:四月飞、瓜仔草、瓜疮草来源:番杏科粟米草属植物粟米草MollugopentaphyllaL.[M.stricta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鲜用或晒干。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腹痛泻泄,感冒咳嗽,皮肤风疹;外用治眼结膜炎,疮疖肿毒。
-
清痒汤
处方:黄耆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炒)僵蚕当归生地赤芍川芎何首乌各1.5克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治小儿浑身风疹,密如蚕子,奇痒难忍。用法用量:水煎,入晚徐徐服之。摘录:《仙拈集》卷三引《全生方》
-
免疫活性肽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适用于肝癌、肺癌、白血病、骨肉瘤等恶性肿瘤;带状皰疹、乙型脑炎、乙型肝炎、麻风、支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注意事项:注射部位一时性胀疼、低热、皮肤瘙痒、轻度风疹样皮疹等。规格:针剂:10mg
-
Dukes病
疾病别名副猩红热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症又称副猩红热,首由Dukes在1900年所描述。另外亦有人提出本症与葡萄球菌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某些相似之处。疾病病因本症可能是柯萨奇-埃可病毒所致的发疹性疾病,但目前尚无确切病毒证据。诊断检查根据全身症状轻、细小淡红色皮疹、病程短等特点,可与猩红热相区别。
-
麻疹中和抗体试验
正常值:阴性。化验结果意义:效价≥1:2时为阳性。中和抗体特异性高,最能代表抗感染免疫。本试验对早期的诊断价值不大。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病毒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楝花粉
处方:川芎1两,藁本1两,楝花1两,丁香2两,英粉半升。制法:上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止汗,固阳气,御风寒雾湿,止痱子风疹瘙痒。主用法用量:原书谓:校定英粉不知何物,疑糯米粉也。摘录:《鸡峰》卷四
-
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处方: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活血通经。主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摘录:何任方
-
枳实膏
处方:枳实(炙)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叶40克石膏60克芒消90克功能主治:治风疹肿痒。用法用量:上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滓,涂患处。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婴孺方》
-
防风发表汤
别名:荆防发表汤处方:防风5分,干葛8分,红花3分,枳壳(炒)7分,桔梗8分,苏梗6分,川芎5分,荆芥6分,当归6分,陈皮6分,甘草5分,杏仁(炒,去皮尖)1钱,山楂肉2钱。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痧疹初起发热,2-3日或4-5日内未见外证时,或奶疹、风疹。冬令天寒,或加蜜水炒麻黄,或加羌活。摘录:《活幼心法》卷二
-
多头苦荬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头苦荬:别名:山鸭舌草、黄花山鸭舌草来源:菊科多头苦荬IxerispolycephalaCass.[Lactucapolycephala(Cass.)Be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痞;主治肺热喉痛,腹痛,痞块,阑尾炎;外用治疔疮肿毒,乳痈,目赤肿痛,皮肤风疹。
-
具苞水柏枝
别名:翁波[藏名]来源:怪柳科具苞水柏枝MyricariabracteataRoyle,以幼嫩枝条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温。功能主治:升阳发散,解毒透疹。主治麻疹不透高热,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瘙痒,血热酒毒。外用治风疹。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麝犀丹
《卫生总微》卷十九:方名:麝犀丹组成:犀角屑1两,乌蛇肉半两(酒浸,去皮骨、焙),天麻半两,白附子半两,白僵蚕半两(炒,上先为末),龙脑、朱砂1两(研,水飞),麝香1钱。主治:风疹不愈,甚者如癞。用法用量:每服10丸,煎金银薄荷汤下。制备方法:上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