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壳
软体动物瓣鳃类的贝壳为左右2瓣;贝壳由95%的无机盐类(大部分是碳酸钙,磷酸钙只占1—2%,而碳酸镁不足0.5%)和蛋白质性的壳基质构成。贝壳的最外面覆盖着薄的角质层,中间是棱柱层,最内的一层是与外套膜表面相接的珍珠层。拟软体动物腕足类的贝壳,背腹2枚,背壳扁平,腹壳比背壳大,且呈凹形。
-
江珧壳
拼音名:JiānɡYáoKé来源:药材基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贝壳。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部较直,近壳顶处有一稍凹陷的足丝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性味:味咸;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熄风镇静。
-
砗磲
《*辞典》:砗磲: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ChēQ 别名:车渠(《海药本草》)来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或其同属动物的贝壳。左壳主齿和后侧齿各1个。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性味: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
西施舌
《*辞典》:西施舌: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XīShīSh 别名:车蛤(《闽部疏》),土匙、沙蛤(《闽中海错疏》)。铰合部较宽,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卵圆形。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滩。②《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
闭壳肌
1闭壳肌亦称肉柱。贝壳藉闭壳肌之收缩而闭合,且为了最少地消耗能量,闭壳肌能长时间地保持紧张状态,可在数小时甚至数日内一直紧紧关闭。文蛤等的前后闭壳肌之大小几乎相等,而偏顶蛤和贻贝等的前闭壳肌比后闭壳肌小得多。3甲壳类中介形类以及蔓足类的腺介幼虫,其关闭贝壳的肌肉亦称为闭壳肌。
-
外套膜
外套膜是展附于软体动物体表的覆盖内脏囊的膜状物。头足类的外套膜为1枚,乌贼的外套膜为圆锥形,章鱼的外套膜呈囊状,在表皮陷入的囊中,分泌石灰质壳(海螵蛸)。腕足类的外套膜为背腹体表延展的2枚膜状构造,由此分泌有贝壳,但并不像斧足类那样左右2枚,而是背腹2枚。
-
吐铁
《*辞典》:吐铁: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TǔTiě别名:泥螺(《纲目》),麦螺、梅螺(《闽中海错疏》),土螺(《医林纂要》)。外套膜不发达,为壳所遮盖,其后变成肥厚的叶片,一部分转向贝壳的背面。生境分布:分布我国沿海一带,尤以东海为多。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
-
珂
《*辞典》:珂:出处:《唐本草》拼音名:Kē别名:马珂、马珂螺(徐表《异物志》),珬(《通典》),马鹿贝(《动物学大辞典》)。壳顶光滑,位于背缘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缘。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海底。附方:治眼亦痛后生肤翳,远视不明,痒涩:马珂三分,白龙脑半钱,白矾灰一钱。
-
珊瑚礁
珊瑚礁建构了地球上最美丽、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贝类是软件动物的通称,包括螺贝、蜗牛、二枚贝、海蛞蝓、章鱼、乌贼等,在全世界已知种类超过12万种,仅次于已知超过一百万种的节肢动物昆虫类,为世界第二大群的动物。生活在浅海珊瑚礁的贝类大多数具有美丽的造型,其中不乏价值匪浅的贝壳,成为收藏者的搜集对象。
-
蛏子
概述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系,真瓣鳃纲,真瓣鳃目、竹蛏科。蛏子的别名缢蛏、竹蛏、大竹蛏蛏子使用提示每次约50克蛏子的营养价值蛏肉含丰富蛋白质、钙、铁、硒、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补虚的功能。受惊时水管易自切。对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
长松
拼音名:ChánɡSōnɡ别名:爬地松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偃松的枝叶。雌球花卵形,紫色或紫红色。种子暗褐色,不脱落,三角状卵形,微扁,无翅。花期6-7月,果熟期翌年9月。针叶含13%蛋白质,2.9%维生素K,1.322mg/g维生素C,1.52kg/g叶绿素,0.41mg/g胡萝卜素,4.161mg/g芦丁以及26.7%木脂素,30.8%碳水化合物。
-
东风螺壳
原形态:1.泥东风螺,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6-70mm,宽约为高的2/3,螺层8-10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呈圆锥形,每层迅速增高,膨圆菜部3-4层的上部形成肩角,肩角下面略直。有的个体脐孔被内唇所遮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7-30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壳内面白色,可清晰透视壳面斑块的颜色。
-
海决明
内唇斜,中部延伸成白色遮缘,基部具钝齿1-2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中低潮区岩石间。壳口斜形,内面有珍珠样光泽和环形细纹数条。化学成份:贝壳含碳酸钙(CaCO3),还含精氨酸(arginine),天门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等14种氨基酸。性味:味咸;
-
土牡蛎
《*辞典》:土牡蛎: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TǔMǔL 来源:为蚌科动物川南珠蚌的沉积贝壳。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附方:①治阴虚阳亢,烦躁头晕,虚热外浮及盗汗遗精:土牡蛎、龙骨。②治赤白带下:土牡蛎、山药、龙骨、海螵蛸、茜草。(消核丸)④治自汗不止:土牡蛎、黄芪、麻黄根、浮麦。
-
蛤仔壳
出处:《东北动物药》拼音名:H ZǎiK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原形态:蛤仔,又名:蚬子。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自壳顶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织成布纹状。生境分布:生活于靠近河口的泥砂滩中。2%)、碳酸镁(约0.5%),及一种角蛋白壳角质。功能主治:《东北动物药》:清热解毒。治臁疮,黄水疮。
-
贝齿
《中医大辞典》·贝齿:贝齿为中药名,紫贝齿的简称。紫贝为中药名,出《新修本草》。)等的贝壳。性味归经:咸,平。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镇惊安神。主治热毒目翳,目赤肿痛,头晕头痛,惊惕不眠,热盛风动,四肢抽搐。《全国中草药汇编》·贝齿:拼音名:BèiChǐ来源:药材习分紫贝齿与白贝齿两类,入药以紫贝齿为多。
-
瓣鳃类
瓣鳃类亦称斧足类、无头类(Acephala)、缺头类(Lipocephala)、双壳类(Bivalvia)。贝壳藉背端(壳顶)之铰合齿铰合,腹缘藉前后2条闭壳肌(肉柱)之收缩而闭合,藉位于背缘外面(或内面)之韧带的弹性和闭壳肌之松弛而开张。无头部,除海扇等具外套眼外,均无眼,亦无触角。雌雄异体或同体,不行交接。
-
海浮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浮石:拼音名:HǎiF Sh 别名:浮石、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来源:药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两类。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
-
皱巴坚螺
拼音名:ZhòuBāJiānLuó别名:天螺、圆螺来源:药材基源:为肋齿螺科动物皱巴坚螺的贝壳。原形态:皱巴坚螺,贝壳大型,左旋,壳质量,呈扁圆球形。体螺层上部平坦,下部膨胀,靠近壳口的体螺层周缘上有钝的龙骨突起壳面呈黄褐色,有多条粟色色带,在体螺层周缘下方一条色带较宽,并有较粗的生长线。脐孔宽大,呈圆形。
-
石蛇
拼音名:ShíShé别名:蛇螺来源:药材基源:为蛇螺科动物覆瓦小蛇螺的全体。幼虫于发生期,具螺旋形贝壳,自壳顶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盘卷,状如蛇卧,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仅壳口部稍游离。粗肋间密布3-5条细肋,这些肋上都有不明显的覆瓦状鳞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中低潮带的岩石上。
-
江珧柱
《*辞典》:江珧柱: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JiānɡY oZh 别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近腹缘的壳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底。①《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
单板类
单壳类亦称单板类。以上诸点兼具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之特征,为所谓“失环”之一例,列作单壳类,后来发现,原来与此相同的贝壳均作为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化石定为小皿贝(Tryblidium)和Pilina等名而作为腹足类的一种。(2)双神经亚门中的沟腹纲(蛞蝓等)和多板纲(石鳖等)之间的第二纲;
-
单壳类
单壳类亦称单板类。以上诸点兼具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之特征,为所谓“失环”之一例,列作单壳类,后来发现,原来与此相同的贝壳均作为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化石定为小皿贝(Tryblidium)和Pilina等名而作为腹足类的一种。(2)双神经亚门中的沟腹纲(蛞蝓等)和多板纲(石鳖等)之间的第二纲;
-
赤贝
足丝强韧,多附着在石砾或死贝壳上。赤贝的别名魁蚶赤贝使用提示每次约50克左右赤贝的营养价值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
-
蛤仔
《全国中草药汇编》:蛤仔:拼音名:H Zǎi别名:蚬子来源:瓣鳃纲帘蛤科蛤仔Venerupis(Amygdala)philippinarum(AdamsetReeve),以贝壳、肉入药。功能主治:贝壳:清热解毒。主治臁疮,黄水疮。肉:有降压作用。用法用量:贝壳:外敷用(生用或煅用)。
-
丁蛎
壳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丁字镐形。足丝孔很小,足丝毛发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潮下带的浅海泥沙质海底,壳顶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渔民拖网或干潮时均可采到。性味:味甘;性寒归经:心;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湿疮、疖肿。
-
桦革裥菌
拼音名:HuàGéJiǎnJūn别名:桦褶孔菌、蘑菇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桦革裥菌的子实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桦、栎、杨、柳等阔叶树及云、冷杉等针叶树的腐木上。还含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氨基酸,以及牛磺酸(taurine),瓜氨酸(citrulline)和肌酸(creatine)等。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
-
角螺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拼音名:JiǎoLuó英文名:Trumpetshellwhelk别名:响螺、号螺、海螺来源:药材基源:为盔螺科动物管角螺和天狗角螺等的肉。自螺旋部第3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有1裂随着螺层旋转的结节突起和细密的肋纹,突起和肋纹愈向前方则愈强大,至体螺层形成三角棘突。
-
红麸杨根
拼音名:HónɡFūYánɡ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红麸杨的根。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部有狭翅;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mm,成熟时暗紫红色,被具节柔毛和腺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60-3000m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涩肠止泻。泄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
锥螺厣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拼音名:ZhuīLuóYǎn英文名:pricksnail来源:药材基源: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及笋锥螺的厣。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40m深的泥沙质或软泥质海底。
-
锥螺壳
拼音名:ZhuīLuóKé来源:药材基源: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和笋锥螺的壳。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40m深的泥沙质或软泥质海底。性味:味咸;性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摘录:《中华本草》
-
白鹤菌
拼音名:BáiHè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东方栓菌的子实体。盖面米黄色、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绒毛,后脱落至光滑,常有浅褐色、浅灰褐色至深灰褐色的同心环纹或较宽的同心环棱,并有放射状皱纹,近基部有灰褐色的小疣突,有时基部狭小呈柄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树的腐木上。性味:微辛;
-
月光花种子
拼音名:YuèGuānɡHuāZhǒnɡZi来源:药材基源:为旋花科植物月光花的种子。)House采收和储藏:秋、冬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壳,晒干。单叶互生;雄蕊5,花丝圆柱形,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基部箭形,淡黄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为栽培,也有野生。余与天茄子相似。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
-
嫁(虫戚)
壳表面有众多细小而密集的放射肋,至壳边缘具相应的细齿缺刻。壳内面银灰色,光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吸附于岩石上或沿海潮带的海岸石板上。性状:性状鉴别,贝壳呈斗笠形。化学成份:本品壳中含10余种氨基酸,有甘氨酸(glycine)、精氨酸(arginine)以及含量较大的天冬氨酸(asparticacid)。性味:味碱;
-
汗苏麻
概述:汗苏麻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下田菊之别名。别名:风气草、汗苏麻。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1.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2.治痈疖疮疡,蛇咬伤。化学成分:全草含贝壳杉烷型二萜类成分、下田菊酸和下田菊苷等。
-
蚌
拼音名:B nɡ别名:圆蚌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圆蚌Anodontapacifica(Heude),以肉、贝壳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凉。功能主治:肉:除湿,明目。主治崩漏,带下,痔疮肿痛。壳:化痰消积。治反胃呕吐,止白带,除痈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海月
《*辞典》:海月: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u 别名:镜鱼(《临海异物志》),以下鱼(《食疗本草》),海镜、膏叶盘(《岭表录异》),蛎镜(《闽中海错疏》),石镜(《海南志》),窗贝(《动物学大辞典》)。生境分布:分布东南沿海。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利大小肠,除关格,黄疸,消渴。
-
褐带环口螺
拼音名:HèDàiHuánKǒuLuó来源:药材基源:为环口螺科褐带环口螺的全体。原形态:贝壳中等大,壳质较厚,坚固,呈低圆锥形,壳高16-28mm,宽17-27mm。螺层5个,体螺层膨大,近壳口处更大,故下部呈圆球形。脐孔圆形,呈洞穴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石来岩丘陵地带、灌木丛及草丛中。性味:味咸;主小儿遗尿;
-
苦楝菌
拼音名:KǔLiàn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密集木层孔菌的子实体。管口面黄褐色;菌管多层,但层次不甚明显,每层厚2-3mm,色与菌肉相同。孢子卵形至近球形,无色至近无色,(5-6) m×(4.5-5) 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榆及楝的腐木上。功能主治:杀虫;血吸虫病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
软丝藻
拼音名:RuǎnSīZǎo别名:紫菜苔、绿苔、绿菜苔、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丝藻科植物软丝藻的丝状藻体。基部的几个细胞向下延伸形成固着器以附着于基质上。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北方的,多生长在中潮带石块、贝壳和大型的藻体上;细胞内含单核,色素体侧生,为不完全的环带形,环绕在细胞内壁的四周,淀粉核1-3个。
-
苔垢菜
拼音名:TáiGòuCài别名:紫菜苔来源:药材基源:为胶须藻科植物苔垢菜的藻体。基部间生异形细胞。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在沿海中、高潮带岩石或贝壳上。显微鉴别藻丝体由单列细胞组成,毛状体内的营养细胞含绿色的内含物,细胞直径8-15 m,长3-6 m,每条藻丝上常含有多个异形胞,形状不一。寒功能主治:利水消肿。
-
锡矿
出处:《药性考》拼音名:XīKu nɡ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锡石。原形态:锡石(《尔雅》)正方晶系,晶体常呈双锥形或双锥与四方柱之聚形,或板状;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断口面上为树脂光泽,不透明。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主要产于气成热液矿床。性味:《药性考》:有毒。功能主治:《药性考》:磨涂疔肿。
-
缘桑螺
《*辞典》:缘桑螺: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Yu nSānɡLu 别名:桑树上牛儿(《丹溪心法》),桑牛、天螺(《纲目》)。原形态:雌雄同体。具螺形贝壳,形小如椎实,壳薄,暗色,半透明。性味:《品汇精要》:无毒。功能主治:①《范汪方》:主脱肛。②《小儿宫气方》:治小儿惊风,用七枚焙研,米饮服。
-
毡盖木耳
拼音名:ZhānGàiMùěr来源:药材基源:为木耳科真菌植物毡盖木耳的子实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栎、杨、榆等阔叶树的腐木上。药理作用:抗癌作用:毡盖木耳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为多糖,对小白鼠肉瘤S180抑制率可达42.6%-6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60%。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抗肿瘤。摘录:《中华本草》
-
梓菌
拼音名:Zǐ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硬壳层孔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meshornodermusMon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去掉杂质,切片,晒干备用。管口面白色至米黄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栎树等枯立木上。性状:性状鉴别子实体无柄。功能主治:定惊;祛风止痒。主小儿急慢惊风;
-
瓣钩幼虫
瓣钩幼虫亦称瓣介幼虫,河蚌幼虫。系淡水产瓣鳃类的单齿蚌(Cristaria)的幼虫,在左右两瓣贝壳的末端(壳底部)具数个大小钩,藉此钩住淡水鱼的皮肤、鳍和鳃等,或侵入皮肤内形成被囊。变态完成后离开鱼体沉入水底。
-
头足纲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中具最高级体制的一纲。由四鳃亚纲(鹦鹉螺目和菊石目2个目)和二鳃亚纲〔腕目(鸟鲗)、箭石目、八腕目(章鱼)3个目〕等2个亚纲组成。外套膜为圆椎形或囊状,将内脏块完全包围而形成躯干。口腔中有齿舌和颚。雌雄异体,雌雄异形,雌性体较雄性体大。为多黄卵、端黄卵,行左右对称型卵裂而直接发育。
-
星虫类
过去曾把这类动物作为前肛动物门的一个纲或与螠虫类一起作为环节动物门的一个纲,可是最近多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星虫动物门(Sipunculoid-ea)来处理,并属于原口动物、真体腔类、端细胞干。缩吻的前端有口,触手呈星状环列于口边。腹索的神经球膨大不显著,按体节向左右伸出许多侧枝。雌雄异体,肾管兼营生殖管功能。
-
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关紧要,如一种色彩鲜艳的双锯鱼常在海葵的触手间游动,受到海葵的保护,而其他种类的小鱼若靠近海葵,就会被其触手抓住并被吃掉的。又如海葵附着于寄居蟹匿居的贝壳上,其刺丝胞可保护寄居蟹,寄居蟹的活动又扩大了海葵的觅食范围。
-
多孔菌目
多孔菌目是层菌纲的1目,又称非褶菌目。其他种类的子实体有珊瑚状、猴头状、喇叭状、马蹄状、贝壳状、架状等。子实层里主要是担子,另外,还有囊状体、刚毛、菌丝柱等不孕器官,因种而异。绝大部分种类生于腐木上,一小部分种类生于腐殖质或土壤上;本目是一个大而异型的目,所包括真菌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向比较复杂。